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背景下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2019-11-26 16:16秦一竹李英迪
外语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身份学习者英语

秦一竹 李英迪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 150081)

提 要: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销蚀,这一现象在国际教育的语境下尤为明显,如何加强文化身份的认同是国际教育中英语学习者面临的一大挑战。通过对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研究,本文力求探寻提高国际教育文化身份认同的有效路径,提出重构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和规范国际教育管理两种新理念。

1 引言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逐渐显现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中外交流有助于弘扬中国文化,但同时中国文化也遭遇窘境。英语学习者在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对本国文化的迷失和外来文化的认同等问题,并极易产生文化身份焦虑。这主要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过度欣赏和追捧,以及对中国文化缺少认同,导致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销蚀。

文化身份迷失问题在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中尤为明显,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西方文化。国际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就业市场对于优秀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是促使国际教育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因。跨国教育全球联盟(GATE)成立于1995年,标志着国际教育的概念正式进入教育研究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鼓励大学生进行海外学习,很多国家把国际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顺应国际潮流,国内对于国际教育的研究始于2004年,国人也逐渐意识到国际教育的重要性。国际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如何加强文化身份的认同是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跨国教育中的外语教育在文化身份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就凸显出来。本研究聚焦国际教育背景下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此处的国际教育特指国内高等院校与国外高校或相关机构的中外联合办学,力求探寻出文化身份认同的有效路径。

2 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2.1 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内涵

身份是自我区别于他人的内在属性,身份研究呈现跨学科性、交叉性等特点,最早由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Erikson 于1946年提出。Marcia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认同状态模型,将探索和承诺看作两个维度,以其程度的高低划分出4个象限,包括认同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认同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和认同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Marcia 1966:551-558)。Grotevent 提出身份认同的动态性(Grotevent 1987:203-222)。社会心理学家Tajfel 等提出的社会身份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最受欢迎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一,该理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感知自我和他人变化的不同视角(Tajfel 等1978)。

文化身份是身份这一概念的延伸,最早由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提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Bhabha 关注文化接触、侵略、融合和断裂的复杂过程的机制,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身份的建立和发展路径问题带来重要启示。Sysoyev 认为,文化身份主要包括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缘政治、性别、宗教、语言等方面(Sysoyev 2001)。文化身份进入中国后,引起学者广泛关注,并产生丰硕的成果。刘双认为,文化身份对语言传播行为和方式有深远的影响,而文化身份的特征就是由具有此种文化身份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表现出来(刘双2000:87-99)。因此,对于文化身份的深入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只有了解文化身份的内在发展规律才能进行文化身份的有效重构。

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往往掺杂复杂的认同感和不确定性,因此形成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焦虑这两个概念。文化身份认同是指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文化身份焦虑是指对于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Burke 和Stets 认为在文化身份确认失败时,个体会产生失望、焦虑等情绪(Burke,Stets 1999:347-366)。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被融合改变的危险(王蒙2006)。杜秀莲对445 名高校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进行研究,证实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焦虑显著相关(杜秀莲2015:53-56)。杨建义却认为,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有价值的文化,并没有出现危机(杨建义2016:15-20)。

为此,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是指英语学习者作为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过程中经历文化接触、冲突、焦虑、融合,最后达到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2.2 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特性

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区别于其他的文化身份认同,是语言学习的介入。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还具有文化性。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了解和发展文化。英语学习者不但接受本国文化对自己的影响,还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转变,而是处于本族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的中间位置。随着英语学习者个体的不同和英语教学环境的不同,中间位置也各不相同,是偏向本族语言文化或是偏向目标语言文化取决于语言文化教学的成功与否。

随着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语言文化特性的挖掘,文化身份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仍然不可忽视。在语言学习层面上,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例如,可以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西文化比较内容、中西文化竞技活动等。在文化行为层面上,西方节日庆祝、饮食文化、电影欣赏等方面影响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尤其在节日庆祝方面,很多学生会庆祝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并且对节日来历和典故耳熟能详,却不知道中国传统的重阳节的日期和寓意。这就需要在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努力下,改变现在的不利局面。

2.3 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因素,另一类是社会因素。个体因素中,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会受个体不同的英语语言水平、经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影响。探寻个体因素是进行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基础之一。另外,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还会受传统文化、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等社会因素影响。挖掘社会因素是重构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又一重要基础。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有效解决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迷失问题应从相关影响因素入手。

