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放手 善于放“权”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9-11-27 07:05马丽霞,马建东
名师在线 2019年24期
关键词:笔者教材探究

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作为学科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善于放“权”,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使初中生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一、让学生有阅读教材“权”

阅读生物教材是初中生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好“课堂关”,课上少讲些、讲精些,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教材的时间。现行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一般可以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而且教材语言精练,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难度和以往教材相比也有所降低。学生阅读教材不但可以解决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获得大量生物信息,而且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二、让学生有提问质疑的“权”

“学贵有疑,有疑则进”,学生能提出问题,是主动探究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人体内废物的排泄》一节时,课堂伊始便问学生:“你们听说过肾病吗?”没想到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肾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能治好吗?”“老师,糖尿病是肾病吗?”还有的学生问:“老师,得了肾炎都要做透析吗?做几次才能把病治好?”看着学生高高举起的手,笔者说:“想知道答案吗?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为了解答疑惑,学生学得很认真。

三、让学生有发言表达“权”

“说”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和展示,学生的“说”既是其积极思考的表示,也是其积极思考的动力。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只在教师让其回答问题时才积极思考,这种思想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不利。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并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思考后无法顺利表达的,笔者引导他们说。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充满了成就感,有了自信心,也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让学生有遇疑探究的“权”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知识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并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个体展开探究。因此,笔者认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善于放手,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对于学生深化、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方法上引导,在关键处点拨,绝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自备观察材料,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想要观察的材料如头发、纸片、小馒头块、小蚂蚁等放在显微镜头下,但没有观察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当他们因没有出现期望的结果而提问的时候,笔者告诉他们:“科学探究的结果虽预先不可知,但科学探究是有方法、有规律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不遵循科学的规律,我们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了解了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和临时玻璃标本的制作步骤后,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由此可见,遇疑探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观。

五、让学生有实验操作“权”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做实验不只是为了验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改变那种用课件讲实验,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的局面,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实验室,还学生动手实验“权”。同时,教师需要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性学习获得实验结果的积极性,多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血液》一课时,通常笔者会从医院借现成的人体血液标本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后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标本制作过程,笔者不再借用医院的标本,而是直接用鸡血做标本。学生观察了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后,既认识了血液的成分,又惊喜地发现血液原来真的可以分层。当然,学生的发现不至这一点。笔者通过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而且拓宽了其视野,开发了其智力。

六、让学生有表达交流“权”

课堂上,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互帮互学,让所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机会和表达各自观点的机会,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其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可以讨论的内容很多,如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探究、课后的思考题、教材中的重难点等都可以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集体讨论再解决,这样学生在讨论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七、巧借互联网平台,扩大学生的参与学习“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利用微信或QQ 媒体平台扩展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多元化教学的一种。随着多媒体平台的普及,信息技术逐渐改变和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接轨,不但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笔者教学完《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节后,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只了解了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精卵结合和胚胎发育知识。于是课后笔者下载了一段精卵结合孕育新生命的视频发在班级微信群,学生观看后纷纷留言,有的学生说:“精卵结合过程中上亿精子中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子结合,生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还有的学生说:“精卵结合过程只有最健康的精子才能与卵子结合,所以我们是父母最优秀的孩子。”笔者通过微信进行了一次良好的生命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八、生本评价,让学生有评价“权”

在初中生物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促进教学反馈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物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对评价体系进行创新;树立生本评价思想,重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改变传统的学习成果评价标准,树立全过程评价观念;重点围绕学生在生物学科领域的学习态度、学习思维、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保证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创新评价方法,本着“以生为本”的评价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通过小组评价和自我反思,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物学习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生物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笔者教材探究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设问引导探究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