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2019-11-25 03:20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师资教育部

李 芳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体育教师教育是加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进程的核心环节。追本溯源,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起初,其主要依附于学校教育、体育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其逐渐演变为以教师为主体,并积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1]。回顾这100多年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演变与发展历程,是改革当前教师教育制度的理论前提。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内涵、演变历程、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 体育教师教育的内涵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替代为“教师教育”,并提出“各级师范院校应与其他各高校,共同构建相对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部分[2];而传统的“师范教育”则只侧重于师资的职前教育,忽视了对师资的职后培育。“体育教师教育”是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其根据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3]。诚然,我国原有的“体育师范教育”向“体育教师教育”的制度转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演变历程

2.1 体育教师教育体制的演变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制度起始于清朝末年[4]。1903年,清政府出台了《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这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诞生。1923年,国民政府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开始实行双轨制教学。1952年,为了培养新中国所需要的体育人才,成立了第一所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但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原有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4]。直至1976年,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才逐步恢复常态。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并组织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扬州会议”,这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崭开了新的局面。

1986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政策方针。1987年,国家教委师范司进一步强调“高等师范院校要落实‘培养合格教师’的根本任务”。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丰富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2004年,教育部又提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5]。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6]。

2.2 体育教师教育政策举措的演变

教育政策在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协调与调控的作用。1982年,国务院下发的第130号文件,规定了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职责[7]。198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从体育教师的学历、招生规模、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来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至1997年末,基本完成了对自1993年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资格认证工作[8]。

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奠定了基础。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教师网联计划”,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的各级培训工作依然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2.3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演变

从1980年至今,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共进行了5次修订。从这5套专业课程方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脉络。首先是培养目标方面,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从单一型拓展到复合型,逐步实现了从培养“专才”向培养“通才”与“专才”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其次,是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变化,其呈现出基础教育课程“通识”化、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等时代特征。最终,形成了必修课比例下降、选修课比例上升、学科课程比例上升、术科课程比例下降、限选课程比例下降、任选课程比例上升的局面。

3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调整体育师资培育课程体系

体育师资培育课程体系的制定,取决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我国体育师资培育课程体系的制定可以借鉴域外经验。在课程安排上重视准教师教育知识、教材教法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此外,日本的“样板核心课程体系”亦是值得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借鉴的地方。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育的整体水平。而由国家设置“样板核心课程体系”可以加快欠发达地区体育师资培育的步伐,继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体育师资的水平。

3.2 构建体育教师终身教育发展体系

将终身教育体系纳入体育教师教育改革规划,是改革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的终身教育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未来,我国教育部门应加强体育教师终身教育的立法工作,成立体育教师终身教育的专门机构,促进体育教师在职研修的有效开展。另外,在体育教师终身教育发展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应注重体育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资深体育教师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工作。

3.3 体育教师教育向健康领域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校、学生等各级需求,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将会呈现出注重健康领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体育教师教育往往侧重于对未来师资人员的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师范院校大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运动技能方面,但这一教育理念制约了准体育教师对于教学方法、育人知识、健康知识的学习。日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会改变对于术科的倾向逐渐向健康教育领域延伸,即注重学生健康意识与健康习惯的培养。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将来才能够更好的从事体育教育事业。

3.4 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有机整合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统一,是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完善的标志。目前,我国致力于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与其职前教育机构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这种职前培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脱节的格局,不仅容易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同时还会造成学习内容的重复或断层。因此,为了实现体育教师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形式的统一性、阶段的衔接性等目标,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必须施行有效整合。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师资教育部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终身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原基础教育一司二司合并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