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生理因素的相关性

2019-11-27 05:41张杰梅商黔惠王晓春吴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2期
关键词:诊室收缩压血压

张杰梅 商黔惠 王晓春 吴洁

(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临床医学研究所 心血管病研究所 高血压研究室,贵州 遵义 563003;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达25.2%(约2.7亿例)〔1〕。测量血压是进行高血压诊治及预后评估的关键,通常采用诊室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诊断及疗效评估,而有创测压发现收缩压从中心动脉到外周动脉逐渐增高,舒张压略降低。相比肱动脉压,中心动脉压(CAP)即主动脉根部的血压更能反映血压的真实性,在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预测作用〔2~4〕。年龄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60岁以前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而60岁以后则相反〔5,6〕。有学者报道身高第四分位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第一分位低22%,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第一分位低26%,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比第一分位低28%〔7,8〕。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越高,肱动脉压越高,超重及肥胖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亦较高〔9,10〕。目前临床上关于性别、年龄、身高、BMI等生理因素与高血压患者CAP、诊室血压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旨在分析性别、年龄、身高、BMI对高血压患者CAP、诊室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未经治疗及自行停服降压药1月以上的高血压患者1 57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6例,年龄(49.40±13.84)岁,女770例,年龄(52.84±12.03)岁。入选对象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11〕推荐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诊断为高血压。排除标准为:继发性高血压、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Ⅳ级)、急性冠脉综合征、先心病、风心病、心肌病、肺心病、严重心律失常、周围动脉闭塞症、肝肾衰竭、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2分组 高血压患者年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划分标准〔12〕分为: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较老年组(60~74岁)、老年组(≥75岁);计算身高的四分位数间距将男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矮组(≤159 cm)、较矮组(160~163 cm)、较高组(164~168 cm)、高组(≥169 cm),女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矮组(≤148 cm)、较矮组(149~151 cm)、较高组(152~155 cm)、高组(≥156 cm);其BMI 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指南》〔13〕划分为: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0 kg/m2) 、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组(BMI≥28.0 kg/m2)。

1.3一般资料 记录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测量身高(cm)、体重(kg),计算BMI(kg/m2)。测量身高、体重时要求脱去鞋帽、外套,身高精确到1 cm,使用电子秤测量体重,精确到0.1 kg。

1.4诊室血压的测量 采用经校正的鱼跃牌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右侧肱动脉血压,测量前让患者在安静环境中坐位休息5~10 min,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1音,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5音,连续测量2次,每次测量间隔1~2 min,取其平均值,若两次差值大于5 mmHg,则测量第3次并取其平均值。

1.5无创中心动脉压的测量 由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采用SphygmoCor®动脉脉搏波分析仪(AtCor Medical,Sydney,Australia)测定CAP。在测量系统内输入患者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及卧位肱动脉血压值,嘱患者右手外展,使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高度,将动脉脉搏分析仪的触压探头置于右侧桡动脉搏动最强点,系统自动采集桡动脉压力波信号,连续记录至少11 s均匀一致的桡动脉搏动波形,经电脑软件自动转换成CAP。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性别对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收缩压(CASP)、诊室收缩压(OSP)的影响 与男性比较,女性CASP显著增高(P<0.05),OS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性别对高血压患者CASP、OSP的影响

与男性比较:1)P<0.05

2.2年龄对高血压患者CASP、OSP的影响 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较老年组及老年组患者CASP、OSP均显著增高(P<0.05);与中年组比较,女性中较老年组、老年组CASP、OSP均显著增高,而男性仅OSP显著增高(P<0.05);与较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CASP、OS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身高对高血压患者CASP、OSP的影响 与矮组比较,较矮组、较高组、高组患者CASP、OSP均显著减低(P<0.05);与较矮组比较,较高组、高组患者CASP、OSP均显著减低(P<0.05);与较高组比较,高组患者CASP、OSP均显著减低(P<0.05),见表3。

