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发展70年

2019-11-25 02:59刘齐
江苏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教育改革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领域各个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制定并完善了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使得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教育公平得到依法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得到不断优化和扩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回溯和总结江苏教育7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就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江苏教育;发展历程;当代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4-0008-08

【作者简介】刘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江苏教育70年来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实践探索,同样也是我国教育70年演进历程的一个缩影,经历了教育种类从少到多,教育规模从小到大,教育内容从片面到全面,发展目标从追求数量到质量的不同阶段。其中一些内容,在我国现当代教育史上还具有开创性意义。因此,江苏教育发展的70年,实际上包含着对教育发展理论的新探索和实践的新尝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对教育自身发展的不断超越。

一、江苏教育发展70年的历史回溯

江苏历来崇文重教、文教昌明。1863年后,洋务学堂在江苏次第开办,江苏传统教育的变革之路由此开启。兴贤育才,师范为先。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成为这个时期江苏兴学的突出主题。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私立通州师范学校,在全国首开近代私立师范教育之先河。

辛亥革命后,江苏教育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又陆续出现了我国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所医学院、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开全国风气之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江苏省根据中央提出的“维持原状,逐步改造”的方针,在接管了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全部公立学校,接收了外资津贴的教会学校和一部分私立学校之后,以老解放区的革命办学传统和经验为指导,谨慎地有步骤地对旧教育进行改造。从1950年开始,又在全省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职工夜校等,加快满足劳动人民学习文化的需要,优先照顾工农子女入学,使大、中、小学校中工农成份学生的比重逐步增加。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央教育部统一部署下,江苏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对全省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经过两年的调整,全省共设高等院校17所,初步改变系科设置重复现象,使得工、农、医、师范基本配套,在当时的环境下,集中起人力、物力、财力,以较好发挥办学效益。

据统计,1949年,全省有高等学校15所,在校学生仅有0.7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68所,在校学生1.53万人,普通中学345所,在校学生9.31万人,小学18451所,在校学生135.3万人。而当时全省人口却是3512万人,每万人中大学生、中专生、中学生、小学生的人数分别为2.1人、4.4人、26.5人、38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21.5%,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80%以上。而在“一五”计划完成时,全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24万人,普通中学1170所,在校学生51.03万人,小学31757所,在校学生412.76万人,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了较大的增长。到了1965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學率更是提高到了80.2%。

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至1966年,江苏对原有的教育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建立一大批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兴教育机构,实现了教育事业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了政府兴办教育、教育服务人民的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各项教育事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在1978年全国88所重点高等学校中江苏就占近十分之一,同年,就开始部署全省中小学电化教学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江苏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力度,1980年,江苏省政府在《关于地方财力用于教育事业比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地、市、县在地方财力中,每年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不得低于5% ~ 10%。此后,江苏又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普通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快和深化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由此,江苏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特别在义务教育领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行不到五年,1990年,无锡、张家港相继宣布,全面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江苏又全面实现了消除中小学严重危房的奋斗目标。1992年,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检查组在检查了江苏实施义务教育情况后,肯定了江苏义务教育的经验做法,即增强教育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教,把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端正教育思想,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进行农村教育改革,使教育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师范教育方面,1989年全国中等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给予了江苏师范教育“办学方向正,改革层次深,管理水平高,面面有典型,校校有特色”的高度评价。1992年,国家教委又在江苏召开了全国师范专科学校加速建设、深化改革座谈会,会议再次肯定:江苏的师专建设是高水平的,师专标准化建设的标杆在江苏竖起来了。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启了全国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新篇章。随即,江苏印发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继续做好教育现代化的领跑者。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由此拉开了新一轮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经济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关键在基层。为强力推动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江苏省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评估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评建规划,地方政府组织创建,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具体负责实施。为了调动各地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2009年起,江苏省政府对经过评估认定的县区进行表彰。目前,全省112个县(市、区,含经济开发区)中,已有98个接受省级评估,其中79个已被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据监测显示,2015年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已达到80.24。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正从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过去七年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国家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这当中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七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为强大动力,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为鲜明主线,紧密结合实际,展开工作布局,细化推进举措,狠抓落地见效。2016年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努力以“两聚一高”的过硬成果,一步一个脚印把“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这些都为新时代江苏教育现代化更高水平发展开辟出了广阔的前景,使得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公平有效促进,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二、江苏教育发展70年的主要成就

(一)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改革

江苏先后出台《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明确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成立江苏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明确了教育改革必须把握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挥高等教育改革的牵引作用,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改革横向和纵向的有效衔接;统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等专项改革,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间的新型关系;统筹协调政府和社会各方,运用综合改革的方法论,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支持,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会全系统智慧力量,凝心聚力推进教育改革;统筹整体部署与分类指导,对一批正在推进和方向明确、立即可行的教育改革,加大推进力度、抓紧付诸实施,对一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和省级决策的教育改革,主动加强对接、有序推进,对一批需要创新的制度性建设,深入研究、适时启动;统筹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把改革力度、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同时,特别提出,凡重大改革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都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在2016年,根据国家选择重点省份推进重点改革事项部署,江苏申报实施“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体制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三项改革,并报送国家教改领导小组获原则通过。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编制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权力清单。

