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森与阿尔贝反常规叙事理论对比分析

2019-11-26 15:30畅雷雷陈文铁
文学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理查森阿尔贝叙事学

畅雷雷 陈文铁

一.引言

当文学史跨入后现代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奇异、怪诞、超越现实范畴的反常规元素,读者在面对此类违背认知的元素时,或将其忽视,或将其理解为作者创作时无心出现的失误。以自然摹仿为基础的传统叙事理论无法解读此类现象,也无力阐释反常规叙事的相关概念,因此便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弥补空隙,丰富和补充原有的叙事理论,反常规叙事孕育而生。近年来,反常规叙事已成为叙事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以布莱恩·理查森和扬·阿尔贝的成就最为突出。

布莱恩·理查森是反常规叙事的领军者。2006年,理查森在《反常规声音—现当代小说的极端化叙述》中首次使用“反常规(unnatural)” 一 词 (Richardson,2006),并于2010年与其他学者联名发表《反常规叙事、反常规叙事学:超越摹仿模式》,被视为构建反常规叙事学的宣言,之后理查森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和著作。他的研究扩展并启发了现有的叙事理论,使学术界开始关注以往被忽略、被边缘化的反摹仿叙事技巧,推动了反常规叙事学的诞生和发展。

扬·阿尔贝是继理查森之后的另一位重要学者,为反常规叙事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阿尔贝于2009年首次提出从“不可能的故事世界(Impossible Storyworld)”研究反常规 (Alber,2009:79),并与其他学者共同编著相关的合集和文章。2016年初,阿尔贝出版《反常规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系统论述了他的反常规观点,此书也是目前该领域最新的专著。

虽然理查森和阿尔贝都主张研究文本中的反常规现象,但二者的观点却存在较大差异。

相比国外反常规叙事研究的欣欣向荣,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或因反常规叙事学刚刚兴起,国内学者对其关注不足;或因反常规叙事学内部仍存在诸多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反常规叙事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细致梳理理查森和阿尔贝观点的基础上,从反常规叙事的定义(什么是反常规叙事)、文类范围(反常规叙事包括哪些文学作品)及阐释策略(如何解读反常规叙事)三方面对比分析两人的观点,比较其异同。

二.“反常规叙事”的定义

反常规叙事与自然叙事相对,自然叙事又称摹仿叙事,一般“以对真实话语情景的摹仿为基础”(Richardson,2006:4)。摹仿说作为西方最早的文艺理论,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于古希腊时期形成(王一川,2009:7)。在批评理论史上,摹仿思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Richardson,2002:58)。美国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认为自然叙事是自发的或自然发生的口头叙事。受拉波夫的影响,美国叙事学者莫妮卡·弗鲁德尼克将“自然叙事”定义为“自然的口头故事讲述”(Fludernik,1996:13)。理查森认为,很多关于叙事的定义都带有明显的摹仿偏见。事实上,叙事充满了反常规元素,甚至违背、嘲弄传统叙事的核心假设。理查森和阿尔贝都主张正视文本中的反常规元素,并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在区分摹仿(mimetic)、非摹仿(non-mimetic)和反摹仿(anti-mimetic)的基础上,理查森指出反常规叙事是以明显不可能的事件违背摹仿规约的叙事(Richardson,2012:96)。摹仿指现实的非虚构作品,描绘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体验;非摹仿即非现实,仍遵循现实世界的规约,只是添加了超自然的元素;反摹仿与摹仿相悖,文中多出现陌生化的场景和事件、不可能的时空现象、以及反常规化的叙述行为,如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在理查森这里,反常规基本等同于反摹仿。

与理查森不同,阿尔贝认为反常规叙事指“在物质世界、逻辑上、人力范围内不可能存在或发生的场景和事件”(Alber,2016:25)。具体来说,物质世界的不可能指违背现实世界的自然法则,如麦克尤恩的新作《坚果壳》以胎儿视角讲述了一个类似《哈姆莱特》的谋杀故事;逻辑的不可能指违背现实世界的逻辑规则,比如马丁·艾米斯《时间之箭》中倒退发展的故事时间,违背了现实世界时间向前的逻辑;人力范围的不可能指超越了人类正常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如拉什迪《午夜之子》中萨里姆的读心术。

