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的阻碍因素分析及建设策略

2019-11-26 10:50
大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一流辽宁省学科

刘 茜

学科群是学科建设的一种策略和方式,对高校创新育人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争创“双一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学科群建设阻碍因素的分析,最终提出了学科群建设在意识层面要注重宣传,加强引导 ;在内部机理层面要注重知识系统化,发挥学科群协同育人的功能;在组织层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注重发挥多元主体全方位的合力的作用;在制度层面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等策略。

近年来,“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各高校纷纷以“双一流”为发展目标,积极投身于“双一流”建设的热潮之中。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处于劣势地位,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吸引相关学科进行联合,形成合力,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竞争力,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创新高校协同育人模式。

一、学科群的概念界定

对于学科是什么?学界并没有清晰的、统一的定义,但是大部分学者都会从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这两方面来阐释学科的内涵。“从知识形态来看:学科即教学科目,也就是知识分类;从组织形态来看:学科即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机构”。[1]周光礼、武建鑫二人通过国内外关于学科定义的词频统计分析构建出学科层次分析图谱,这一图谱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提供了框架。他们认为:“所谓学科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系统有序的知识体系。当这套知识体系被完整地继承、传授并创新发展以后,学科就表现为一种学术制度、学术组织教学科目,或表现为一种活动形态。”[2]学科内涵的核心层面是知识体系,表现为学术制度和学术组织,这是学科的关键内容;学科的外延则包括教学科目、活动形态、社会服务、经验方法、系统等。该定义阐释出了学科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且论述系统、全面,故本研究将采用以上关于学科的定义。学科群则是由于某种外在动力将多个学科系统的、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学科集合。从组织类型上来看,学科群分为校际间的学科群和学校内部学科群,本次研究涉及以上两种类型的学科群。

二、高校学科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迫切需要

辽宁省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是“双一流”建设迫切的需要,是地方高校争创“双一流”的重要策略。从政策层面看:“双一流”建设从提出至今一直备受瞩目,并且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辽宁省贯彻“双一流”建设的理念并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出台了《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文件提出“整合省属高校优势资源,在一批高校构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重点学科群,形成学科高地和众多高峰学科,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高水平学科”。[3]由此可见,辽宁省十分重视学科群建设,它已成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科群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一个创新路径。从学校发展层面看:“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建设,所以高校需要集中资源建设一流学科,只有具有一流学科才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从辽宁省高校的隶属级别来看,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低于部属高校,这使得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处于劣势。辽宁省虽然是一个教育大省,但是存在高校数量众多、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对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起到阻碍作用,这就急需地方高校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具有优势的学科及其相关学科,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学科群。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和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乃至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竞争力。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所遇问题愈加复杂,而中国大部分高校以培养专才为主,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相对狭窄,已经无法适应解决深层次的、复杂的问题的需要,致使各领域研究难以突破瓶颈,研究进展缓慢,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被削弱。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需要承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地方高校间或是高校内部组建学科群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这样做不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适切性,而且其研究成果也会对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有利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

(三)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急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高校重要的工作内容,学科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单元,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学科究其本质实为知识体系,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它也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科群是相近或是相关学科的集合,具有协同育人的重要功能。所谓的协同育人是指多个主体依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一种人才模式,它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单一的局面。学科群建设有利于整合地方高校或是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科间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科群协同育人的功能。

三、辽宁省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的阻碍因素分析

辽宁省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虽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在学科群建设的意识、内部结构、制度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一)学科群建设意识淡薄,发展动力不足

学科群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国内1997年就曾出现相关研究。学科群建设提出至今已有20年,但是大部分研究只是一个美好的蓝图,鲜有高校将之付诸于实践,最终导致辽宁省学科群建设意识淡薄,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相关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学科群建设的相关政策缺乏可行性分析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是阻碍其建设的根本原因。它增加了高校贯彻落实学科群建设的难度,从而也影响了高校学科群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科群建设主体缺乏对学科群的正确认识是阻碍其建设的重要原因。学科群建设是学科间相互磨合、共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各建设主体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现阶段,各高校和学科的建设都各自为战,缺乏合作、互利、共赢的思想,最终导致学科群的发展缺乏动力、学科群的建设寸步难行。

(二)学科群的结构复杂、建设困难层出不穷

学科群的结构则是学科群内部各学科间的搭配和安排。这种搭配和安排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本质与学科群的运行机制,体现出了学科群结构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有学者提出“学科群结构包含三个层次,分别为深层结构、中间结构和表层结构”。[4]学科群的深层结构关乎的是学科群本质的问题。学科的本质是知识的集合,学科群由众多学科组成,其本质依旧是知识。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科的知识是已经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学科群的知识并不是各学科知识体系的简单相加。如何进行学科群知识系统化是学科群的复杂结构所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学科群的中间结构则涉及各学科的地位问题。学科群是由多个学科构成的,按照一定分类标准、方法将这些学科划分为主干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相关学科,不同类型的学科在学科群中的地位不同。学科类型的确定关乎各学科主体的地位甚至是各学科主体的利益,如何确定各学科地位以及如何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学科群复杂结构所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科群的表层结构关乎学科群的建制问题,这一问题相对来说更为复杂,涉及学科群建设的目标、理论、策略以及运行机制等问题。总之,学科群的结构比较复杂,在建设过程中困难层出不穷。

