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练拳先练药”论析

2019-11-25 06:06唐正华张泽文房道鑫姜燕玲胡顺安石兴文郭振华
武术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湘西苗族医药

唐正华 张泽文 房道鑫 姜燕玲 胡顺安 石兴文 郭振华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2.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 湖南 吉首 416000

1 苗族医药在湘西苗族武术发展中的作用

1.1 苗族医药丰富了湘西苗族武术的理论体系

苗族历经千年而不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医学医药的发展。由于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经过苗族人千百年的探索,逐渐发展出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湘西苗族药学。湘西苗族药学的发展,为苗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抵抗疾病、提高苗族人的体质做出重大贡献,今天,它独特的医理和药学知识同样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当代的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事业提供参考。湘西苗族人民自古尚武,目前在民间依旧传承着蚩尤拳、八合拳、流星、钩钩刀、师刀、棒棒烟、竹条镖、连枷刀、松树锤、扁担、扣手刀、九子鞭、包头帕等的武术拳械套路。有史可考,苗族武术诞生于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中国其他武术流派几乎同根同源,是中国武术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苗族武术源流久远,仅就“蚩尤拳”之名就可知其年月的悠远。由此说来,无论是湘西苗族武术还是苗族医药都是历史悠久而又很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又有何关系呢?本研究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研究。湘西苗族武术与传统苗族医药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类,湘西苗族武术则将传统苗族医药的基本理论彻底地融合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同时通过苗族医药在湘西苗族武术中的作用和运用为一个引入点,体现苗族医药在湘西苗族武术中的地位,通过苗族医药更进一步的提升湘西苗族武术文化。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把苗族医药与现代医疗的结合也成为主流,比如:“医护结合”“医巫结合”“医商结合”等等。[1]医护结合就是把苗族医药的特性和现代医疗设备结合在一起,形成更方便,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巫结合就是最开始巫师通过自己的一些巫术与咒语进行治疗,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治疗,让病人有着一定的信念,在通过苗族医药来进行后续治疗。同样苗族医药的与时俱进和一步一步的发展对湘西苗族武术也有着促进作用。湘西苗族武术在习练和对抗中,有时会造成身体运动损伤,苗族医药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苗族医药的骨伤科,医学救治手段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在湘西苗族武术的一些功法也丰富了中医学的救治手段,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等。这种关系的演变,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1.2 苗族医药是湘西苗族武师的救命法宝

湘西苗族武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初始阶段,是不会与苗族医药有多大关系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随着苗族武术的不断发展,武师们在实际武术活动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在武术训练过程中,或在与对手对抗中,或在与敌战斗中难免出现破皮流血、跌打损伤、伤筋断骨等伤情,而这些问题和为难事唯有用苗族医药才能解决。渐渐地,苗族医药才与苗族武术结下不解之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在历代苗族武师眼中,苗族医药有着崇高的地位。这种地位,从拳训中可以得知。在湘西苗区,凡练武者都知道也必须遵循这样的古训:“练拳先练药。”因为他们知道“练拳不练药”,必定会有“到老病壳壳”的恶果。何谓病壳壳?病壳壳是一句湘西土语,意为伤病缠身。作为一个武师,在一生的武术行为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如果不练药,谁又来为他或他的徒弟们及时救治呢?尤其是在解放前医学特别贫穷落后的湘西苗族地区。受伤而得不到及时救治,小伤也会酿成大病,甚至会酿成大祸。这样的身体素质,连起码的生活行为都难保证,还怎么练武呢?武师们懂医会药正好解决这样的难题,苗族医药因而在湘西苗族武术中地位非同一般,被武师们视为必修科目,这是历代武师在历经了无数次的经验和教训后所得到的共同认知,是历史长久时间沉淀的结果。这就是在湘西苗区凡能称得上武术大师者,一个个都是医药大师的原因所在。[2]虽然他们每个人不可能如专业医生那样在医药方面样样精通,但至少他们在跌打损伤、骨伤科方面是行家里手。并且人体的基本体质是学武练拳的基本要求,了解苗药的基本特征是学习苗武的基本保障,先养生,把身体素质提升上去,在学习苗族武术,更进一步的提升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小伤,也可以通过自身学到的苗药知识去应对这些意外,两者密不可分。