虽然理查森和阿尔贝的定义不同,但二者都强调反常规叙事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范畴,同时强调故事的不可能性,不真实性以及虚构性(Alber,2013:102)。笔者更认同理查森的观点。反摹仿与摹仿(现实世界)相对,违反了摹仿规约,文本便是反常规。阿尔贝的定义以“不可能”为基础,但某些现在不可能的事件可能只是因为人类现阶段的科技水平低或认知范围小,未来完全有可能发生。因此,笔者认为理查森的定义更严谨,有助于人们准确理解反常规叙事。

三.“反常规叙事”的文类范围

纵观当前的反常规叙事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后现代主义叙事作品,因为其中“充满了与支配物质世界或被接受的逻辑规则相冲突的因素”(Alber,2011a:55),但反常规叙事并不仅限于后现代文本。

(一)从历时角度看,理查森认为反常规叙事自古有之,甚至可追溯到西方文学史的发端。古希腊喜剧、梅尼普讽刺体、十八世纪物叙事小说、浪漫主义的大部分作品、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小说、元小说、反传统小说、大多数“新小说”、布莱希特史诗戏剧、元戏剧、荒诞剧、先锋派、魔幻现实主义、科幻小说及超小说中都包含反常规叙事(Richardson,2015:9)。

阿尔贝细致梳理了自1200年以来英语文学史上的反常规叙事文本,提出安格鲁萨克逊诗歌《十字架之梦》、中世纪童话、早期的哥特式小说以及十九世纪的超自然小说中也包含反常规叙事(Alber,2011a:59)。

(二)就文学作品的类别和题材而言,理阿二人的界定也不同。理查森认为以下五种文类[1]不属于反常规叙事(Richardson,2015:10-11):1.传统科幻小说。传统科幻小说仍处于现实主义框架,只是换了对象内容,其所建构的场景在未来完全有可能发生。2.超自然小说。超自然小说中包含不属于现实世界的元素,如魔法药水或天使,但本质上仍属于摹仿叙事,只是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3.童话。童话故事通常遵循特定的写作模式,读者在阅读时很快便能分辨出来。只要一部作品保持传统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便不是反常规。因此,童话因其自身的规约性只能属于非摹仿叙事。4.寓言。寓言故事仅在叙述中体现了某种理念或道理(idea),作品的整体结构并未受影响。如《农夫与蛇》体现了“明辨善恶”的道理。5.(话语层面)风格化。一些文学作品叙述独特、新颖,文本碎片化,除了作者没人能读懂文本在表达什么,严格意义上属于缺失读者的作品。理查森认为,话语本身并不构成反常规,只有当话语真正影响了故事世界时才属于反常规叙事。

同理查森相比,阿尔贝对反常规叙事的文类划分比较松散,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大。按阿尔贝的定义,只要文本中包含在物质世界、逻辑上或人力范围内不可能存在的场景和事件,便属于反常规叙事。实际上,阿尔贝将被理查森排除在外的非摹仿叙事也纳入了反常规范畴。在阿尔贝这里,传统童话故事、寓言、超自然小说、科幻小说也属于反常规叙事。但阿尔贝进一步将反常规叙事划分为三大类:已被常规化的反常规、正被常规化的反常规和未被常规化的反常规。他认为,当读者对某些反常规场景过于熟悉而将其纳入认知范围时,反常规叙事便被常规化了。因此,寓言或童话故事中会讲话的动物、哥特式小说和英国史诗中的魔法、十八世纪物叙事小说中会讲话的物体、科幻小说中的时间穿越和瞬移等反常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已内化为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常规化的反常规。后现代主义叙事作品属于正被常规化的反常规叙事,未被完全常规化。阿尔贝认为,完全反常规的叙事不存在,即使后现代文本中的反常规现象也迟早会被常规化。

尽管理查森和阿尔贝对反常规文类的界定标准不一致,但从结果上看,两人都认为传统科幻小说、童话寓言、以及超自然小说不属于反常规叙事。笔者更认同阿尔贝的划分标准。目前人们将情节怪诞夸张或叙事技巧反常的后现代作品看作反常规叙事,是因为读者按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完全理解或接受这些现象。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未来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反常规因素也会被纳入人类的认知体系。可以说,反常规叙事总是处在向常规叙事转化的动态过程中。

四.“反常规叙事”的阐释策略

既然反常规叙事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或发生,读者该如何解读反常规也是西方叙事学者争论的焦点,其内部也分化出以理查森为代表的“反常规阅读”阵营和以阿尔贝为代表的“常规化阅读”阵营。

