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这个星球越来越美好”
——“友谊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2019-11-28 02:52小小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11期
关键词:勋章友谊泰国

文/小小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其中有6人格外令人瞩目,他们就是“友谊勋章”获得者,来自古巴的劳尔·卡斯特罗·鲁斯、泰国的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坦桑尼亚的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俄罗斯的加林娜·维尼阿米诺夫娜·库利科娃、法国的让-皮埃尔·拉法兰,以及加拿大的伊莎白·柯鲁克。

他们为什么获得“友谊勋章”这个殊荣?“友谊勋章”的授予标准是什么?据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友谊勋章”是授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

这6位获得“友谊勋章”的外国人到底有哪些故事呢?《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在多年前就报道了其中几位“友谊勋章”获得者的故事:《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姆》(申明河,1997年4月)、《情牵华夏,延绵春暖——记泰国公主诗琳通》(何晨璐,2010年11月)、《伊莎白与中国的百年情缘》(管贞,2019年1月)等专访,以及散落在其他文章中的关于让-皮埃尔·拉法兰的报道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创刊30年来,报道外国专家1500余人次。杂志创刊时,习仲勋同志题词“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 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翻开尘封的历史,打开悠远的往事,在他们与世界、与中国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大爱。

当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他带头跳起舞来

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欢庆,

我们解放事业的胜利,

我们献身,共同奋起,

为保卫自由与统一。

……

30年前的7月28日,这首非洲统一组织(亦称非统组织)之歌在非统组织第25届首脑会议上唱响,领唱者正是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那年他47岁,任坦桑尼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那天他当选非统组织秘书长。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被推选为非统组织秘书长,这在非统组织历史上尚属首次。

萨利姆在宣誓就职仪式上发表讲话:“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将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促进非洲国家的团结统一,协调并加强非洲国家间政治、经济、外交和防务方面的合作。”他呼吁,非洲人民努力奋斗,摆脱非洲落后的形象,用一个声音说话,团结是非洲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他这样唱、这样说,也这样做。在随后的7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非洲的山山水水,前往加蓬、尼日利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进行调停,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基加利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卢旺达、塞拉利昂和索马里冲突。

萨利姆的优秀和卓越早在少年时就初露锋芒。1942年1月23日,他出生在坦桑尼亚东部一个岛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桑给巴尔。他的家乡奔巴岛盛产丁香树。在古往今来以丁香为题留下的名诗名篇并不多,因为丁香在文学领域是忧郁情结的代名词,是让人很伤怀的东西。诗人李商隐的《代赠》这样写道: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和这首诗似乎非常符合萨利姆的家庭气质,他家境贫寒,19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大,9岁时就被迫在丁香园做童工,经常挨打受饿。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培养了他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后来他读书、加入青年积极分子行列,19岁被任命为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驻哈瓦那代表,22岁被任命为桑给巴尔首任驻开罗大使,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大使;28岁被任命为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37岁被选为联合国第34届大会主席;虽然他被评为“联合国中最有能力和凝聚力的非洲人”,15个成员国中有14个提名萨利姆,但是由于美国的反对,他连续两次在竞选联合国秘书长时失利。

萨利姆的出生地桑给巴尔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黑人海岸”,曾经是桑给巴尔帝国的经济、贸易中心。中国宋代典籍中称桑给巴尔为“层拔国”,在桑给巴尔博物馆中还陈列有中国清朝瓷器。这么悠久的友谊,我想是流淌在萨利姆的血脉里的。1963年,21岁的萨利姆作为非洲学生领袖访华,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三年后,他任驻华大使,为中坦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声疾呼、慷慨陈词。

1971年第26届联大上,当电子计票牌显示表决结果——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会议大厅沸腾了。许多亚非国家的代表兴奋地欢呼歌唱,这次萨利姆不仅歌唱还带头跳起舞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我们无法言说,却可以理解。因为萨利姆胸中沸腾着像鲜血一样火红和滚烫的人类最朴素也最珍贵的情感,那便是:正义、和平、团结、美好。

