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龙壁看大同 惊艳辉煌显魅力

2019-11-28 03:53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
商业文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砖雕王府琉璃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

起源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里,龙——这种古代人们想象中的动物,进一步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作用。人们也常用”九五之尊”,来称颂帝位。《易-乾》说:“九五飞龙在天。”意思是说“圣人首出万物之象”。历代帝王都喜欢在器皿、服饰、用具上以龙为装饰。诸如:印玺、旗幡仪仗、宫室舆辇、画栋雕梁,乃至器皿玩具等,用以表示受命于天,代天而治。龙壁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建筑物,使其展现出更加肃穆、壮丽的风貌。

龙这种臆想中的神物,源于原始社会。那个时期的人们,常常把认为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当做本氏族的标志,这就是所谓的“图腾”。当时生活于中原大地的夏族,以龙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古代人民在创造龙的形象时,将世上能够体现动物的力量和健美之处荟集于一身,于是便产生了龙这个形象。因此,龙便兼括了蛇身、驼头、鹿角、兔眼、虎口、鹰爪、马鬃,鱼鳞、鲤须等独特之处,而成为这许许多多动物的一个奇特的综合形象。数千年来,龙成了华夏民族立国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象征。中华民族也素来以“龙的传人”而自喻,并以此而自豪。

在佛教的经典里,龙为天龙八部众之一,有神力,能护持佛法,于是就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因此,在寺院山门前,也往往用龙的图案来镶嵌照壁。

大同九龙壁

据计,山西省除长治市城隍庙。阳城关帝庙、平遥太子寺平陆县井坪镇等有数的几座龙壁外,象大同这样能将如此众多的龙壁荟萃于一地者。国内实属罕见。特别是大同九龙壁,无论其建筑规模或艺术价值,还是年代的久远,均为全国龙壁之冠。独占鳌头,堪称为国家的瑰宝。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据传说大同原有一座七龙琉璃壁,但早已无存,无可查考)。这些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龙壁群造型风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制作工艺高超,气宇不凡,使古城大同锦上添花,愈加绚丽多彩。数千年来,龙逐渐成为了华夏民族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象征。

驰名中外的大同九龙壁,在我国现存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龙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它比北京北海九龙壁约长一倍,建造时间早300年;比故宫九龙壁长三分之一,建造时间早400年,堪称“天下第一龙壁”。

这座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筑物,即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大同的九龙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45.50米,高8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显得十分巍峨壮观。此壁的建筑结构,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由于比例怡到好处,给人以一种稳重雄健的感觉。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六十二组,承托琉璃瓦壁顶。整个壁身,下部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以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等为衬底。九条龙之间采用云雾、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与相联。壁面,特别是九条龙的龙体全为高浮雕制作,使每条龙突兀于壁上,大大增强了立体感。

从九条龙的布局和形态看,正中心一条是坐龙,为正黄色。在明代,正黄色为主色,象征着尊贵,为帝王所专用。此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有神,注视着代王府的端礼门。龙身向上卷曲,龙尾伸向后方,似在端坐静观。中心龙两侧的第一对龙,是两条飞行中的龙,为淡黄色,龙头向东,龙尾伸向中心龙。这组龙神情潇洒,大有怡然自得之态。第二对龙为中黄色,头尾均向西,形态与第一对龙大致相同,形成了基本对称的图案。第三对龙为紫色,这是两条飞舞中的龙,其形态与前者大不相同,其神情凶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势。第四对龙(两端的龙),呈黄绿色,恣态飞扬,气宇轩昂。

壁前还建有一长34.9米,宽4.38米,深约0.8米的倒影池,由石柱围绕,中有一桥相贯,这在国内也不多见。每当阵阵微风吹过,满池碧水荡起层层涟漪,此时此刻,再看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龙,真像是翻腾于沧海碧空之间,更是气势磅礴,雄伟非凡。

关于这个倒影池的修建,在大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九龙壁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的门楼上,扶栏欣赏。忽然雷雨交加,有两个霹雳飞向九龙壁,在龙壁前出现了一个大坑,在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露出两眼深泉。清冽的泉水中分别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清泉。远看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二井,其水一甜一苦。从此倒影池便成为九龙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除了九龍壁之外,大同还有四座一龙壁,一座三龙壁和三座五龙壁。像这样世所罕见地将如此众多的龙壁集于一地者,,谁敢不承认它是当之无愧的“龙壁之城”呢?

