“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专业名词术语研讨会”学术综述

2019-11-25 03: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 2019年5期
关键词:钱币考古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钱币博物馆)

2019 年9 月10 日至11 日,“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专业名词术语研讨会”在山东临淄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钱币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钱币学、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60 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研究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刘健副行长及淄博市、临淄区政府领导分别做了开幕讲话和致辞。

周卫荣馆长在讲话中指出,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铸钱工艺,首先是因为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紧密相关。铸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技术发明,如叠铸工艺、翻砂工艺等,也正是通过铸钱业的传承发展,我国自青铜时代以降发展起来的发达的传统范铸技术传递给了现代世界、迈入工业化生产时代。其次,近年来,钱币界和考古界在铸钱工艺、钱币遗址遗存研究等方面都有许多新成果,但彼此了解不多、认识不够,鉴于此,钱币学会与考古学会共同发起举办了此次会议,目的是要促进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铸钱工艺的深入研究,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更好地发挥文博行业的独特作用。最后,周馆长表示,此次研讨会之所以选择在临淄召开,是因为临淄作为齐国故都,不仅历史底蕴深厚、铸造遗存丰富,还有不少热心的研究者、爱好者以及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的领导和同仁。

白云翔主任委员在讲话中指出,第一,此次研讨会是钱币学界一次非常有特色、有科学意义的会议。古代钱币铸造技术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钱币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然而在名词术语不统一、不规范、不科学的情况下,很难引导学科健康发展,希望可以通过这次会议,在铸钱工艺的名词术语方面取得一定的共识。第二,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委会与钱币学会合办此次研讨会的原因,在于当今学术界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大势所趋,希望可以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推进战国秦汉考古与古代钱币铸造工艺技术研究的融合。第三,这是服务于当地文化建设事业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空前高涨的背景下,我们选择在古城临淄召开此次研讨会,挖掘和阐释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讲好背后的故事,以期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这一伟大文化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邀请周卫荣馆长做主旨发言。周馆长在题为“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概况与技术成就”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从块范到叠铸再到翻砂的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其演进方向一是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二是尽可能保持钱币重量和成色的一致性,并在讲述过程中厘清了相关名词术语。明确表示叠铸是西汉铸钱业的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其产生背景是西汉“听民放铸”政策的推行;而另一重大发明“翻砂”工艺在铸钱业上的应用可追溯至北朝时期。周馆长强调,铸钱业把我们几千年发展起来发达的范铸技术传递给了现代世界,是不可轻视的。

接下来参加大会的19 位学者在“铸钱术语与铸钱遗址”“钱范与铸造工艺”“明清及现当代铸钱工艺”三个主题下进行了专题发言。

“铸钱术语与铸钱遗址”版块由故宫博物院刘舜强研究馆员主持。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部主任杨君副研究员报告了编撰《中国古代铸钱工艺术语图鉴》的思考,梳理了历史文献中的铸钱术语,探讨了图鉴的编撰原则与体例,指出图鉴的编撰要严格遵循钱币铸造的科学性、采纳信史、确定好模范关系、实事求是、图文并茂并设置中英文对照,提出对中国古代铸钱工艺术语的使用可分时段进行规范,恳请与会代表对图鉴的编撰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建峰、刘瑞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户县兆伦铸钱遗址、西安窝头寨铸钱遗址的考古收获,来自河南省南阳市文物研究所的崔本信副所长报告了南阳府衙新莽铸钱作坊遗址发掘的最新进展和收获,来自内蒙古钱币学会的苏利德老师系统梳理了在内蒙古已发现的西汉新莽铸钱遗址和有关收获。来自西安市钱币学会的赵晓明老师做了《中国古代铸钱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以西安地区汉代铸钱遗址为例》的报告,呼吁做好铸钱遗址保护。来自山东省钱币学会的陈长峰老师介绍了莒国古城冶炼遗址的发掘和相关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龙国研究员对上述7 个报告进行了点评,指出杨君关于铸钱工艺流程和名词术语的研究非常重要,术语不统一情况的存在已经在阻碍着学术的发展,期待相关成果尽早面世;兆伦和窝头寨遗址的考古工作对认识上林三官的内容和位置相当重要。从发现的情况看,两个遗址都有壕沟,但在钟官还发现了城,不过铸钱的遗存都在城外边发现,对此如何解释还需要时间;河南南阳府衙新莽铸钱遗存的发现,使我们对王莽时期派遣官员到各地铸钱的文献记载有了清醒认识;而内蒙古的两处铸钱遗址,应该都是官方铸钱。其中黑城的相关报道很少,希望能尽快发表这批资料;赵晓明老师等西安市钱币学会工作人员对西安铸钱遗址的调查工作持续多年,所提出的遗址保护建议应引起高度重视;从莒国铸钱遗址的发现看,遭破坏的情况堪忧,应尽快申请抢救性发掘。