后来,萨利姆作为坦桑尼亚总理、非统组织秘书长等对我国进行多次国事访问。他说,中国永远是非洲可信赖的朋友,中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过去唐僧西天取经,而我们今天前往东方取经,助推非洲的振兴和发展。

的确,朋友之间互相信赖、互相依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便是被称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这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是东非交通动脉,全长1860.5公里。“1970年,经济刚刚恢复的中国拿出10亿元人民币,动员5万余人深入非洲腹地,帮助坦赞两国修建一条横穿非洲的铁路。没膝的淤泥、四五米高的荒草、猛烈的暴雨、险恶的裂谷、疟疾、肝炎、霍乱,许多援建的中国人再也没能回来。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中非人民用汗水和生命完成了铁路的修建。”这是《寻路非洲——铁轨上的中国记忆》里的描述。如今,中国与非洲通过更多的铁路连接在一起,友谊像铁轨一样历久弥坚、源远流长。

友谊勋章(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在写她103年故事的时候,她也许在荡秋千

我来《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工作的时候,国家外国专家局和科学技术部还没有合并。我的同事总是把外国老专家挂在嘴上。我在审稿的时候,就对这个“老”字费解,看到就要删掉。我的同事告诉我,“老”是一个荣誉,现在称得上外国老专家的并不多了。

那么,伊莎白肯定是一个,重要的一个。

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12月生,加拿大籍,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1980年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一批“外国老专家”。

后来,我认识了伊莎白的“中国孙女”傅涵女士,并且请她多写写伊莎白和她身边其他的外国友人。

从最开始以“不擅长写作”为由推辞,到后来不仅写了很多还拍了自己的处女作——纪录片《西方女人类学家的中国记忆——伊莎白·白鹿顶》,傅涵对伊莎白的爱,在看了纪录片并与伊莎白面对面以后,我真的理解了。

伊莎白的父母是传教士,父亲饶和美是英国人,1912年任华西协和大学教育系主任;母亲饶珍芳是加拿大人,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现成都市金硕果幼儿园)、成都市盲聋哑学校(现成都特殊教育学校)并兼任成都加拿大学校校董。

1915年,民国四年。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伊莎白在成都四圣祠教堂对面的房子里出生了,父母为她取了个中文名字——饶淑梅,希望她善良淑美,顽强如梅。

后来,伊莎白(饶淑梅)用一生的时间从事人类学研究,我想与她的童年有关。“我的父母从事教育工作,所以他们特别注重解放孩子的天性”。每年夏天,为躲避成都夏日的酷暑,伊莎白一家都会来到距成都70公里的彭州市白鹿顶度假——“白鹿渺渺随仙惟古镇鹃啼依稀蜀韵,丹花盈盈语客有教堂诗唱仿佛欧风。”就是在流沙河笔下的白鹿顶,伊莎白开始了与中国乡村不解的世纪情缘。

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1928年父母把伊莎白送回加拿大念书。10年后,伊莎白从多伦多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成都。时年23岁的伊莎白,正是青春曼妙的年纪,她却开始走向藏区做社会调查。抗战时期,为研究如何发展乡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25岁的伊莎白和26岁的俞锡玑开始了探索乡村社会实践,对四川省璧山县兴隆场的1500户人家开始了挨家挨户的田野调查。2013年,这部社会人类学历史上首部由西方与东方女人类学者合作完成的巨著《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身份、变革和抵拒——兴隆场》出版,这份珍贵的手记细腻、翔实地记录了抗战时大后方的大量日常生活细节,堪称社会人类学以及民国史、乡建运动史的必读之作。

1942年,伊莎白与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的大卫·柯鲁克结婚。1947年,为考察和报道中国解放区土改运动,与丈夫大卫·柯鲁克穿越重重封锁来到边区,完成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这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1948年,应中国共产党邀请,留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办学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教材严重缺乏,他们一方面从英文杂志中挑选适合的教学材料,一方面自己动手编写教材。他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半个世纪之久,在英语教学、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2018年,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了伊莎白103岁生日会。参加一个世纪老人的生日会,于我还是第一次。吃生日蛋糕之前,我们连着观看了两个纪录片,被深深地感动。回来后便写了一首小诗,节选如下:

人生是一条多么湍急的河,

河水流过的地方,谁会记得?

