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发展 凸显课程特质
——探究性活动课程背景下的“领域补缺” 实施

2019-11-28 07:20刘武贇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康桥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30期
关键词:资源库探究性领域

文/刘武贇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康桥幼儿园

2017年,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园重新审视探究性活动课程的课程体系。经过日常反馈发现问题、课程问卷集中了解、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方向三个阶段,我们发现:由于探究性活动课程的特性,幼儿在社会性发展及艺术领域发展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我园尝试通过全员参与领域组研究,推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及艺术领域发展。通过资源库保障、班本化实施及好习惯“存折”助力,全面推进好习惯培养项目,来弥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足;通过多元主题类型开发、一日生活渗透、幼儿活动跟进、专用室推进、个别化学习补充,开展美术与音乐的并线研究,以此来弥补幼儿艺术发展的不足。“领域补缺”的形式非常多元,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基于幼儿发展来回溯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凸显探究性活动的特质。

“探究性活动课程”作为我园的园本课程,以培养“自律合作、好奇探究、创造表达”的完整幼儿为前提,至今已开展20余年,在经历了摸索、系统、深入、完善、延展等阶段后,我们思考该课程是否能真正培养出“自律合作、好奇探究、创造表达”的完整儿童。

一、探究性活动课程背景下的“领域补缺”思考

1.日常反馈发现问题。

从日常检查、每学期质量测查及公益课、小学老师的反馈中,我们经常收到这样的信息:我园培养的幼儿聪明能干,思维活跃,但是在自律性方面有所欠缺。

2.课程问卷集中了解。

随着课改推进的步伐,我园立即开展课程问卷大调研,老师们明确指出在现阶段课程体系下,幼儿感受、欣赏优秀艺术作品的机会非常少,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规范、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且一个学期学会的歌曲屈指可数,更别提大胆创造表达了,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大不如前。

结合课程发展的总目标、课程分目标及各年龄段具体发展目标,以《指南》为标准,一一核对《指南》各领域儿童发展目标,我们发现:由于探究性活动课程的特性,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激趣、探究的过程,往往容易忽视或者弱化对探究经验的呈现,即表达表现板块的单一。同时针对培养“自律合作”这一育人目标,仅靠课程中现有的内容架构并不能达到,亟需借助某一载体,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

宏观审视了探究性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后,我们一方面完善课程自身架构,另一方面尝试通过全员参与领域组研究,推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及艺术领域发展,即:通过好习惯培养项目的推进弥补社会性发展的不足,通过多元主题类型的开发弥补艺术领域发展的不足,也在专用室课程中作项目式推进的尝试,以此来弥补课程实施中的“领域不均衡”问题,真正培养“自律合作、好奇探究、创造表达”的全面发展的儿童。

二、探究性活动课程背景下的“领域补缺”实施

(一)好习惯培养项目的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弥补

1. 资源库保障。

依托《指南》,社会领域组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为主要内容,牵头宏观架构“三年好习惯培养”的内容体系,明确每个重点的活动流程,提供微课程选择多元路径,初步建立资源库。

下面说明用种颜色能满足H(m,n)的点可区别边染色。首先用算法给出关于H(m,n)的k+3-正常边染色。

一是多路径搭建:资源库中包含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绘本、故事及视频、音频等,为好习惯培养的具体实践提供保障。

二是螺旋形丰富:如不断挖掘新的载体 “蓝迪智慧乐园”“宝宝巴士”等,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资源库内容,如:小班凸显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将幼儿好习惯方面的表现与要求拍摄、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中、大班充分运用音乐资源库里的资源,开发音乐小游戏,助推倾听习惯的培养;对原有故事的改编等,不断充实与丰富资源库。

三是系统性完善:每一学年对资源库进行系统性地梳理与完善,既确保课程资源库的宏观架构科学性,又能兼顾到各个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差异性。

2.班本化实施。

每个班级、每个幼儿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各班的好习惯培养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各班自主制订班级好习惯培养计划,自主选取内容进行班本化实施,并将内容要点落实到每周德育培养重点中,内容选取及实施过程突显课程目标中的“自律、合作”。

但是每位老师的能力参差不齐,如何把握好班本化实施的方向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分以下三步走。

一是目标牵着走。学期初各班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制订本学期好习惯培养的重点内容,如新小班第一阶段制订好习惯培养计划时,会将友好相处、找朋友等确立为培养重点,中期逐步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等,后期将倾听、整理等作为培养重点。大班针对幼小衔接的目标,重在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自律能力等。

二是问题引着走。好习惯的培养应该时刻跟随着幼儿发展的步伐,当某一阶段很多幼儿的某一行为习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时,就需要基于班级的实际问题,灵活调整原有计划,弹性实施。许多班级都会有这样的问题,一定阶段特别强化某种习惯的培养时,其他的习惯会有一定程度的弱化,这时就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调整培养重点,利用弹性活动时间生成活动。基于问题的好习惯培养才是真正地追随幼儿发展的要求。