县文庙一龙壁

大同的一龙壁共有四座。以两座为一组,分两组按八字形挺立于原明代大同县文庙的两侧。以龙壁为八字墙。这在大同市现存诸龙壁之中独此一处。从雕塑风格看,此壁应为清代遗物。

这四座一龙壁皆为单面龙壁。黄色琉璃龙图案镶于砖壁中央。第一对一龙壁座北面南,分居于庙门两边,各高为2.30米,长2米,下设壁座,中为壁身,上为屋檐式的壁顶。壁身四角为边长0.55米的等边直角三角形的彩云图案。中央镶嵌着直径约一米的黄色琉璃团龙,其形态为云雾中飞腾,并有一火珠,呈飞龙戏珠状。第二对一龙壁,分别斜砌于第一对龙壁的东西两侧,长3.15米,高2.3米。建筑结构与第一对龙壁相同。这两座龙壁四角呈对称的正黄色琉璃龙直角三角形图案。图案底边均长为1.55米,另一直边长0.90米。各龙头皆锲于上而尾置下,头尾均向中心。中心团龙直径约为1.44米,为淡黄色的琉璃龙。精雕细镂的龙头高昂于上,眼睛下视,似在凝望行人,呈盘龙戏珠状。

这四座一龙壁的结构与雕塑,同明代的龙壁相比,显得拘谨而规则。四角出现了规整对称的图案,这也是明代龙壁中所没有的。龙体的雕刻与明代雕龙的粗壮有力相比,已显得消瘦,同时,神态也不如明代那样雄健苍劲。但是,龙体的细部雕饰,较之明代则更加精致而优雅,修长而苗条。特别是龙头的雕饰愈益细腻繁复,入微有致。

此外,,兴国寺山门前原有两座"八”字墙式的砖镶一龙琉璃壁,均为明代所建。墙体为出檐式普通砖墙,高约3米。墙体中间为黄琉璃团龙,直径为1.5米。整个龙体粗壮有力,形态雄健苍劲,张牙舞爪,如飞腾于蓝天碧水之间。可惜现已不存。

观音堂三龙壁

辽代始建的观音堂山门前的三龙照壁。从建造风格看。为明代遗物。

此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琉璃龙壁。壁长12米、高6米、厚1.2米。壁座以镌饰茌纹的青石为础。础上筑须弥座。座间束腰有三层琉璃兽。下层是二狮相争图;中层是奔马、麒麟等。此层中间还有一长约1米的黑色琉璃花卉图案;上层是行龙。呈二龙戏珠状。每层雕兽间均以竹柱相隔联。龙壁顶部的四周有四十组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承托着五脊琉璃瓦顶,脊兽、龙吻。造型优美。色泽艳丽。

壁身两面各有三条高三米的黄色琉璃巨龙,邀游在蓝色的天空和青绿色的江涛海浪之中。龙壁北面的三条龙,镶有火珠,南面三条则无。南北两面的中心一龙,头皆置上,呈行龙状,两侧的龙头也置于上部,呈飞腾状。

这一双面龙壁至今保存完整,色泽绚丽,塑造手法粗犷洒脱。各龙的造型生动豁达,姿态奔放有力,身形变化自如,线条优美动人。从各龙之间的布局看对称中略有变化,前后左右彼此关照,高超的技艺使龙产生了腾飞的神韵,形态静中有动,似奋首出海,游弋于晴空碧波之间。

兴国寺五龙壁

兴国寺五龙壁原来是大同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于1980年拆迁于善化寺。壁长19.9米。高7米,厚1.4B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下筑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雕有蛇、兔、牛,马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壁顶是仿木构房屋建筑形式,镶嵌着屋檐、斗拱。瓦垂莲柱,以及鸱吻垂兽等。宽大的壁面上浮雕着五条四不金龙。盘旋回绕,上下翻腾,色泽斑斓。这些雕龙,其形态之优美.雕刻之精细.意境之深远。与明代大同代王府的九龙壁可相媲美。

此壁原为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天竺庙山门前的照壁,建于明末,亦为五彩琉璃五龙壁。其风格与兴国寺五龙壁相似。因其有倒塌之险,于1978年拆除,原件现存于善化寺内。

县文庙五龙壁

这是在大同现存诸龙壁中唯一的-座砖雕龙壁。从雕塑风格看。为清代遗物。它耸立在大墙后街原明代大同县文庙(现为大同市妇幼医院)的门前。

此龙壁建筑奇特,构造别具一格。龙壁为单面砖雕,长28.5米,高5.7米,整个龙壁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构成。中部的壁身由对方青砖镶砌而成,上面是高浮雕的五条砖雕团龙,直径各为2.20米。壁顶呈仿木结构的单檐五脊顶,正脊的两端砌有琉璃兽吻。此项由二十五组砖雕斗拱承托,斗拱下面是一层宽约0.4米的廊檐状的砖雕帷幔垂挂于龙壁上方。整个帷幔由八根下垂廊柱将其分为正室五间,耳室两间的形制,垂柱间的帷幔上部分别雕饰有葡萄、莲花、人物等。

壁身五条团龙的中央一条,巨大龙头正对着原县文庙的大门,团龙中心有一颗硕大的火珠。整个龙身时隐时现于云雾与波涛之中,锋利的龙爪突出于壁面之外。从中心向外数的第一对团龙的龙头向西置上,龙尾卷向中心,都作戏珠状,从形态看,这是一对腾空飞舞状的飞龙。第二对团龙的头向着中心,也作腾飞之状。四条巨龙都张口怒目,象是在吞云吐雾,气宇非凡。