理查森强调违背摹仿传统的重要性,主张在保留反常规叙事不可能性的同时,从艺术性角度解读不可能现象。他和伊韦尔森颇认同阿伯特的观点,即读者面对不可读的文本时虽心生疑虑或好奇,但无需将其解释为可读文本,只需接受这种不可读现象.(Abbott,2008:452)。因为许多文本经过常规解读后,其蕴含的独特意义便消失了。理查森认为,读者应该“尊重文学创作的多义性,充分认识文本中的反摹仿,尊重其多变的本质和意想不到的效果”(Richardson,2006:189)。

受老师弗鲁德尼克的影响,阿尔贝主张从认知角度出发,参照自然叙事的解读策略,使读者将与现实相悖的现象整合为熟悉的知识,将其内化为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为此,阿尔贝提出了九种解 读 策 略 (Alber,2009:43):1.整 合结构体系:将不可能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如童话故事中出现的“飞马”,读者只需融合“翅膀”和“马”的形象便不难理解(杨邵梁,2016:86)。2.文类化:将反常规要素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只是包括了反常规的话语语境。如将“飞人”理解为出现在科幻叙事文本中便比较容易理解。3.主体化:将不可能的要素理解为人物心理状态的一部分,如梦境或幻想。4.突出主题:将反常规要素视为作者突出主题的手段。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话语毫无逻辑,不合语法,但故事依然有逻辑、符合常规叙事,从文本的主题层面理解便可以将之常规化。5.寓言式阅读:将反常规叙事视为抽象寓言的一种表达方式,作者使用反常规是为了表达某种道理或思想。6.讽刺与嘲讽:将反常规叙事视为一种写作技巧,作者通过反常规场景讽刺某种心理特点或状态,从而进行批判。如作者在后现代文本中采用混乱的叙事结构、拼贴的写作技巧是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迷惘、焦虑的心理状态的讽刺。7.假定一个超验的范畴:将不可能现象视为超验环境的一部分,如天堂、地狱、荒诞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弗拉德米尔和埃斯特拉贡在荒诞的世界里等待一直不来的戈多便表现了一种超验的荒诞。8.自己创造故事:作者将矛盾、不合常规的文本提供给读者,是为了让读者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故事。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提供了三种故事结局,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创作素材。9.禅宗式阅读:读者知道文本是虚构的,那些不可能现象不会给现实生活带来任何危险,他们或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内心的焦虑、恐慌,或从反常规叙事中获取愉悦和快乐。

对比两类解读方法,理查森主张保留文本的不可能性,进一步揭示了作品的虚构性,有助于增加作品的深度 (尚必武,2017:135),提高读者对艺术形式的重视。而从认知角度解读可以突出主题、寓言、反讽、戏仿及人物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读者应对认知体系层面的挑战,提高文本的可读性。虽然理阿的解读策略不同,但二人都为了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文本。笔者更认同理查森的解读方法,在文学史的后现代时期,作者用反常规叙事技巧创作违背摹仿叙事的作品目的就是阻止读者构建连贯、合理的故事世界,从而凸显叙事作品的虚构性本质。而阿尔贝借助摹仿叙事的认知策略解读反常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反常规叙事的反常规本质,似乎同其构建反常规叙事理论的初衷相悖。

五.结论

近年来,反常规叙事学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国内的研究却相对落后。对比分析该领域两大领军人物理查森和阿尔贝的观点可以发现,两人在定义、文类范围及阐释策略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却也存在较大差异。两人的根本不同在于分别以“反摹仿”和“不可能”为核心提出了反常规叙事定义,并以此界定了不同的文类范畴,提出了“反常规阅读”和“常规化阅读”的解读策略。这些不同的声音,一方面表明反常规叙事学目前还不完善,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反常规叙事学迅速发展的有力证明。未来,反常规叙事学将得到学术界更多的关注。

注 释

[1]这五种文类原则上属于非摹仿叙事,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反摹仿叙事。

说明:国内许多学者将“unnatural narrative”译为“非自然叙事”,根据术语翻译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笔者认为“unnatural”译为“反常规”更准确,因此本文采用“反常规叙事”的译法。

猜你喜欢
理查森阿尔贝叙事学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比公主终与父亲团聚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
加缪《来客》中自我与他者的人道主义和解及其局限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局内人·局外人·反抗者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帕梅拉还是莎梅拉
奥巴马没上台先折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