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古典小说教学取向分析—以《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为例

2019-11-26 15:50魏月凤
名师在线 2019年31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监生创作

魏月凤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福建漳州 363600)

引言

作为我国文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古典小说的创作融合着时代的主题,更在故事情节等方面结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细节,从人物刻画到情节的琢磨,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传统特色。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将《临死前的严监生》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一方面是为学生了解古典小说的经典合集《儒林外史》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文体创作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融合自身对文本的研究实践,将古典小说创作与欣赏的诸多要素与取向传授给学生。

一、用文字切入法解读标题,获取有效信息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其融合了白话与文言的创作语言,更具有实际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在本质上属于小说文体,在字词教学及文体教学上都具有应用价值。作为综合化的文本选材,古典小说可以说具备了大多数小学阶段所需要的教学要素,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融合对普通课文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字词进行重点关注,尤其是文中的生僻字及通假字等内容,以保证学生在学习后能够理解文意,并顺畅地阅读。

在初步通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生字、生词,通过字典等工具学习生字、字形,之后再讲解其具体内涵,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课文题目中严监生的“监”字,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学习这一汉字的具体含义,对“监生”这一身份也尚未知悉,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从字音、字形方面将监字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监管、监视这一基础含义;然后,从文本入手进行讲解,“监生”一词的身份含义在古代较为常见,其具体内容是对读书人身份的划分,由此学生能够判断出严监生的身份,这对于理解文本内容有较大的帮助。这样一来,教师能够融合实际文本,为学生评析人物身份等小说要素,这对于后续的文本元素解读具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将这一主题作为发散思维的练习案例也未尝不可。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文本设想自己是严监生,在临死前会有什么愿望,以此促进学生创作思维的发展[1]。

二、构建具体情境,理解人物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化教学具有相当高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中必经的步骤,古典小说教学也需要通过这一步骤来构建有效的人物形象。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人物个性及形象的建立对于其理解人物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对人物描绘的精粹之处在于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伸出两根手指。这一点和《红楼梦》中的黛玉临死前未曾说完的“宝玉,你好……”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监生的动作究竟代表何意,从文本创设中我们仅能通过猜测进行解析,严监生在病入膏肓的阶段做出这一动作必然有其含义。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进行猜测理解,结合人物在小说剧情中的心态变化,再加上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立绘插图,让学生的联想更富有实际性[2]。

学生可以通过严监生的家世背景猜测这个腰缠万贯的人在临死前的心理,或者按照文本体会严监生的人物性格,如作为一个颇有身份地位的人,在故去之时是否心有不甘等。学生理解的角度可以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融入这一发散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另外,对于严监生的动作解读,教师可以就这一情境引入其他案例,如苏格拉底临死前的一句话,具有同样的场景构建方式,而苏格拉底临死前要求弟子替他偿还别人一只鸡,那么严监生的两根手指是否也是希望身边的人替他偿还债务呢?这些都是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的思维方式。

三、古典小说教学中的扩展延伸价值

古典小说的解构过程,不仅需要外部案例的支持,而且需要同类型作品的支撑,毕竟相同的创作历史背景能够带来更好的解读效果。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我们能够看到关于人物内心变化的诸多描写,严监生屡次的摇头正是这种心境变化的重点体现,从“摇了两三摇”,到后来“狠狠地摇”,这也是作者在体现人物动态中渐进式的描写方法,旨在突出人物心态变化的急剧性[3]。

这一变化过程,在同样收录于《儒林外史》中的其他作品里也有所体现,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获知自己高中举人之后的表现:惊喜之下的昏厥,再到醒来后的发疯。这些都是人在狂喜之下的真实写照,严监生同样具有这样的心态变化过程。文中明显的心理描写,是学生理解人物心理动态的重要指标。教师可以以此为案例,让学生以生活实践为例,进行短文写作,可以用身边的人举例,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动态描写作为样本,逐渐锻炼语言实践写作能力,进而达到语文教学中多取向、综合化的目标。

四、推广衍生阅读,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单纯紧盯同一案例必然造成创作及思维的重复性,学生也难以跳出固有的框架。因此,教师在讲解以《儒林外史》这一古典小说为背景的文章时,应当尝试扩展新的文本素材,从而拓宽学生视野,为其创造更多有价值的阅读机会。人教版教材中除《临死前的严监生》之外,还有很多经典古典小说,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镜花缘》等同样归于古典小说类目的作品,通过衍生阅读让学生扩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其在创作及理解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发散思维能力[4]。

作为引导者,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听取学生的阅读反馈。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生字词的解读存在误区,教师应当及时指正,并且对于部分生涩文本内容,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进行泛读讲解,让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及文本阅读的思考深度进一步加强,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结语

在多情境的创设及教学设计的组合下,古典小说的魅力能够充分被学生所理解,尤其是阅读的深层次内涵,也能够逐渐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古典小说而言,综合化的阅读方式能够提升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这一教学理念在当前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也是教师在选择教学取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大因素,更是对当前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核心需求。《临死前的严监生》作为经典的教学范本,对学生理解古文写作及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监生创作
“看官”是什么官
寻找适合的解读方式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一墙之隔》创作谈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古典小说阅读“活”起来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创作随笔
论唐传奇的接受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