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转型期学校文化重塑的实践策略浅谈

2019-11-28 05:11沈建刚,钮美芳
名师在线 2019年32期
关键词:转型期丝绸家乡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办学集团化的方向愈加鲜明,很多学校面临着分解、重组或独立等不同的境遇,老学校的相关理念、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都不能完全机械地搬运、套用,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转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和重塑,以此激发学校自我更新、积极调适的内在需求,推动学校变革新思路的运作与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处理外部矛盾和统整内部问题时,所衍生、发展起来的学校成员言行、思考和知觉习惯的总和。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具体特点,尝试将“丝绸文化系列活动”作为突破口,谈谈管理转型期学校文化重塑的基本策略。

一、依托实际,准确定位管理转型期学校的文化方向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没有了文化就如同没有了灵魂,而学校文化如何定位是铸造和奠定学校文化的基础。对于一所处于管理转型期的学校来说,学校文化方向的确定需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校地处江苏省最南端的苏州市吴江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乡,与丝绸相关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学校的管理转型就可以充分整合学校周边环境的乡土资源,使学校管理文化与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鉴于此,在学校管理转型过程中,教师就将教学的管理定位在追忆丝绸文化并充分利用区域性的资源上,设计了“走近名胜古迹”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先蚕祠、走访济东会馆、游玩古弄堂,感受丝绸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激发其将家乡丝绸文化、古寺开发等资源进行利用的意识。将乡土资源作为学校管理转型过程中的文化支撑,能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学校紧扣地域文化资源,努力寻找地域乡土文化与办学之间的链接点,让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共生,巧妙地丰富学校的办学特质,推动了学校品牌化、内涵化的发展。

二、感知了解,积极夯实管理转型期学校的文化基石

在确定学校管理转型期间的文化方向之后,我们不能将确定的文化作为一种摆设,或者仅仅是墙壁上的宣传标语,而要切切实实地将其渗透到学校办学的实践中,通过种种形式的活动渗透进学生的思想意识,真正让学校文化成为组织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积极夯实学校管理转型期的文化基石,让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师生和员工学习活动的愿景和标识。

例如,我们紧扣“丝绸文化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了多种围绕主题的学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感知、丰富认知。以“走进丝博园”活动为例,我校组织学生在丝博园中参观丝绸之路展览,了解从蚕茧到蚕丝、从蚕丝到面料再到服装的工业生产过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清晰地了解丝绸文化的产生背景,以此拓展学生的认知视角,丰富学生对丝绸文化的感知与了解。

参观丝博园的整个活动,为学生了解丝绸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场地。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对家乡的丝绸历史有了更为真实而生动的了解,更加感受到了新时期丝绸在家乡焕发的无穷生命力。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仅了解了丝绸,同时也是对家乡和学校文化的一种见证,是对家乡和学校文化的一种传承。

三、链接资源,广泛开掘管理转型期学校的实践渠道

由于学校正处于管理的过渡、转型期,关于学校文化内容的资源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的认知和校园内的资源上。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著名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据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将身心浸润在校园之外的实践活动中,要紧扣学校文化的定位,多开辟校外实践基地,从而借助对实践基地资源的链接,广泛开掘管理转型期学校的实践渠道。

鉴于此,我校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将家乡多处名胜古迹确定为德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不同年段的学生走进德育实践基地,先后开展多种极富内涵的学校文化活动。例如,“丝游先蚕祠·阅丝绸文化”的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品鉴回廊两侧的书法石碑,在先蚕祠管理员的带领下,学生先后参观了先蚕祠戏楼、蚕王殿、丝绸陈列馆,认真听取了讲解。先蚕祠内庭院风格独特,小桥流水景佳,学生们纷纷在庭院中的挹翠桥、龙门洞、步步高石级走上三圈,传说这样能给人带来好运。本次德育基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盛泽厚重的丝绸文化,对家乡的丝绸文化历史有了直观的感受。

这种德育实践不仅开辟了学校管理文化的第二个平台,更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契机下丰富了感性认知,为凸显和理解学校的文化定位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体验,巧妙搭建管理转型期学校的文化平台

任何知识的获取、道德的培养、能力的形成,都不是靠教师机械、生硬地讲解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感官意识,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深刻的认知体验。运用体验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机械灌输所形成的审美疲劳,始终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鲜活的文化氛围里。为此,学校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中丝绸文化陈列馆、丝博园、宋锦文化园等实践平台,多次举行认知体验活动,为深化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就以我校举办的“我眼中的绸都——组织全体少先队大队委员开展丝绸文化体验活动”为例。在活动中,大队委员通过听取展馆人员介绍,观看相关视频,亲身体验相关丝绸织造工具,欣赏各种丝绸成品,细致地了解了丝绸制作过程以及绸都盛泽悠久的丝绸文化历史。活动结束后,大队委员纷纷表示,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为建设美丽新绸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弘扬了丝绸文化精神,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学生对丝绸文化的认知不再是学校和教师的死板要求,而是源自学生的内在体验,为他们真正地感知丝绸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形成体系,主题构建管理转型期学校的文化课程

随着学校文化在活动中的不断深化、发展,学校组织的活动、开掘的资源就不能始终停留在零散的状态,而需要紧扣认知主题,将所有的活动资源有机地统整在一起,积极构建学校转型期的资源和板块,形成主题化、系列化的文化课程,使学校文化的感知活动不再是零敲碎打的教学任务,而是整合成为学校综合性活动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校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积极与学校定位的“丝绸文化”活动紧密相连。本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家乡的弄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查找盛泽弄堂的资料,采访专家,实地考察。活动中,他们通过对身边弄堂的调查分析,了解了本地的民情民俗,从而对家乡有了崭新的认识,对盛泽厚重的丝绸文化底蕴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了凸显学校重塑文化的特质与内涵,我们需要举全校之力量,对所收集和开发的资源进行整体性的归类、整合,并根据资源类型的特点、学生认知能力等的不同,有序、科学、严谨地编著学校的校本课程,将原本零散的资源归类化、系统化,将校园资源上升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层面上,为学校办学品味的提升和管理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学校文化的重塑就是理性而冷静地了解当前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机会和方向,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顺应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需求。这种重新定位充实了学校发展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促进学校内涵提高的一种创举。我校以“追忆丝绸文化活动”为突破口,通过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对接、发展,最终起到重塑学校文化的作用,为学校走向高品位、高内涵、高文化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转型期丝绸家乡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转型期矿业乡村综合效能评价及障碍诊断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期中文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
遥望“丝绸路”
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