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浸出渣浮选试验研究

2019-11-27 03:38杨金林廖仕臻刘继光罗美秀马少健
关键词:铁酸丁基收剂

杨金林,廖仕臻,刘继光,罗美秀,马少健

(广西大学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0 引言

铁酸锌具有稳固的尖晶石结构[1],其应用范围广泛。研究表明,铁酸锌可作为催化剂对稀类有机化合物进行氧化脱氢,在工业上多用于高温煤气脱硫何丁烯氧化脱氢[2];能吸收特定波段的电磁波,利用这一特点可将其作为一种隐形材料加以利用[3-4];铁酸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耐腐蚀,熔点较高,耐高温,并且对人体无害,可用作无毒防锈涂料[5-8]。由于天然铁酸锌矿物在自然界中含量较低,目前铁酸锌的来源基本来自于人工合成,但传统的铁酸锌生产工艺存在耗能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等缺点。因此,研究新的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铁酸锌制备技术成为了重中之重。事实上,除专门合成生产的铁酸锌外,在很多高温工业的生产中(如电弧炉炼钢、硫化锌精矿氧化焙烧)铁酸锌的身影常常在副产物中出现[9-11]。在副产物中的铁酸锌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回收而作为浸出渣被排放,不但浪费了锌铁资源,同时也破坏了工厂周边的生态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工业上主要的处理思路是分解铁酸锌再分别提取锌、铁元素[12-16]。但是,这些方法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回收环节能源成本和经济成本比较高、在回收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因此,本文探索一种可以使工业副产物中的铁酸锌和其他产物分离的方法。本文的实验材料来自于课题前期的锌浸出渣[17],利用浮选实验,研究富集铁酸锌的可行性,为后续锌焙砂富集铁酸锌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 试验原料

试验原料锌焙砂取自广西某冶炼厂,其锌铁含量分别为53.22 %和 14.20 %;经物相分析,该锌焙砂的主要成分为红锌矿和锌铁尖晶石,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硅锌矿、石英、赤铁矿及铅矾,其具体含量如表1所示。

表1 锌焙砂 XRD分析结果

对该原料进行硫酸浸出,按照1∶7的固液比在500 mL的烧杯中加入50 g的锌焙砂和浓度为160 g/L的硫酸溶液。利用HH-S6型数显恒温水浴锅中,将浸出温度控制为85 ℃,经过搅拌离心后将锌焙砂浸出并固液分离。再经过抽滤、洗涤、烘干后将得到的固体粉末进行XRD测试,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锌焙砂经过硫酸浸出得到了初步的富集,锌铁尖晶石含量由原来的39 %变成了83 %。

表2 锌浸出渣XRD分析结果

2 浮选试验研究

考虑到浸出渣中主要杂质矿物为石英、赤铁矿、铅矾等,其中主要的杂质为具有一定可浮性的铅矾和石英,为了进一步富集浸出渣中的铁酸锌,本文尝试对锌浸出渣进行浮选提纯。

2.1 阳离子十八胺捕收剂的浮选试验

阳离子十八胺捕收剂的浮选试验条件为:磨矿细度-200目75 %,碳酸钠调整pH值在8~9,捕收剂十八胺用量分别为200、400、600 g/t,起泡剂2号油用量为20 g/t。结果见表3。

表3 阳离子十八胺捕收剂试验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十八胺200 g/t 时,尾矿产率达75.33 %,精矿中Si的品位也由3.06 %提高到3.86 %,这说明石英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将十八胺200 g/t 时的选别精矿和尾矿分别进行XRD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阳离子十八胺捕收剂试验XRD分析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阳离子十八胺捕收剂浮选试验,精矿中石英含量由给矿中5 %提高到6 %,尾矿仅含有3 %的石英。尾矿中锌铁尖晶石的含量为89 %,与给矿中锌铁尖晶石相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说明当磨矿细度-200目75 %,利用碳酸钠调整溶液的pH值在8~9,起泡剂2号油用量为20 g/t,只使用单一捕收剂(阳离子十八胺),使用量为200 g/t时,锌铁尖晶石可以利用浮选进行一定程度的富集。

