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进”为例看《儒林外史》人物命名艺术

2019-11-26 18:54吴新越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中举吴敬梓范进中

吴新越

周进和范进,他们都是终其一生去追求科举功名的人,他们为了科举不惜皓首穷经一生,他们都是在暮年利用着他们只能抓住的“八股”这一砖头敲开了仕途的大门,从社会的底层跻身到管理阶层。两个扭曲灵魂的失态发疯同样让人心酸。而他们的名字中似乎已经暗含了他们的心酸命运和经历。下面我们就从两人的名字入手,来纵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取名艺术。

一.周进的名字及其暗示含义

周进是一个只知皓首穷经,迷信书本典籍,严格周求八股格式的“老一辈”书生。周进在中举之前生活困顿,因此受尽了白眼冷落,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周”即为“周正”、“方正”之意,正讽刺了八股取士貌似为“周正”,实则为腐朽的内涵。“进”为“进士”、“晋升”之意,其中也暗示了周进60岁终于得中进士并一路高升至国子监的命运。周进的名字也就暗示了周进凭借着八股取士一步步在官场升迁的经历。

关于周进中举的情节是在书中的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周进在六十多岁时,他在汶上县做了三四年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已经成了秀才,自己却还只是个秀才。遇到同乡年轻的梅玖也要低头称人为“前辈”。所以,周进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观音庵私塾中来糊口。可真是家中拿不出五斗米来,只好来做个“孩子王”。不久,周进凭着别人捐的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乡里乡外,非亲非故者皆来攀亲,多年不交的旧友远亲则更不加掩饰的攀附。就连他曾经教过书的学堂也供起来了“周老太爷”牌位。几年后周进又中进士,官至广州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其中周进的“反复看了三遍”正体现了周进的“周”,体现了他周正方正,严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和要求评判试卷的一面。

二.范进的名字及其暗示含义

范进出现于《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书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范”意为“范式”,“范例”,从周进对他的八股文是“一字一珠的好文章“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范进确实有“范例“的意味。而“进”则包含着文人对功名对科举的渴望,也暗示了范进在54岁高龄中举后的疯癫的情节——因其过于执着过于痴迷于“进”,才有了54岁高龄仍执着于科举,才有了发榜后的喜出望外直至疯癫,才有了中举后乡亲邻居们的阿谀奉承。

范进同周进在对于科举的狂热和痴迷的程度上是一样的,把科举从而取得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这也正是范进的“范”字中典范意义的由来,吴敬梓先生表面上写的是范进这一个典型的戏剧性人物,实则写的是当时广泛的社会风气。范进中举的过程其实就是其灵魂被科举制度腐化的过程。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作者采用了戏剧性的的对比手法,生动的写出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既具有喜剧的审美效果,又能发人深省。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在范进中举之前他终日不思考如何谋求生计,清贫一生只为科考。作者这样写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话写尽了范进家境的贫寒;范进的岳父胡屠夫更是对这个“穷酸女婿”十分不满,范进则是明知其岳父对自己不满,却又唯唯诺诺,毫无尊严。这不仅仅是他对于科考狂热追求的提现,这也是他名字中“进”字的由来。“进”不但是范进登科进举的狂热追求,更是他这一生中不断想统治阶级靠近,被官场政治所腐化的代言词。

在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作者分4层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过程: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这四个层面都是在典型环境中对范进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化描写。在中举之后,范进俨然已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新兴贵族”。范进的人物形象也随着“中举”这一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他的经济状况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而且从他对岳父胡屠夫的态度的变化,与张静斋的称兄道弟,都可以看出他世故、虚伪的性格。当然,这种虚伪的个性也绝不仅仅是范进的个例,而是当代文场上普遍存在的流弊,是当时社会的文人的一个范式,一个范例,范进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也是范进名字中“范”的内涵所在。

三.从名字分析二进中举的异同

从范进、周进两人的名字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进”同名而异姓,所以他们对“进”,也就是考进士、在官场晋升的热烈追求程度是一样的。

周进60岁高龄中进士前,考了几十年仍没有功名,感到悲痛欲绝。逛贡院之时,看到了天字号,这个皓首穷经的“老一辈”对科举的狂热分子不禁鼻子一酸,哭晕撞死在地。后几个商人见此可怜可悲之状,答应他捐一个贡生出来,这样一来我们这位《儒林外史》中的第一位“科举狂热分子”也和别的秀才一样,有了乡试的资格。周进对于这来之不易的“进”之路做出了这样不知羞耻的反映:“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 也要报效!”[1]范进的“进”之路也和他的老师周大同小异。54岁中举之前范进在家中只知白纸青灯的日课苦读,对于养家糊口全无贡献,一家的生计全都仰仗岳父胡屠夫,范进的岳父对范进的不作为十分不满,就连范进去考试时管岳父要钱都被岳父骂的狗血淋头,可见范进在中举之前是毫无家庭地位的。范进宁肯这样也要去参加科举,仍对科举有着异样的执着。这是两人名字中的“进”,暗示出来的共同特点。

而范进与周进不同之处却在于,在中举之后,范进得偿所愿而疯癫。而周进则因几十年的青灯白纸却不能如愿而伏地哭嚎。

范”即“范式”,也就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既然典型,则必然有其夸张和特殊之处。范进在中举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口中还喃喃自语,高呼着“我中了!”一个不小心,后仰过去摔在地上,竟昏了过去。范母见状自然是焦急万分,连忙灌了范进几口开水。范进醒来后仍旧是胡言乱语,行为疯癫。嘴里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范进的疯癫是所有当时的儒生在中举后心情的夸张,是具有“范例”意味的。当时文人对中举的渴望导致了中举后的狂喜也是常见的现象,故“范进”中的“范”也是当时文人高中后的心里的真实描写。

“周”即“周正”“方正”,也就是中规中矩,传统中国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儒生,定是中规中矩的,是要在外人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周进在受到年轻的进士白眼时,在心情郁结时,却不能肆意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只能憋在心里。这种所谓“周正”的态度才导致了周进伏地痛哭。

《儒林外史》中描绘了命运相似的“二进”,并用周进提拔了范进,昏朽的“二进”竟然名“进”,“二进”的此前的黜落与此刻的高中,也在他们的名字中可以看出相应的暗示,这或许就是鲁迅说的“婉而多讽”[2]了。从周进、范进的命名,我们可以见得吴敬梓先生在《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命名中也蕴含了大量心血,使其饱有深意,耐人寻味。

注 释

[1]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国人民出版社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中举吴敬梓范进中
“范进中举”现实版
吴敬梓“休说功名”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单宝塔诗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吴敬梓“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