只有那些勇敢执着的人们,

才会奏响铿锵的壮歌。

流淌过不重要,

重要的是深深地爱过!

爱每一天如约的朝阳,

也爱也许昏沉的日落。

爱每一朵静静的花开,

也爱每一株漫漫的凋谢。

爱山多陡峭,爱土地蓬勃。

爱路多泥泞,爱天空辽阔。

“你遇到的状况越多,

你收获的经验就越多。”

——她对困难如此解说。

然而,最让我动容的是,

每次到大卫生日的时候,

她和全家人就来到丈夫的铜像前,

用她红袖轻轻地拭去点点尘埃,

一下一下地把最爱的人抚摸。

虽然,他已经变成一尊铜像,

她依然盛满一杯酒,

倒进爱人的嘴里,喂一口。

她没有流泪,我却泪雨滂沱。

百年沧桑,山河巨变。

困难时期,她要求减少专家工资,

条件好了,也不换房坚持爬楼梯。

她和他把一切都献给了中国。

参加生日活动,我是走着去的。

走着走着,突然被一个台阶绊倒。

我坐在地上,深吸了一口——

夹着霾的冷风。我笑了。

因为,我还是一个孩子,

一个还在蹒跚学路的孩子。

在103岁的伊莎白面前,

坦赞铁路

谁说,谁不是呢?

……

坐高铁、录节目、荡秋千、吃冰淇淋,这是伊莎白在“中国孙女”傅涵朋友圈里的生活。时不时地我就会点进去,看看她,想想自己,心里就如窗外的天空,响晴响晴的。

这个公主,让我们看到世间最温暖的烟火

每个女孩儿心中都有一个公主梦,每个女孩儿心里都住着一个公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那是童话、是梦幻,是在人间烟火之上的紫色氤氲。

在获得“友谊勋章”的6个外国专家中确有一位公主。她叫玛哈扎克里·诗琳通,1955年4月生,泰国籍,泰王国扎克里王朝王室主要成员,深受泰国民众爱戴。她对华十分友好并怀有深厚感情,中国文学、历史文化造诣深厚;已访华48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广泛、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泰友好,为中泰关系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曾参加我国庆祝香港、澳门回归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在涉及中方重大利益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心系中国人民,在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泰国王室即曼谷王朝、却克里王朝,从1782年起延续至今。诗琳通的父亲是普密蓬·阿杜德(1927年12月5日—2016年10月13日),泰国第九代国王,被追封为“阿杜德大帝”,亦称拉玛九世,中文名郑固。1946年6月9日即位,1950年5月5日加冕,在位70年零126天。在位期间,他的足迹遍及泰国各个角落,广受泰国人民爱戴。普密蓬生前积极推动中泰关系,曾接待过多位到访泰国的中国领导人。

诗琳通从小聪颖好学,多才多艺,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1981年5月,她首次访问了中国,成为泰国王室成员访华第一人。回国后,她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用中泰两国文字撰写成书,取名为《踏访龙的国土》,为泰国人民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此后,诗琳通又多次来到中国,从北京到边疆,从都市到乡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将访华观感撰写成《丝绸之路》一书,并出版了《随公主踏沙远行》《诗琳通公主天路行》等多卷画册。为提高自己的中国语言文化水平,曾于200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书法、绘画、二胡演奏,一部照相机、一本日记本,诗琳通用心用笔用镜头记录着她在中国的每一天。

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中,诗琳通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为了让更多泰国人了解中国,诗琳通积极推动中泰两国的教育科技合作,鼓励泰国学生到中国学习,来北京大学及其他知名高校交流,将所学的知识带回泰国,为泰国发展作贡献。2005年,在诗琳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诗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作为北京大学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机构,开展以泰国为主的合作交流工作,除了进一步深化语言、文学、文化、中泰关系等研究,还拓展到科技领域。

