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戏》的课题研究与实践

2019-11-26 12:32胡珊珊
儿童大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戏景物鲁迅

胡珊珊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一、教师对于《社戏》的理解和掌握

回忆类的小说很容易把人带入情境,同时作者的所感和内心情感的波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读者,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与其说是回忆和写实。人经历过不幸,才会对生活的观察入木三分,鲁迅先生的家庭没落和革命道路满是疮痍,即便儿时的回忆那么美好和单纯,那份回忆中的纯真与阳光早已被现实消耗得支离破碎,这种复杂的写意,也只有鲁迅先生可以诠释得这么精彩。

二、教师对《社戏》的课程准备

(一)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鲁迅先生,学生基本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知晓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文坛地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和对文章的景物描写,分析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和内在含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系能力。

3.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从情节和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知晓文章的高潮及其作用。

4.要求学生掌握“字”及“词”的读音和含义,明确有重要意义的句子在文章中的地位及作用。

(二)课程安排

1.“社戏”知识简介;指在社中进行的一种有关宗教和风俗的戏艺活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或商业相关的意义,代表地区有绍兴社戏、黄冈社戏、安顺地戏等。(源自百度百科)

2.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3.本文的背景;《社戏》源自《呐喊》,是鲁迅先生1922年10月创作,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中华民族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难得的是,作者的心中仍存童年时的快乐记忆,那时的温情和安定,友谊和亲情,总算是能让作者感受到回忆中的一丝甜。

4.本文有什么内容点?这些内容点是如何推动内容向前发展?

A 随母亲回家省亲 B 与伙伴钓虾放牛 C 看社戏 D看社戏之前的阻碍 E 伙伴划船 F 看戏 G 偷豆煮豆 H 六一送豆

一环扣着一环,每一个内容点都是推动着下一个内容点的,内容点的堆积让文章更加丰满、行为更加流畅。

5.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文章围绕着看社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在叙述故事和烘托情感的过程中,作者主要使用的是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色、凝满雾气的水面。人物描写;小伙伴们、六一公公、母亲)

除此之外文章还多处运用到了抒情、比喻、描写、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

三、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及反馈

(一)课堂反应

同学们在课前按照要求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大家在上课的过程中反应激烈,课堂效果很好,参与度也很高。完成了《社戏》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程度很好。

(二)反馈

在课堂上给同学们留了一些测试同学们听课质量的试题,很大一部分学生完成度很高,仍存在少部分学生对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存在模糊和漏洞。

四、结束语

《社戏》在当时灾难性的中国显得那样的质朴和饱含深情,令人心动的不仅是鲁迅先生不饰粉墨的语言,更是至今仍然封存着的岁月的质感和情感的厚度。

它的教育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作者所营造的天真烂漫,更是笔触的成熟和文章节奏的控制。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在现在来讲,与我而言是惊喜,与学生而言是礼物。

猜你喜欢
社戏景物鲁迅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景物描写要准确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