2.4BMI对高血压患者CASP、OSP的影响 不同BMI组间高血压患者的CASP、OS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CASP、OSP与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患者CASP、OSP均与年龄呈正相关(男性:r=0.236、0.244;女性:r=0.213、0.214,均P<0.01)、与身高呈负相关(男性:r=-0.288、-0.294,女性:r=-0.345、-0.304,均P<0.01),与BMI无相关性(男性:r=0.001、-0.038,女性:r=0.011,0.004,P>0.05)。分别以CASP、OSP为因变量,年龄、身高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高均进入高血压患者CASP、OSP回归模型,见表5。

表2 年龄对高血压患者CASP、OSP的影响

与青年组比较:1)P<0.05;与中年组比较:2)P<0.05

表3 身高对高血压患者CASP、OSP的影响

与矮组比较:1)P<0.05;与较矮组比较:2)P<0.05;与较高组比较:3)P<0.05

表4 BMI对高血压患者CASP、OSP的影响

表5 CASP、OSP与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损害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13〕。研究表明平均动脉压在各级动脉树中几乎保持不变,但随着血管直径减小及动脉僵硬度的增加,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导致反射波到达中心动脉的时间稍晚于肱动脉,在肱动脉反射波与前向波重叠于收缩晚期时,中心动脉的反射波与前向波则重叠在舒张早期,故而肱动脉收缩压较中心动脉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而舒张压略降低〔14〕。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ESH/ESC)指南指出,CAP与肱动脉压存在差异,后续研究亦发现肱动脉收缩压与左室质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26、0.23、0.39,均P<0.01),但CASP与其相关性更强(r=0.30、0.27、0.42,均P<0.01)〔15,16〕。因此,诊室血压不能完全代替CAP,同时监测CAP和诊室血压更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诊疗评估。

McEniery等〔17,18〕在4 001例英国健康人中发现女性CASP显著高于男性,后续研究亦发现女性高血压患者反射波增大,且绝经后女性患者反射波增大达到最高,其CASP高于男性。2017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报告,女性绝经后高血压发病风险与男性相比显著增加,亦有研究表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放大年龄依赖性的动脉僵硬度增加〔19,20〕。Mitchell等〔21,22〕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壁钙含量增加、血管内皮功能加速退化、动脉扩张性减退、僵硬度增加、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反射波振幅增大,进而导致反射波更容易重叠到收缩期引起收缩压增高,而中央动脉属于弹性动脉,外周动脉属于肌型动脉,故中央动脉受年龄的影响更大。Kobayashi等〔23〕发现运动后所有年龄组的肱动脉收缩压都相似,但年龄较大组的CASP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高血压患者CASP显著高于男性,而O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SP、OSP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高血压患者CASP、OSP与年龄呈正相关。

Eeftinck等〔24〕在一项大型多民族队列研究中发现,不同种族间中心动脉压的差异不完全依赖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更主要受生理因素(尤其是身高)的影响。校正了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后,身高较高者具有更稳定的中心血流动力学,且身高与冠脉疾病、心力衰竭、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所致的死亡率呈负相关〔25,26〕。身高越矮,反射点越接近中心动脉,反射波所经历的路径越短,传播时间越短,更易重叠到收缩期引起收缩压增高。Bourgeois等〔27〕在12 988例美国成年人中发现,身高越高肱动脉收缩压越低。Song等〔28〕对33 197例中国中老年人进行横断面研究发现,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身高与肱动脉收缩压及高血压患病率呈负相关,而身高与肱动脉舒张压之间无关联性。Sohn〔29〕研究亦发现身高每增加10 cm,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可降低约4.6%,女性患病率可降低约9.0%。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身高越高,其CASP、OSP越低,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亦显示身高与CASP、OSP呈负相关。

Pichler等〔30〕对351例参与者的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患者CASP较体重正常者低,尤其是女性患者更明显,而廖明媛〔31〕在286例青年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超重或肥胖是青年CASP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表明BMI与肱动脉压呈正相关,肥胖是主动脉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32,33〕。本研究显示BMI与高血压患者CASP、OSP均无相关性,考虑与研究人群不同所致。目前关于BMI与CASP的关系研究结果尚未统一,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诊室收缩压血压
午后的诊室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最怕啥
新开的诊室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新开的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