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

2019-11-27 07:05
名师在线 2019年24期
关键词:意向树人法治

苏 慧

(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福建宁德 355100)

引 言

核心素养体现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教师应把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入研究教材、学生、课堂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实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形成[1]。

一、引发意向——展现多彩有趣的课堂导入

学习意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机、欲望和愿望等倾向。具有积极意向的学生往往能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情绪,自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开展学习和实践行动[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作为实施教学的起点,重视导课环节的优化设计,带领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导入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对一节课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时,为了引出第二个子框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巧用名言导入法,引导学生欣赏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赏析体验,促使学生从名人名句中思考、感悟,得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公民都应胸怀祖国,积极承担维护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接着顺势导入“国家兴亡,匹天有责”的主题。教师巧借名言导入,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向,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加深了对热爱祖国内涵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中,教师利用绘本《秋秋找妈妈》绘本来导入,引导学生融入充满温情的绘本阅读活动中,激励他们结合带有爱意浓浓的故事,说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学生各抒己见,深深感受到大爱无疆和家的美妙,进一步加深了要做一个有全球视野的地球人的信念。

可见,面对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可采取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激发学习意向正是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要求,这与培育良好学习品格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相一致。

二、明释内容——生成情景交融的灵动课堂

明释就是教学说明和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什么(内容)”与“如何传达(明释)”的有效统一,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问题[3]。为了更好地明释内容,实现教学生成,使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借助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优化教学活动设计,营造情景交融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灵动变化的情境中主动参与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教师还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情绪和情感,使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进一步加强课堂生成的效益。

道德与法治学习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教师应借助特定的活动氛围和环境,顺势开展和推进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的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井然有序的交通图片,当学生在欣赏规则之美时,教师又继续展示另一幅杂乱无章的交通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一辆电动车无视交通规则闯红灯,使原本有序的交通变得混乱不堪的景象。经过视觉冲击、对比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两幅图中获得的启示。学生纷纷回答道:“生活需要规则。”在此,教师紧扣教学内容,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灵活生动的图片情境,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状态,使他们形成情感共鸣,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扩展了认知思维。

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成问题的实质是促成学习内容与结果的和谐统一,实现富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通过精心创设课堂情境,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特有的以境育情、以情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通过情境学习,激活生活感悟,端正学习态度,启迪思想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良性发展。

三、关注结果——追求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追求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落实教育教学成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但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许多教学乱象,“轻过程、低成效”“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普遍发生在日常教学中,育人实效较低。有的教师停留在“秀”自己的教学风采上,追求新奇精彩的课堂形式和热烈的课堂氛围,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许多学生习惯于积极“配合”教师,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应有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这些乱象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风气,而且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培育,更要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实施灵活的德育渗透,促进立德树人的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开展八年级上册《关心国家发展》教学时,教师使用希沃教学助手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设计了小组竞赛学习环节——“国家成就知多少?”教师先让两位小组代表站在白板前,当教师宣布开始时,两组学生密切关注流动的屏幕,适时做出判断,并让自己的小组代表准确地把“各项成就”放入自己的收纳篮中。到竞赛结束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飞速发展的高铁列车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丰富多彩的演出和展览充实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听证会的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的实行,使政府决策更加公开透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等条件更加充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感受到近年来国家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些成就令世界瞩目,更让我们倍感自豪。”这种竞赛学习形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感悟,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从中深刻体会爱国情感。

结 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重视有效性问题。教师要始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应用教学机制,探索创建更有趣、灵动、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猜你喜欢
意向树人法治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对大学女生身体意向的影响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Gwendolyn Brook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近期主要农作物种植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