“钱范与铸造工艺”专题由8 位学者分上下两场进行报告。上半场的报告由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崔本信副所长主持,来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董文斌馆员做了《齐故城遗址出土刀币钱范的考古学观察》的报告,在梳理了历年齐国故城发现钱范的情况后,重点介绍了近期在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发掘中获得的大量钱范的相关情况,引起了大家的持续关注。淄博市钱币学会的陈旭老师做了《由出土的齐刀币范解析齐币研究中的多个问题》的报告,在对临淄安和庄、临淄安平故城、青州前范王庄、西辛战国墓四处齐刀范出土地的地理情况及标本特点进行系统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完整复原了齐刀币的制范铸钱过程并推断制范过程是流水线作业,发现了三块范铸六枚刀的制范技术创新,肯定了刀范为多次重复使用且制范与铸钱为同一地点,探讨了在安合庄未出土完整刀范是由于铸钱作坊被主动废弃迁移所至,将齐三字刀币分为三期,否定了齐刀币有石范和铜范的存在,规范了细字刀(早期刀)与粗字刀(晚期刀)的定名,基本理清了目前在齐刀币研究中的诸多难题。来自徐州博物馆的刘超馆员在《徐州考古出土钱范及认识》报告中,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徐州地区出土钱范进行认真梳理,并根据文献、出土封泥、铜镜等材料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徐州采铜、铸铜的发展情况。国家博物馆王俪阎研究馆员在《传世卧式叠铸母范的再审视——以国家博物馆藏品为例》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国家博物馆历年收藏的大量钱范,并将传世钱范与出土钱范资料进行了科学对比,指出从榆荚半两开始已出现卧式浇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振东研究员对4 个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各位代表紧紧围绕主题,不但介绍了最新考古成果,还利用出土钱范对齐刀铸钱工艺进行研究,有很多新的收获,铸钱遗址的调查发掘与传世遗物研究,都存在一个方法创新的问题。现在的田野考古,比较关注整体布局、遗址内有无分区,提倡多学科合作研究,而在做遗物研究上也存在方法创新问题,四位代表的发言都体现了方法创新,能利用最新成果开展铸钱工艺研究,并注重多学科合作,有钱范成分分析、多铜合金成分分析,微痕研究也有引入。

