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让班级能够看见“光”

2019-11-26 18:26☉黄
小学生 2019年7期
关键词:板报微光生长

☉黄 叙

班级就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班主任是一个园丁,他让各种植物能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共同生长。差异,才有生存与繁荣的机会。班主任需要保证土壤丰饶、空间安全,然后期待花花草草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努力生长。

一、物质文化:在班级看见光

班级布置有体现价值、彰显作用,这是一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班级布置让学生能够沉浸在物质文化中,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的班名、内涵、班徽、班歌等都是所有同学集思广益的结果。在开学初就通过班会征集,然后删选投票,最终决定。并且一定要用最快的方式呈现在班级中。所以有了以下的成果:

1.我们的班名:追光

内涵:追光,就是追着光。生命中永远要有一束光,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以此为方向,一直前行!

追光的人就是追光者,一个追光者也许渺小,但是一群追光者一定不渺小!我们互帮互助,彼此扶持,永不放弃。

追光,是追光者的努力,是追光者的坚持,是追光者的态度!

2.我们的班徽

班徽是全部同学创作投票整合的结果。

中间图形是互相握着的两只手,意为互帮互助;黑色部分远看如同数字“6”,意为六(6)班。上边的“互帮互助”是为班训。两边绿色的橄榄枝,意为班级同学要和谐相处。

3.我们的班报:《且听风吟》

《且听风吟》,记录着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追光”中发生任何事情,对“追光”中人的任何看法,在“追光”中产生的任何思考,都可以没有任何顾忌地在《且听风吟》上发布。

当学生参与到这些过程中去后,他才会对班级有归属感。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上升为班级的象征后,他的自我价值就体现了出来。也就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并且建设自己的班集体。

班级的布置也非常重要,我们在班名“追光”诞生后,就着手布置自己的班级,有这样的成果体现:

1.装饰墙壁

星光点点天花板

整个天花板贴满了星星,这些星星上都写着每个同学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即语数英三科自己所期待的最好成绩。当学生用充满希冀的笔尖写下自己的目标后,班主任将其贴到天花板上,同学们抬头就能看到自己的目标,目标光芒照耀着同学前行。

2.功能墙壁

图书角

图书角的装饰是各种字体的“書”,寓意:从上到下尽是书。正反贴“書”,寓意:反正得看书。

追光福布斯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专属头像,都是自己选择并亲手制作的。

每月,按照班级的积分制度,会将积分的多少排序,拔得头筹者位于福布斯榜首位,与同学交流分享经验。

班级黑板报

黑板报分两个部分:追光大合影和主题板报。

追光大合影是由每个同学提供的生活照集合而成,没有缝隙,笑靥如光,象征着我们班级的同学关系没有罅隙,一起笑着追光。

主题板报根据学校主题进行更换,由“文化使者”负责。每期板报都精选构思设计,力求做到最好。

除此之外,还有“许愿墙”、“追光公告栏”等,尽量让每一面墙都“发光”。

二、制度文化:让微光遇见微光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点微光,只有让微光遇见微光,才能光芒万丈。学生的成长就是在班级生活中,不断经历各种实践之后的生长。所以,班主任需要营造一个“生态系统”,也就是一个班级管理的体系,更是一个班级发展的系统。让每一点微光都有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一)制定条款 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我与同学们讨论出了包括自学、上课、作业、考试和整理等方面;个人活动、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与人、与己和与班级的人际关系的各项条款以及对应的积分。

(二)设立岗位 为对应各方面条款能够落实到位,设立对应的岗位进行监督改进。现阶段设立了追光大司马、追光分部长、文化使者等近20个岗位,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横向纵向岗位的设立,既能起到互相制衡,又能起到推动班级系统运转的作用。

(三)评价方式 以班级货币为载体,通过完成条款获得,并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流通使用,呈现班级系统的自我运转。

这种班级管理系统使追光班的运行像一个小小的模拟社会,符合孩子们了解社会的心理特点,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受到学生的喜欢。

三、精神文化:让追光持续下去

(一)最终目的 “追光”所营造的是一种资源丰富,条理清晰,存在无限可能性的环境。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探索发现并且不断生长。

班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追光”最终期待怎样的学生呢?期待他能如科学般思维,文学家般想象。即在一个环境中,即使是陌生的环境,也能够观察、假设、推理、实验、求证,从而了解各方面的关系,形成自己的认知,并且保持足够开放的态度。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想象变成现实。

(二)取得成果 在苏州市少工委“红领巾相约2035——拥抱新时代”苏州市少先队“一课三队碰”观摩研讨活动中,我们班级为到场的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队会课——《信》。

同学们唱起了自己改编的歌曲,跳起了自己编排的舞蹈,现场声情并茂的信件朗读唤醒了在座老师的回忆,特别的“皮影戏”表演让信件的故事恢复了当年的味道。

整堂课全程都是同学自己主动参与,同学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长的土壤,并且努力地在生长。学生就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想法,更是我的信仰。

猜你喜欢
板报微光生长
微光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追光
微光
生长
流淌的微光(组诗)
“把板报办出滋味来”
——记长春市双阳区云山街道博山社区关工委板报员祁振学
《生长在春天》
我和孙子做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