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学习焦虑感分析

2019-11-26 11:56蔺雪峰
读与写 2019年19期
关键词:听者解码外语

蔺雪峰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管理系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1.焦虑感与听力理解

焦虑感是在听和说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的一种心理现象。焦虑感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应首先从听力活动自身特征谈起。听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存在于空间,只停留在时间,稍纵即逝,极其短暂。听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声音进行识别、理解、储存。所以,由于听不懂而焦虑是一种相当普遍和极易产生的心理现象。

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听者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听的过程也就是听者对言语信号接收、解码的过程。由听者大脑中储存的外语经验(已有的知识)所决定:如一定数量的可感应性词汇、一定数量的可使用的语法、语言规则、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往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注意力不再集中,后果就是听不懂,进而引起焦虑感。

2.听力教学中的焦虑感分析

在英语听、读、说、写教学活动中,焦虑感更容易产生于听力活动的过程中。听力教学中,焦虑感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来自外界或自我的负评价。Watson对负评价的解释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对负评价产生沮丧心理以及担心他人对自己做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在听力课堂上,会有意识的回避老师的问题,在讨论或回答听力问题时,不会首先挑起话题或提出问题,能不插话就不插话,典型的表现就是沉默不语,目光不与老师相遇,或只是微笑,或只是以yes,yah,点头等方式做出反应。消极的自我评价对听力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对自己英语听力能力不信任,造成恶性循环。听力成绩难以提高。

2.2 来自交际活动。对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的自我评估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较高程度的英语交际焦虑感。交际焦虑感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外语进行口头交际活动时,产生的不能准确理解对方语意的行为所引发的紧张、担心、害怕等各种不愉快情感反应或心理的不适。交际焦虑感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很大。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准确把握听力材料的信息。不敢开口用英语回答问题,上课回避回答问题,这些都是交际焦虑感对学生听说能力影响的表现。

3.焦虑感分析对听力教学的启示及应用策略

依据上述分析,焦虑感对英语听力理解的成效产生负影响,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焦虑感,变抑制性焦虑感为促进性焦虑感,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可感应性词汇和可应用性的语言、语法规则,扫除听力障碍,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与方法,提高接收、解码语言信号的速度和能力。

3.1 尊重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营造宽松愉悦的听力学习氛围。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安全、归属、自尊等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在发展,注重别人的评价,渴望得到尊重、赞美。教师应营造宽松愉悦的听力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满足学生的归属、自尊等心理需要,把外语听力学习中的威胁性、不安全性因素减小到最低程度。这不仅能降低听力学习的焦虑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2 帮助学生提高接收、解码语言信号的速度。接收、解码语言信号的速度要靠大脑中储存的外语经验来解决。在初、中级阶段让学生把尽可能多的词汇、语法、句型储存在大脑中,使之具有可感应性,能够对新的信号进行快速解码。大量的可感应性词汇和可应用性语言、语法规则可以扫除听力题型中“语音识别、细节描写”的大部分障碍。听力本身就是外语水平的组成部分。综合水平越高,听得时候障碍就越少,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3.3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接收、解码语言信号的方法。学生可以依靠预测手段,根据上下文预测说话人将要讲的内容(如主题、观点、情节)等或即将出现的词语(如人名、地名、术语)。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信息上,再根据实际接收到的信息,修正原来的预测,使自己的思维与说话人保持同步。当学生在这种被动的活动中,能使自己处在主动的地位,就会降低焦虑感。正确的听力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把错听、漏听、听不明白的障碍跃过去,把注意力放在全篇内容而不是形式上。当对材料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借助于上下文,借助于猜测和推理,许多局部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因此,正确的听力方法与手段可以避免焦虑感的强化,稳定情绪,在被动中求主动。

总之,焦虑感是语言学习,尤其是听力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改变强制、约束的教学模式。合理调动课堂中的各种情绪,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愉快学习、降低焦虑感。

猜你喜欢
听者解码外语
《解码万吨站》
解码eUCP2.0
劳工(外二首)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