“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加拿大籍,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友谊勋章”获得者玛哈扎克里·诗琳通,泰国籍,泰王国扎克里王朝王室主要成员(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7年5月,在组织“我与外教”全国大赛颁奖盛典时,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泰国籍专家。获得“外教中国年度人物”的葛潘教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书已经十几年了,每年只有假期才回泰国看望家人。这位用泰语写诗的奶奶,小巧玲珑,虽不是公主却有公主一般的高贵和精致。后来,我又结识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泰国籍专家关国兴、汪东财,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泰国人,在中泰科技、教育、人文、医疗等领域的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公主不仅是童话、是梦幻,更是人世间善良、爱与美好的象征。诗琳通确实是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她扶弱济贫,捐资助学。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诗琳通以个人名义捐赠了10万元人民币,援建了在地震中成为废墟的绵阳市先锋路小学,还和泰国红十字会基金会共同捐赠了价值100万元人民币的帐篷和厨具。

写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友谊

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男,1931年6月生,古巴籍,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革命领袖,长期担任古巴党和政府重要职务。对华友好,积极促成古巴在拉美地区率先同新中国建交,是中古关系的重要奠基人、中拉关系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将对华关系确立为古巴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并坚定致力于将中古友谊发扬光大,在重大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强调中国是维护国际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关键建设性力量,支持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林娜·维尼阿米诺夫娜·库利科娃,女,1935年2月生,俄罗斯籍,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高级研究员、著名汉学家。1957年参与创建苏中友协,1960年进入苏联对外友协工作。1989年当选为苏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并赴苏联(俄罗斯)驻华使馆工作,始终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为推动中苏(俄)民间外交作出杰出贡献。现年84岁,仍坚持工作在中俄民间交往第一线。其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俄罗斯和中国:民间外交》一书,用大量翔实的图文资料真实记录了两国人民7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曾获“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和全国对外友协“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让-皮埃尔·拉法兰,男,1948年8月生,法国籍,法国前总理、法国政府中国事务特别代表。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拥有重要国际影响力,长期致力于促进中法友好和中法全方位合作,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中国享有较高声誉。曾作为法国总理在“非典”期间坚持如期访华,给予中国人民极大政治和情感支持。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曾作为法国总统代表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积极为法国、欧洲各界客观认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言献策。发挥“中国通”优势,利用各种场合和平台宣介中国,增进中法友谊,与夫人合著《中国的启示》一书并在我国出版。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为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奔走努力。

这是另外三位获得“友谊勋章”的外国友人。

“友谊勋章”获得者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的女儿玛亚姆·萨利姆在参观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后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新华社)

故事是写不完的,友谊是道不完的。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生了太多感动人心的故事,每个故事及故事里的人们都值得铭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6位外国友人获得“友谊勋章”,正体现了中国人珍爱朋友、重视友谊的美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从3.1万苏联专家到今天的每年90多万人次外国专家来到中国工作、生活。这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全球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会见外国专家,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国专家们功不可没。”

除了国家“友谊勋章”,还有一个重要的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政府友谊奖于1991年正式设立,每年约产生50名获奖者,国庆逢五逢十之年则评选约百名,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截至目前,累计已有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600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除中国政府友谊奖以外,全国各省区市也设置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友谊奖”,如北京市“长城友谊奖”、河北省“燕赵友谊奖”、内蒙古自治区“骏马奖”、江西省“庐山友谊奖”、大连市“星海友谊奖”等等。

我们看,地方友谊奖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就像每一位获得者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但是,从“友谊勋章”到中国政府友谊奖,再到各种地方友谊奖,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词——友谊。

记得有位伟人说过,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这是一句直白的大实话。如果表达得文气一些,就是友谊就是生产力。两人、两国、两个民族或是种族,只有建立平等互信、真诚沟通的友谊,才会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想起邓小平在很多年前说到中美关系时提到“小吵架、大团结”。人与人之间小吵架都难免,何况国与国之间。但是大团结必须保证,因为我们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获得“友谊勋章”的6位外国友人,以及数以千计、万计和更多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谈到获得“友谊勋章”的国际友人时指出:“……长期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这个星球越来越美好。”

猜你喜欢
勋章友谊泰国
数勋章
以城为“媒”话友谊
金色的勋章
美好的友谊
勋章闪亮映初心
泰国的“验胆美食”
友谊之路
泰国的中秋节
“六一”时光机
友谊如何才能保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