(二)完善管理體制,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江苏坚持省、市、县和高校联动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由县域拓展到省辖市与全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拓展到高等教育。同时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建立起省、市、县(市、区)三级监测体系,每年发布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监测报告。打造出教育现代化建设升级版,逐步加强省级统筹。在推进简政放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江苏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5项,撤销创建达标项目34项。

(三)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江苏先后颁布实施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等一批地方教育法规。为推进依法行政,出台《江苏省教育系统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强化教育督导,实现了江苏省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重点解决非营利性或普惠性民办学校发展中诸如事业法人登记和财政奖补等重要问题。理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引导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机制。

(四)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基础教育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以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目前江苏省、市优质幼儿园占比75%以上,优质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84%。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江苏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是首个实现全覆盖的省份。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小学、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5%和98.7%,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优质高中占比达87%,促进高中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集团式发展,全省成立了商业、农林、现代服务、建筑等14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江苏重点支柱产业领域,融合400多所职业院校与700多家企业,形成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共赢的可喜局面。同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中高职、本专科贯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职业教育主要质量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7%,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2所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43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推动继续教育加快发展,江苏开放大学正式成立并招生,62所市、县(市、区)开放大学核准建设,“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也已经启动。

(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江苏不断完善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强学生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促进师生互动、学教结合、全面发展,支持184所高中建设课程基地,14所普通高中与高校协作实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在职业教育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大力推进“做中学、做中教”,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六)改革教师管理机制,造就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江苏率先开展五年制幼儿师范男生免费教育,力争到2020年为全省每所幼儿园培养一名男教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全面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制度,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培训规模年均达12万人次。深入实施“青蓝工程”“333工程”“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探索高校与企业人才合作模式,选聘266名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实施“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另外,江苏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推进县域内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模式改革,出台《全省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政策若干意见》,意见淡化校级以上公开教学、县级以上获奖、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指标,其中对发表论文只作为参考条件,不作硬性要求,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符合乡村教师职业特点。评估认定12个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启动开展对师范类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交流比例超过15%。

(七)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建立全省统一,覆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多层、交互、自主、共享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四大建设亮点:

一是以数字校园建设和省级教育主干网的升级改造为重点,不断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100%的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苏南地区许多学校实现“班班通”,苏州所有公办幼儿园实现“园园通”。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正在实现IPv4到IPv6升级,目前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二是以教學点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江苏省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建设。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基础教育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截至2014年底,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量4767万节课,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

三是以职业学校和教师空间建设为重点,有序推动“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目前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四是以“中小学教育卡”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全省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虚拟卡、实体卡并存的建设方式,江苏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成效显著,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

与此同时,江苏始终坚持应用驱动原则,把受教育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升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基本路径,在应用中体现核心理念,在应用中探索创新模式。2014年底,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江苏全面启动智慧江苏建设,通过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教育新业态,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养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全省教育的流程重组、结构重构、文化重建以及品质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全省教育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新技术、新应用,如无锡感知课堂、苏州未来教室、南通智慧教育在打造强交互、深体验、智能化的智慧教育环境创建方面进行了前沿探索,省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南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智库、泰州“泰微课”为教育资源的统建共享提供了可贵经验,扬州的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探索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南京创客教育、机器人大赛、3D打印,常州数字化学习,淮安“十大教学模式数字化”项目,徐州“基于‘学讲方式的信息化智能巡课系统”等创建了一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新模式。

(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江苏省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79个,占全国总量的14.3%。其中包括支持英国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苏州合作设立西交利物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在苏州昆山市合作设立昆山杜克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东南大学在苏州建立联合研究生院,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等3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苏州建立中法学院。江苏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建立4个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师生海外学习培训,每年选派2000名中小学、职业学校教师出国进修。江苏大力拓展教育国际服务,已在海外举办孔子学院29所,分布五大洲11个国家,并在海外建有孔子课堂20个。

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代基础教育的显著特征和基本趋势,也是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江苏成立了“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协作会的会议主题既围绕目标又与时俱进,从“江苏教育国际化”“推进国际友好学校交流,注重实效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共进:国际视野和本土行动”到2016年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协作会近年来始终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贯穿其中,并切实加强江苏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基础教育国际化助推江苏教育现代化。同时,借助协作会的平台,江苏中小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态势,从“量”的增加提升为“质”的突破——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在国际交流中实现校群共进——区域内学校共进、与国外友好关系学校共进。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教育改革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