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幸福前行铺设好“跑道”—区域“高质量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思考

2019-11-27 17:29朱新颜
名师在线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创客儿童素养

朱新颜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相关要求,即“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建设对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性[1]。

课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是在不断地被追问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其实,对课程的追问就是对我们自己的追问,我们发展了,课程才会有发展。道者,规范也,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与实施;跑者,过程也,要求学生去经历、去探究、去体验、去发现和生成。静态的道、动态的跑,规范的道、生成的跑,形成了课程的规定性。我们该怎样为儿童的幸福前行设计或铺设好“跑道”,让学生在“跑道”上行走得自由而规范、快捷而有效呢?

有什么样的学校生活,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校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形象特质。作为区域,我们该如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引领各校的课程建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呢?

本文以区域开展高质量课程的实践研究为抓手,具体阐释了实践思考,即在施瓦布实践性理论指导下,厘清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关概念;整体性、校本化确立课程建设目标,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课程建设呈现丰富的样态,让师生获得真实的成长;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通过整体联动的机制建设,促进区域课程建设的“共同体”的形成,以期为我国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在施瓦布实践性理论指导下,厘清学校课程建设的 有关概念

在先进的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区的课程建设的目标由技术旨趣走向了实践旨趣,课程决策由个体审议走向了集体审议,课程的方法由理论思辨走向了行动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丰富了我区课程建设的理论。

首先,高质量推进。这是指在课程建设中,通过高质量推进,实现课程建设的高质量,真正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其次,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以学校个性化培养目标为引领,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创造性开发校本课程,不断地丰富学校的课程形态,满足学生丰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最后,实践研究。每个学校均基于自身的基础,包括文化传统、师资生源等方面,通过行动研究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建设的路径,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般的课程建设的策略。

二、整体性、校本化确立课程建设目标,让学生的核心 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学校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整体性、校本化地架定学校课程建设的总目标,具体化、清晰化、结构化地厘清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统整,为了每位儿童的发展,关注每位儿童的成长,成就每位儿童的精彩,为每位儿童提供个性化、实践性的课程,培养独有的学生形象特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国家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落地生根。如常州市实验小学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为:通过课程内容的统整,学生的关键知识、关键能力的习得将更加聚焦,并且能够有更多的拓展空间;通过课程实施策略的创新,学生能主动转变学习方式,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活经历;通过“林—树”育人生态的建设,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建设呈现丰富的样态,让师生获得真实的成长

各校基于自身课程建设的实际,高质量、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建设的研究,“做我们自己的学校课程”,开展课程实施策略、方式方法的研究,丰富课程建设的样态,让学校的课程建设更加丰富灵动、方式方法更加生动多样。有以学科为依托的分科课程学习,有以跨学科依托的综合课程学习;有教室内的学科课程学习,有教室外的综合课程体验;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学习,有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学习;有本学科的主题学习,有跨学科的模块学习……学生在丰富的课程样态中获得真实的成长。例如,西新桥小学从语文课程的主题学习,拓展到其他学科的加入,如各个学科都围绕“秋天来了”进行教学研究,互为补充,体现不同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不同的育人价值,然后,就研究的成果进行课程故事分享,形成了国定课程变为学校课程的可操作路径,学校呈现了如何从一门学科做起,使其他学科加入进来的课程建设案例。

四、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和发现每位学生的特点和价值,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丰富的学习机会,创造性地开发、尝试更多元的学习方式,并将其融入学生日常化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能够经历、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能够具备面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2]。各校立足学生主体,较系统地逐一梳理出多样的学习方式,基于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网络技术、学习环境、组织形式等,变革、创造、多元化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例如,花园第二小学的数学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基地建设、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展,王希希老师在《克的认识》一课中,通过带着学生去特定的实践基地寻找“1克”,把课堂拓展到校外:金店、药店、茶叶店、烘焙店……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仅加深了对“克”的认知,还积累了数学经验,而且体会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通过整体联动的机制建设,促进区域课程建设“共 同体”的形成

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通过资源整合,努力做到师资、教材、设备、场地与网络等资源共享,逐步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加强区域课程有机生态系统的建设,使不同学校都能获得相应的提升,为钟楼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机会。如新闸中心小学的创客课程,其和实验小学、西新桥小学、邹区实验小学等学校组成的创客联盟学校扎实推进了创客教育。一校一特色,一年四赛事已成常态。“创客一条街”的开发,给联盟学校创客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课程资源。

结 语

“跑道”是为儿童铺设的,既是为了他们今天的快乐,也是为了他们明天的幸福。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创造出优质的课程,为每位儿童的幸福前行设计、铺设好“跑道”,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猜你喜欢
创客儿童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