1.3 苗族医药是湘西苗族武师提高功力的有力保障

湘西苗族武术有五大特功,即“铁掌”“泥鳅指”“保削略”“泰山桩”“粘功”。苗族武术中的所谓特功,就是在学好基本功的基础上,专练一指、一拳、一掌或一个桩步,神志专一,造诣精深,获得超出一般的特殊功能。这些武功的练习常常配合一定的苗族医药才能进行。如铁掌功法的练习。所谓“铁掌”,是指掌法得力而言。掌毕竟是人肢体中的一个部分,是肉,绝不可能是铁。“铁掌”是夸张。[3]以此等功力来看,坚硬似铁,因而喻之为“铁掌”。练习的时候特别讲究过程和用药:第一阶段,先盛苞谷子一箩放于床头,每睡前起后用手掌戳苞谷子,从上到下,戳苞谷子,戳至箩底。每天练习25次,逐渐增至每天50次,至苞谷成米为止。第二阶段,苞谷、稻各半,盛满箩筐,以戳至苞谷子成米为止。第三阶段,谷子盛满箩,以掌戳通,练至谷子成米,谷壳成糠。第四阶段,将细沙放满箩筐,掌戳通底,反复多次练习。药物及使用方法:处方(一)苗伤药,皮子药,雪冬花(又名正月花)、麻三七、见血飞、竹牡丹、竹黄、碎骨补、岩采各适量。用法:水煎洗或泡酒擦掌,每天早晨练功完毕后擦用。处方(二)礞石、麻刀石(指磨刀剩下的水煎干),自然铜、自然铁(俗称雷公屎)各五钱,震天雷、血力箭各三钱。用法:将其捣碎成末,泡酒,每天睡前练功结束后使用。每次浸泡3—5分钟。上述方法交换使用,一般坚持一年以上者可练成“铁掌”。泥锹指的练习。苗拳指力亦有穿壁破石和反拔钉之说。基本练习方法及药物与“铁掌”同。尚另有一抓术则异,据说是由一瓦匠首先练成。其方法是:将做瓦之泥盆中放一木瓢,每次做瓦放泥勺,用手抓水中的木瓢,抓的时间久了,木瓢可从水中抓出。后来一些武术爱好者仿此法练其技。亦有用手指抓木椅角的,即将两手各抓木椅一角,不准用指头抠住边缘,只准捏住其角而将木椅平举而起。此外,还有常以单指或双指倒立或做俯卧撑者。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不过,其指硬度还需用上述“铁掌”之药物和方法练习。由此可见,苗族医药在苗族武术练习武功时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综上几点可以说,苗族医药在苗族武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湘西苗族武术中的苗族医学理论

湘西苗族武术博大精深,它是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苗族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懈地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的长期反复实战中创造了苗拳、苗棍、苗刀、苗枪、连枷棒、棒棒烟、丝帕术、矛伞、流星锤、飞石子、扁担术以及锏、锤、镗、耙、剑、尺、三角叉等十八般武艺。[4]这些功夫,集数千年实践经验且又通过不断精修而盛传于世。那么,她内里究竟含有哪些苗族医药元素呢?从众多苗族武术动作和传统套路的结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定,湘西苗族武术具有较高的医学科学原理,随处都有苗族医药元素。

2.1 运用了体质人类学

苗族武术最初的功能是娱情。《苗族蚩尤拳》有言:蚩尤拳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来源古代苗民的一种体育游戏角抵。角抵,攻防格斗的竞技类活动,是古代武术搏击的前身。”格斗功能是后来演变而来的,现如今因科学技术的发达而渐渐丧失,强身健体功能却一直存在,没有蜕变。苗族武术师傅在教授徒弟时是有选择性进行的,什么样体质的人就教什么样的功夫,即使是在冷兵器时代也是如此,比如力大者学重兵器,小巧者练轻功等等;这样因才施教的学武模式,就是运用了医药学中的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主要探讨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从而就针对不同的学者,武术师傅会让他选择不同的武种。同时武术师傅通过自己所学的苗族医药知识针对不同学者的体质来进行增强体魄,为以后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运用了人体解剖学

人体由206块骨头组成,骨和关节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五类。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骨骼形成了它的运动规则,违反了它的运动方向轻则伤痛,重则断裂,从而造成重伤。湘西苗寨武术技击中的反关节等技法,就是运用人体解剖学骨骼不能反向这一原理而克敌制胜。

2.3 运用了经络穴道学

人体有12条经络,依顺序为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经等,气血在不同时间游走各经络,经络出现问题后,会导致气血循环不顺畅,身体出现病症。如心包经是指心脏外围组织,它的作用是保护心脏,防止外物入侵,一旦有病毒侵犯会出现掌心发热、心悸不安、面目发黄等的症状。湘西苗族武术格斗中的点穴术,就是是运用了医学中经络道学,从而变成绝杀之技。如1980年春节期间,石仕贞曾施展点穴术,点穴在手腕,手臂皆受影响。