(三)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管理难度大

学科群是由某种外在动力将多个学科系统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集合。从概念上来看学科群的主体都是多元化的,这给日常的组织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增加了组织管理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决策和人员管理两方面。在决策方面,决策本身就是复杂的过程,关乎着参与主体的利益。任何决策都涉及准备、形成、实施等阶段,在学科群建设的过程中,每一决策阶段的参与者都是多元化的,他们来自不同学科,代表了不同主体的利益,如何平衡各学科间的利益是决策过程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破坏各学科间的合力,降低参与者的积极性,对学科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在人员管理方面,学科群建设需要师资队伍的参与,如何有效地对师资队伍进行管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参与学科群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学科群建设的师资队伍来自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受到空间距离、校际文化差异、学科文化差异等影响,增加了教师相互融合、合作的难度,为进行有效管理带来困难。

(四)学科群建设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学科群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究其缘由不难发现:学科群建设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的制度不完善。例如在《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在一批高校构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重点学科群”。[5]相关文件涉及的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科学科性以及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缺乏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支持。经费是学科群建设的物质基础,对学科群建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科群并不是多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实际运行的组织,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学科群才能有效运行。而辽宁省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以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无法承担学科群建设的高额费用,急需相关部门为辽宁省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给予经费支持。

四、辽宁省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的策略

(一)在观念意识层面:注重宣传,加强引导

随着网络的发展,宣传的方式越来越多,对学科群建设的宣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引导。学者们研究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研究结果的发表,而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所以相关研究人员应该肩负起宣传的责任,成为宣传工作的主体。首先在倡导学科群建设的学者中组建学术共同体,共同体内部相互交流,完善学科群建设的相关理论,逐渐在学术圈内扩大其影响力。其次使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例如微博、微信、博客等使用率较高的传播媒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最终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然后学者们提出关于学科群建设的意见,由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具有学术权威的学者与决策者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决策者对学科群的了解,引起决策者对学科群建设的重视。最后争取得到决策者的支持。只有获得决策者的支持学科群建设才可能付诸实践,该项目才会获得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二)在运行机理层面:注重知识系统化,充分发挥学科群协同育人的功能

学科群的本质是知识的集合,这种集合并不是将各学科知识体系简单相加,而是应该打破原有的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破除各个学科间知识的壁垒,将知识重新进行有效建构,使学科群内部的知识理论化、系统化,最终建立一个完备的学科群的知识体系,加快学科间的融合。目前,辽宁省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正处于探索建设阶段,完全打破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将知识进行重组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学科群内部知识重组面临层层困难,实施不具有可行性。相比较而言,学科整合对与学科群内部知识系统化是一个最佳选择,它具有操作简单、阻力小的特点,同时也起到了知识系统化的作用。学科群内部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科间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学科群协同育人的功能。

(三)在组织架构层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

目前,学科群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主体多元化,较难形成建设合力。多元主体虽然为学科群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思路。近些年来,“双一流建设”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两个研究热点,有学者提出“一流学科蕴育和支撑一流的智库建设,一流的智库促进和引领一流学科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6]将“一流学科”与“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有机结合,为解决学科群建设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学科群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二者的关系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各学科间划界而治,学科群中的各学科难以打破这种学科间壁垒进行跨学科合作,致使学科群建设缺少合力,失去了学科群建设的意义。而“智库则能通过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把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整合在一起,协同攻关,起到有效整合学术资源、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作用”。[7]学科群建设可以高校智库为依托,通过高校智库中的项目将学科群中各学科优化组合,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形成学科群多主体全方位合力。同时,学科群中的师资队伍也为智库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促使我国高校智库健康、有序的发展,二者间的融合将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在制度架构层面: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制度建设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科群建设制度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在辽宁省地方高校中建立成熟的学科群运行机制,使学科群制度建设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第一,规章制度系统化。系统的规章制度是学科群内部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学科群系统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对建立成熟的学科群内部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学科群内部的规章制度系统化需要管理者增强责任感,善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在加强学科群内部规章制度系统化的同时,也要协调好学科群内部不同主体的规章制度,求同存异,减少内部规章制度间的冲突。第二,经费制度科学化。经费是学科群建设的物质基础,科学的经费制度是学科群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学科群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经费制度科学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路径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不能忽视经费制度的灵活性。第三,选拔、聘用、考核制度要严格。学科群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突破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难题,研究人员需要满足一定标准,应采取自愿申请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公平、公正、严格地选拔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应该分为不同的类型,少部分人为固定成员,这部分人是学科群研究队伍的核心;另一部分人为非固定成员,对这部分人采取流动制的管理方式,流动的依据则是聘期的考核结果。一个聘期为一个项目的周期,这样有利于每一个项目都能够选拔出最合适的研究人员。在做好选拔与考核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奖惩制度。在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对学科群建设的支持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财政政策的支持、给予重大的研究项目等。这就需要学科群的负责人加强与政府间的沟通,争取创造有利于学科群建设的条件,同时政府也应该对学科群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注释:

[1]李燕.世界一流学科评价及建设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18,22.

[2]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1):68.

[3][5]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lnen.cn/zwgk/zwtz/287309.shtml,2017-1-3/2018-4-23.

[4]谭镜星,许四海,曾阳素,等.试论大学学科群结构化及其建制:问题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6):32.

[6][7]汪锋.高校一流学科与新型智库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9):35-36.

猜你喜欢
一流辽宁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