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2019-11-26 14:48本刊总编辑赵国华
少林与太极 2019年7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脊梁

文/本刊总编辑 赵国华

“天下功夫出少林”,这个说法差不多耳熟能详到妇孺皆知,“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禅武合一”为嵩山少林寺的灵魂。建于北魏太和年间的少林寺,至今约1500年历史,而武术在这座寺院存在之前,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历史的各种因缘际会,使得少林寺以及周边地区成了中华武术的集散地,千余年间,天南海北的人们,你来我往,交流于少林。这个地方一度热闹喧嚣到焦点,也曾一度萧条破败到不堪。深味光阴的人们,大约都认可经验是不可取代的,经验也是不可超越的,少林在历史深处,经验千年沉浮,因其独特性,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其精神层面的烛照,差不多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一盏心灯。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群体识别性的特征之一,其倡导的侠义精神、精忠报国、自强不息、扶弱助困、以武止伐等,已经内化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比如中庸,比如平和,比如勇敢,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人说,中国人可以分为练武术的和想练武术的,当然,我们不能以对错来判这个说法。小学生填反义词,“文”的对面可以是“武”,文武对立么?领兵的岳武穆、辛稼轩不也文豪范儿么?书生一样的诸葛孔明、司马懿、曾国藩不也将军帅营么?陆游不也“匹马戍凉州”么?戚继光不也“但愿海波平”么?范仲淹、于谦、王阳明、文天祥……浩瀚的中华历史深处,他们是“文”还是“武”?界限是模糊的。我们发现,到极致,文武是相通的。清晰的一面是,他们征战沙场,或挽狂澜之既倒,或扶大厦之将倾;或临危受命,名垂千古,或胸怀家国,成为砥柱忠良。中国人,身体练不练武,中华武术的精神,早已内化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这源泉,当有武术一脉,这挺起的脊梁,更有中华武魂的支撑。

本期,我们向大家推出一位当代武术家——陈同川。生于武术世家的他,有“少林软兵之王”的美誉,他又是一位少林武术传播者、教育家,操持着一家颇具规模的传承传播武术的教育机构。从武半个世纪,任教四十年来,可谓桃李满天下,让我们打开他的故事,看看他谦虚内敛的表象之下,那颗初心的模样。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脊梁
党是民族的脊梁
脊梁
编辑部的故事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寺2》立项拍摄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编读往来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张少林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