2.4 运用了人类要害部位

人体在解剖学上可以分为头、颈部、躯干和四肢。每个部分都有其要害处,其中最要害的部位当属太阳穴、眼睛、咽喉、后脑勺、太阳神经丛、裆部、膝关节、肘关节等。湘西苗族武术在技击中最讲究击其要害,一招制敌。如苗族拳谱说:“哦斗戳北猫大嘎,在叉朗来沙竹血。”这是苗语,意为双手抓住敌方头顶和下巴时,就可像捏糍粑一样反向用力猛一扭,颈部被扭断,再历害的人马上就断气了。又如“大能夺古帮大沙,退落几最肖几开。”意为像毒蛇捕捉青蛙一样迅猛袭击敌方要害,得手后立马退步后面站着观察。如此拳技比比皆是,她很好地利用了人体要害学,非常厉害。当然,不到万不得已,湘西苗族武师是不会轻易运用这些绝杀之技的。同时也体现出苗族医药的重要部分,了解人体脆弱的地方,练武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同样的道理,你先了解到人体的重要部分,然后进行针对的练习,加强自身的攻击手段。

3 苗族医药在湘西苗族武术中的具体运用

苗族医药在湘西苗族武术中治疗因武而伤有各种方法,有的运用了人体骨骼学和解剖学,有的运用了人体血脉和经络穴道,有的运用草药方剂。无论是那一种方法,其疗效都非常显著。

3.1 关节脱臼治疗

在武术活动中,关节脱臼是经常发生的事。苗族武师治疗关节脱臼不用药物,只用双手就可以了,全凭经验进行。当有脱臼者上门求医时,苗族武师面对患者用手指轻捏患处,凭手感和经验弄清骨骼脱臼程度,然后以手掌轻揉患处,使其微热。这时,苗族武师将双手捏住患者所脱臼的关节上下部位突然相向猛然发力,只听咔嚓一声骨响,患者所脱臼部位就回到相对应的位置。但苗族武师为什么这么轻松就找到方法医治,因为他对苗药基本知识的了解,知道这脱臼的事情从什么方面,方向去医治。想要成为一个很好的苗族武术师傅,对苗族医药的知识了解是密不可分的。

3.2 外伤止血治疗

苗族中通常是巫术与医药的结合。巫师运用苗族医术和苗药,为病人送“鬼”“打替生”“叫魂”等等,在现在看来,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从心理学角度,这能安定病人情绪。湘西苗族武师对治疗外伤流血不止有两种办法,一是化水,二是药物。化水是湘西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神奇医功,不少武师和苗医都会,不用任何药物,只凭一碗清水一段咒语就可将外伤流血不止瞬间止血,很是神奇。现将调研时得到的“刀口水”表述如下:练法:取一碗盛满水,左手拇指、食指和小指叉开(中指和无名指屈曲于手心),成三角状顶住碗底,右手伸出食指,其余四指弯曲,口边念咒语手边指画碗内之水,每日早晚各一次,七七四十九天限。功用:刀口水主治流血不止。禁忌:练此功法必须禁食五爪,上厕时禁思师傅,在井中饮水,禁四肢扑地;用食时,禁用破边碗,如用则必须用手指将破处封住。治外伤流血的苗医药方:一支荷。一支荷,生长在河边,开三瓣小白色花,外形有点像一串鱼。当有人受伤流血不止时,取鲜药擂乱敷于患处,血立止,隔夜疼痛消失,几天后伤愈如初。

3.3 外伤青紫肿胀治疗

随着全民运动,越来越多的人都爱上了运动,把运动放在了自己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各种体育竞技,体育赛事等等。同时湘西苗族武术在练习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受伤。特别是外伤,随处可见。然而因为一些外伤就去医院进行一系列的治疗过程,特别浪费时间和精力,苗族医药带来的方便和效果就特别适合特殊情况。治疗外伤青紫肿胀的苗医药方:红牛夕、土别虫、三百棒、强盗草、红花各适量泡酒七日可用。用时将药液涂于患处,用手按摩,先轻后重,数次青紫肿胀消散。

3.4 骨折治疗

在湘西苗族地区,很多苗寨里面的人都会进山里面去寻找资源,避免不了会受伤,运气不好的就会遇到骨折之类的事情,在苗寨里面交通不便利,医疗方面没有大城市里面发达,所以只能通过苗族医药来阻止病情进一步的恶化,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痛苦。治疗骨折药方:接骨草、万年青、五加皮、螃蟹、车前草。以上取鲜药等份擂乱,武师用手将患者骨折处轻轻复位摆正,然后将擂乱了的草药敷于骨折处,再用杉树皮包紧固定便可。

3.5 内伤治疗

苗医特别是自身怀有伤病的苗医大都是有着一身的武术,湘西苗族地区,医武结合非常典型,在中国近代民族危亡时,出现了一批精通医术,又身负高强武艺的苗族医药救护队。在长期的伤病积累之下,内伤就堆积的越多,内伤对这种练武的人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为了解决正常噩梦,苗医对内伤治疗进行了很多次的探索和研究。如治疗内伤药方:红牛夕、土别虫、三百棒、强盗草、红花、童便各适量煎服等。

猜你喜欢
湘西苗族医药
欢乐湘西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传统医药类非遗
湘西 国画
苗族民歌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