下半场的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龙国研究员做了《王莽钱范及铸钱工艺》的报告,在介绍所收集的历年各地王莽铸钱考古发现的情况后,分析了新莽不同阶段铜钱的铸造方式,指出新莽的第一、二次钱币改革时用的是直流浇铸,到第三次钱币改革时虽以直流浇铸为主但已出现叠铸工艺。从发现看,应该是在长安铸造出钱币的铜范模,然后由官员带到各郡国进行铸造。他也指出,现在发现的钱范中,不排除一些范为当时的盗版。对于出土新莽钱范所反映的前后钟官问题,认为前钟官是户县的兆伦钟官遗址,而后钟官在好汉庙遗址。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的刘绍明馆长做了《南阳汉代钱范述略》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历年来在南阳发现的汉代钱范情况,提出南阳迄今未见郡国时期的铜质背范,推测可能背范采用了陶范;南阳宛城遗址内所发现的新莽铸钱遗址规模较大,其是否为钱府丞所辖作坊,值得进一步探讨。天津博物馆黄娟馆员做了《对钱币与钱币学的一点认识》的报告,细致梳理了目前学界在钱币、钱币学、钱币考古学方面的概念发展,对于钱币与货币的文献学关系和差异也做了分析,并对钱币学等名词提出了新的概念判断。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孟祥伟博士做了《东汉铸钱铜范母的分析与研究》的报告,重点对出土发现及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的21 件铜范母进行了类型学分型分期研究,分析了五铢铜范母的合金成分,确认五铢铜范母为高铅低锡青铜合金且锡含量普遍低于10%,指出东汉晚期铜范母内横浇道的普遍应用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叠铸工艺的特点和钱形变化双重影响的结果。国家博物馆王俪阎研究馆员对四位代表的报告做了点评,指出徐龙国研究员的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出土钱范资料,结合发现情况,弄清了新莽历次钱币改革中铸钱工艺的演变,很有说服力;刘绍明老师对南阳出土钱范的梳理很有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富庶的南阳具有推进作用;孟祥伟博士关于东汉铸钱铜范母的研究,采用类型学研究方法,视野开阔,方法创新,结论可信;黄娟对目前钱币、钱币学等的概念所做的梳理正本清源,对于当今钱币学研究具有较大价值。四个报告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都有创新,不断把钱范的研究向前推进。

“明清及现当代铸钱工艺专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建峰研究员主持。来自河北省钱币学会的张林杰老师做了《晚明时期的铸钱工艺》的报告,介绍了过去不为人注意但却很有价值的晚明时期铸钱工艺变化。来自故宫博物馆的刘舜强研究馆员做了《养心殿宝匣金钱的初步考察》的报告,在梳理紫禁城建筑中宝匣使用制度的文献和发现情况后指出,目前发现的宝匣五十余件有明显的等级之分,而发现的殿宇也有几十处。在养心殿宝匣发现的“天下太平”金钱在之前已有发现,在细致观察铜钱上文字细节和地张变化后,结合宫中档案对金钱进行分期,指出三大殿宝匣中的金钱为康熙时代产物,翊坤宫宝匣金钱为光绪九年前后制作,而养心殿宝匣中金钱可能是雍正乾隆时期产物。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的安英新研究员结合自己在新编清史过程中查档的情况,做了《清代新疆伊犁宝伊局咸丰大钱档案介绍》的学术报告,对清代文献记载的伊犁宝伊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了原始档案中宝伊局的咸丰大钱,并整理了伊犁馆藏的咸丰大钱实物,探讨了伊犁宝伊局属铜矿冶炼遗址的发现情况。来自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柴剑光馆长的《浅谈近现代金属硬币的铸造工艺》,介绍了过去大家了解极少的内容,让大家可以古今对比,更加深刻地了解古代铸币工艺。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刘绍明馆长对四个报告进行了点评,指出过去大家对明清、现代钱币的认识多有不足,因此在文化系统的博物馆收藏中,大量晚期的钱币资料尚未整理。而各位的报告论证充分,让大家受益匪浅。虽然明清时期已近传统铸币技术发展的尾声,但却是中国古代钱币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因此文博系统要加强整理,披露更多的资料方便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

在进行了一天的会议发言之后,周卫荣馆长做了大会总结。他表示,此次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钱币界与考古界互融互通提供了机会与平台。会议推动了我们对钱范与铸钱工艺的研究,在古代铸钱术语的拟定和规范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为进一步促进钱币学会和考古学会的交流,周馆长号召与会代表积极参与中国钱币学会学术沙龙活动,开展更为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钱币考古遗址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中国钱币博物馆
左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