2.2 阴离子油酸钠捕收剂的浮选试验

阴离子油酸钠捕收剂的浮选试验条件为:磨矿细度-200目75 %,溶液pH值为7左右(使用碳酸钠调整),捕收剂油酸钠用量分别为200、400、600 g/t,起泡剂2号油用量为20 g/t。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阴离子油酸钠捕收剂试验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精矿产率随着油酸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精矿中铁的品位变化不大。油酸钠200 g/t时,精矿产率最小而尾矿产率最大,将此条件下的精矿和尾矿分别进行XRD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阴离子油酸钠捕收剂试验XRD分析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捕收剂油酸钠用量为200 g/t时,浮选浸出渣后赤铁矿在精矿和尾矿中的含量都为4 %,其他矿物含量也变化很小。由此可见,油酸钠单独对赤铁矿的捕收效果并不理想。

2.3 阴离子丁基黄药捕收剂的浮选试验

阴离子丁基黄药捕收剂的浮选试验条件为:磨矿细度-200目75 %,采用碳酸钠调整pH值在9~10,硫化钠1 000 g/t,捕收剂丁基黄药用量分别为100、300、500 g/t,起泡剂2号油用量为20 g/t。试验结果见表7。

表7 阴离子丁基黄药捕收剂试验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随着丁基黄药用量的增加,精矿产率从40.65 %增加到43.48 %,增加幅度不大,铅的品位分别为3.32 %、3.34 %、和3.29 %,变化幅度也很小。选取丁基黄药100 g/t的精矿和尾矿分别进行XRD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阴离子丁基黄药捕收剂试验XRD分析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采用硫化浮选法可以把一部分的铅矾浮选上来,但同时也抑制了石英,精矿中铁酸锌含量比浮选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89 %,尾矿中铁酸锌含量也比浮选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88 %。杂质矿物的成分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在磨矿细度-200目75 %,pH值在9~10(碳酸钠做调整剂),硫化钠(Na2S)1 000 g/t,起泡剂(2号油)用量20 g/t,捕收剂(丁基黄药)用量100 g/t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锌铁尖晶石的富集。

2.4 全流程浮选试验

通过上述捕收剂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单一捕收剂浮选方法可以除去部分杂质矿物,实现铁酸锌富集,但效果有限。为了进一步探索提高铁酸锌含量的可能性,进行全流程浮选试验。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试验结果见表9。对全流程浮选试验产品进行XRD分析,结果见图2~图5、表9。

图1 全流程浮选试验流程

表9 全浮选试验结果

表10 浮选试验XRD分析结果

从表9、表10可以看出,经过全流程浮选试验,铁酸锌主要在精矿中富集。第一次浮选时硫化钠(Na2S)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含铅矿物,同时其作硫化剂辅助丁基黄药、油酸钠可以有效富集铁酸锌,精矿1、2、3中的铁酸锌含量达到92 %、88 %和89 %,分别提高了9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尾矿中仅含有84 %的铁酸锌,且尾矿产率仅为8.31 %。因此,通过浮选试验可以抛去一部分的石英、赤铁矿等杂质矿物,实现铁酸锌在一定程度上的富集提纯。

图2 精矿1的XRD

图3 精矿2的XRD

图4 精矿3的XRD

图5 浮选尾矿XRD

3 结论

① 采用单一捕收剂浮选,可以除去部分杂质矿物,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铁酸锌富集,但对其他杂质去除效果不明显。

② 采用全流程浮选,铁酸锌含量由浮选前的83 %提高到92 %,提高了9个百分点,实现了铁酸锌的较好富集。

③ 针对锌冶金副产铁酸锌,研究证明在不破坏铁酸锌晶体结构的条件下,将铁酸锌从锌焙砂中富集出来作为独立产品是可能的。

猜你喜欢
铁酸丁基收剂
铁酸钙脱磷剂试制及其脱磷效果的实验研究
链长对Salen型席夫碱捕收剂与金属铜铅配位能力的影响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新型脂肪酸协同螯合类捕收剂对黑钨矿与脉石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铁酸锌配碳选择性还原的热力学分析和试验研究
铁酸锌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常压碳热还原铁酸锌的分解机理及动力学
Side force controlon slender body by self-excited oscillation flag
1-叔丁基氧羰基-2'-氧-螺-[氮杂环丁烷-3,3'-二氢吲哚]的合成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丁基糖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