2.4 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的缺失

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对文化身份进行构建并加强中国文化输入。学者们提出很多可行性建议,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存在问题:第一,理论依据不足。文化身份的概念本就是一个跨学科概念。虽然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研究主要是跨文化方面研究,有些学者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出发,但很少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化身份问题。第二,实证研究欠缺。现有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已有学者提出关于内涵建设的建议,但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此外,学者们的调查对象范围普遍较窄,样本选取的广度和典型性存在问题。韩海燕从总体情况、4 个维度和人口变量情况对文化身份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多方面对于文化教育提出建议(韩海燕2014),但研究对象的范围仅限于徐州的3 所高校和南京的1 所高校,所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调查量表设计,选取个人因素较强,缺乏权威性。

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对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以期探寻出在国际教育文化中提高身份认同的有效路径。

3 国际教育背景下解决身份认同问题的有效路径

为了提高国际教育背景下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我们提出两个路径:重构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和规范国际教育管理。

3.1 重构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会随人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主要受文化记忆和社会现实两方面影响。这两方面并不是不可变的,而是通过人为的调整和深化,达到重构文化身份的目的。

3.1.1 树立文化身份自信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紧抓影响文化身份的社会心理因素,重塑文化身份自信。在思想信仰上引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加深文化记忆。把优秀中华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树榜样立典型,从而引起学生内在的共鸣。因此,为增强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尊重心理发展规律,树立文化身份自信。

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如果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那么,在与国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很自然地把优秀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部分还是文化软实力,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担负的重要责任。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如果能坚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将有利于构建学生的文化身份。

3.1.2 吸收外来文化精华

进行国际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技术,因此,学生应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杜绝固守本民族传统、拒绝外来文化的现象。坚持文化身份自信并不等同于一味守旧的封闭主义。同时,我们须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会辨识精华和糟粕,做到相互借鉴,平等交流。要警惕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本国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以适应国际竞争。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国际交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推动力。进行国际教育的学生在面临外来文化冲击时,在良性引导下会意识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消解内部矛盾,增强文化认同感。

3.2 规范国际教育管理

教育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基础事业,文化身份构建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因此,国际教育管理的发展和提高面临严峻的挑战,并急须解决。

3.2.1 实施跨文化教学

对于国际教育中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教学,应该完成以下几步:第一,重新编纂大学公共英语教材。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教材往往是针对语言学习,大学公共英语教材应该把中华文化融入其中,明确设定关于中华优秀文化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创设可体验中国文化的情境,把中国元素列入测试内容。第二,完善学生自主中国文化输入能力培养机制。主要解决学生自学能力差异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问题和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的效果问题。第三,激励教师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问题的掌控技巧。在教学实践反思中,逐渐摸索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中国文化输入的技巧和方法。

3.2.2 打造文化平台

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建议开发趣味性强的中华文化教育平台、文化体验馆、网络教育平台,设立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等。例如,中国文化视窗就是一个比较成功地宣传中国文化的网络平台。它涵盖56 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并推出百年文化大庙会、文化优品年货展、新时代文化走基层等活动,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力宣传。

2018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校园文化精品工程高端论坛”也为我们打造文化平台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建立全国校园文化发展基金、设立校园文化影院、打造全国服务性平台、建立相关产学研机构等。

3.2.3 加强人文关怀

师资培训要将文化认同列为重要培训内容,并制定考核和准入标准。教师和管理者应以正确的文化观对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们给予人文关怀,包括人的生活、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尊严等。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面临着文化认同焦虑的严峻挑战,我们更须加大对其精神情感的关怀。在硬件上,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软件上,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引导良性竞争。通过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弱化文化身份焦虑问题,增强文化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应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关爱学生,从而打造幸福校园。

4 结束语

本研究在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中,探讨国际教育背景下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的有效解决路径。通过对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内涵、特性和影响因素3 个方面的剖析,阐明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现状以及现有研究的缺失,为路径的提出指明方向。首先,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重构是极其必要的,应从理论研究、个人因素、课堂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考量。其次,提升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调控个体意识形态和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立足现实,为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英语学习者从两方面提供提高文化身份认同的有效路径:重构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和规范国际教育管理,以期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身份学习者英语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