三是内容循环走。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叠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强化、积累。因此各类习惯的培养不存在明显的时间界限,而是循环开展的。同时每个学期结束时,各班教师会对本学期的培养做总结梳理,确定下阶段的培养重点,这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当然,在班本化实施过程中,为凸显探究性活动课程的主旨,中、大班在进行好习惯培养时,更加注重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以幼儿为主体确定解决方案、鼓励幼儿自我管理的特点。如“每周一谈”模式,根据班级幼儿习惯形成的现状及问题,预设本周好习惯培养重点,预设“每周一谈”的具体时间,并在周计划中体现;“渗透”模式,根据班级幼儿习惯形成现状,把预设内容与其他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并相互渗透;“随机”模式,根据《实幼好习惯培养年龄班目标》的具体内容,心中装目标、明内容,根据日常保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教育。

3.好习惯“存折”助力。

在各班个性化实施好习惯培养活动的基础上,每学期开学第一天的好习惯“存折”的颁发与运用,也是保证好习惯项目持久开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充分挖掘开学第一天的教育价值,在开学当天每个幼儿都会领到一本好习惯“存折”,这本好习惯“存折”是结合《指南》社会方面的要求及社会领域组梳理的习惯要求、各年龄段实际要求等进行汇总的一份发展目标,既有科学的共性的发展要求,又有来自幼儿与家长制订的个性发展需求,通过每日打卡记录、每周评价小结、每月自评互评、每学期评比表彰等形式,激发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好习惯培养项目的内容,促进每个幼儿朝着“自律、合作”的方向发展。

(二)美术与音乐的并线研究——幼儿艺术领域发展弥补

1. 多元主题类型开发。

探究性活动课程中原有的主题类型主要分为“自我探索”“自然生态”“生产物品”“社会设施”“突发事件”“民俗节日”“文学作品”七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增加“艺术作品”引发的探究性主题活动,由优秀的艺术作品(美术与音乐)引发对音乐、美术作品感受欣赏、表现创造等的研究。一年多来,开发的“艺术作品”主题包括:小班的小小波洛克、玩色大师(美术),中班的节奏大师(音乐),大班的奇妙的3D之旅(美术)、歌唱二小放牛郎(音乐)。以大班主题《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例,引发幼儿对音乐作品背景的了解,探访抗日老英雄,听爷爷奶奶讲抗战的故事;引发幼儿对民歌的探索与学习,各班项目式推进不同民歌的学习,与六一儿童节大型活动相结合,开展民歌展演。在艺术作品主题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幼儿对作品的感受与表达,跟探究性活动课程的特质衔接,发展幼儿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2. 一日生活渗透。

音乐领域组牵头建立音乐资源库,资源库中包含不同类型的音乐及音乐小游戏视频。师幼共同讨论选取资源库音乐,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融入音乐。两周左右更新,如在餐点过渡环节、餐点环节、收拾环节等播放适宜的音乐。幼儿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很快便能学会相应的歌曲或熟悉相应的音乐。一学期下来,原有课程优秀音乐作品接触少、感受不够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 幼儿活动跟进。

每学期的幼儿大型活动更凸显“艺术感受与表现”这一主题,提供更大的舞台与机会给幼儿,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表现。如上学期的六一活动为大型歌会,各班项目化推进歌会活动,歌曲选择、演唱形式、表演方式等,均由幼儿讨论商议,在此基础上进行排练指导,再开展班级海选、教研组复试、园级决赛,为每名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表现自己。

4.专用室推进。

充分利用美术专用室这一载体,每班保证每周两次功能室学习,连续4周,共计8次,安排2~3个小专题内容进行表现创作。美术领域组牵头对专用室计划进行审核,并提供改进建议,重在对材料运用及作品表达表现多元提供支持。专用室作品用于每月一次的公共环境更新,既展示幼儿作品提升幼儿绘画兴趣,又美化环境。

5. 个别化学习补充。

除了以上形式的艺术领域“补缺”,音乐领域组还有个性化的一些实施,如在个别化学习中设置音乐角,将主题活动中学习的歌曲、音乐或幼儿喜欢的音乐作品,投放于音乐角中,同时提供动作图卡、空白卡,供幼儿自主创作与表现。如大班幼儿针对即将进行的班级足球赛,女孩子们开始启动编足球宝贝啦啦操的活动。在音乐角中,大班幼儿运用现成的动作图卡,自己设计新动作,编入啦啦操中,并进行排练,为足球赛助威。

“领域补缺”实施一年多来,依托多种形式的载体,基于探究性活动课程的特质,既有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主题类型开发,又有连续一学年的项目化活动推进,还有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结合与渗透,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与艺术领域的发展上进步明显。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实施“领域补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回过头来审视“领域补缺”的必要性与实效,那么审视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是基于幼儿的发展现状。在进行“领域补缺”后幼儿的发展与《指南》的差距是否有缩小,是否还需要其他载体的加入来加强,等等,我们需要不断地回溯目标,做到“领域补缺”的目的是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是凸显课程特质。“领域补缺”的方法是多元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要凸显探究性活动课程特质,以幼儿需求为主线统整选择不同学习形式,让幼儿能多元探究与表达表现。

猜你喜欢
资源库探究性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