此外,这座龙壁两端分立的八字墙上还有两幅巨型砖雕壁画。这两幅壁画画面均宽为2.2米,高2.5米。

砖雕壁畫西面的一幅是鱼跃龙门。画面中巍峨突兀的重山峻岭间树立着高入云端的龙门,其间飞流激浪,汹涌澎湃。一条鲤鱼在湍急的激流中逆水奋进,昂首摇尾,凌空腾起,飞跃龙门。东边一幅,是这条鲤鱼已经战胜激流,跃过怪石嶙峋中的高大龙门,在破浪前进。鱼的头部已变成龙头,而鱼身鱼尾尚在变化之中。从鱼身龙头的“怪物”口中,吐出一缕清气,化作六朵祥云,云中承托一面“天鼓”。这两幅砖雕壁画的寓意无疑是鼓励人刻苦读书,专意于科考。一旦金榜题名,就如鱼跃龙门。云中的天鼓,象征一鸣惊人,响彻环宇。

两幅巨型砖雕壁画,构图新奇,刻工精细,犹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是砖雕艺术中之珍品。

代王府九龙壁

驰物的大同九龙壁,在我国现存最享盛名的三座龙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两座在北京。一座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座在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乾隆时代。较大同九龙壁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

这座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筑物。即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

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子,生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阴历七月十八日(《大同县志》)。他与蜀王朱椿皆为郭惠妃所生。代王妃为中山王徐达女,仁孝文皇后(朱棣后)之妹。虽然明王朝规定藩王不得干预地方政治,但由于上述特殊关系,同时又握有实力,所以实际上他是大同地区的小皇帝。朱桂家族终明一朝,虽然几经波澜,但始终地位显赫,经久不衰。据《明史朱桂传》记载,自代王朱桂始,传至五世四王时,“封郡王者凡二十有三”。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杈统治,抵御北元蒙古的犯扰,截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先后将皇子二十五人分藩于全国各地,以监督地方官吏的军、政、财、文。朱桂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9年)受封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阴历四月十三日改封为代王,成为九个塞王之一;次年十月就藩于大同。代王府正是为朱桂所建。据《大同府志》记载:“旧学府在府治东,.....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6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藩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案此,代王府是在原府学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作为王府前的照壁一九龙壁,也当为此时所建。

1649年,大同总兵姜(王襄)反清兵败以后,在清军疯狂的“屠城”和“斩城”中,曾经显赫一时、权倾雁同的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化为一片瓦砾之地,而王府前的照壁一九龙壁却免于劫难,有幸被保存下来,,成为今天的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大同九龙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45.50米,高8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显得十分巍峨壮观。较之北京北海九龙壁(长25.5米,高4.9米,厚1.42米)要高大将近三倍。

此壁的建筑结构,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麒麟、狮、虎、鹿、飞马等,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由于比例恰到好处,给人以一种稳重雄健的感觉。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六十二组,承托琉璃瓦壁顶。壁顶为单檐五脊,正脊两侧是高浮雕的多层花瓣的花朵以及游龙等,脊顶戗兽、脊兽、龙兽俱全,两端是雕刻手法细腻的龙吻。

整个壁身,下部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以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等为衬底。九条龙之间采用云雾、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与相联。壁面,特别是九条龙的龙体全为高浮雕制作,使每条龙一一突兀于壁上,大大增强了立体感。

从九条龙的布局和形态看,正中心一条是坐龙,为正黄色。在明代,正黄色为主色,象征着尊贵,为帝王所专用。此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有神,注视着代王府的端礼门。龙身向上卷曲,龙尾伸向后方,似在端坐静观。中心龙两侧的第一对龙,是两条飞行中的龙,为淡黄色,龙头向东,龙尾伸向中心龙。这组龙神情潇洒,大有怡然自得之态。第二对龙为中黄色,头尾均向西。形态与第一对龙大致相同,形成了基本对称的图案。第三对龙为紫色。这是两条飞舞中的龙,其形态与前者大不相同,其神情凶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势。第四对龙(两端的龙),呈黄绿色,恣态飞扬,气宇轩昂。

壁前建有一长34.9米,宽4.38米,深约0.8米的倒影池,由石柱围绕,中有一桥相贯,这在国内也不多见。每当阵阵微风吹过,满池碧水荡起层层涟漪,此时此刻,再看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龙,真象是翻腾于沧海碧空之间,更是气势磅礴,雄伟非凡。

关于这个倒影池的修建,在大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九龙壁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的门楼上,扶栏欣赏。忽然雷雨交加,有两个霹雳飞向九龙壁,在龙壁前出现了一个大坑,在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露出两眼深泉。清冽的泉水中分别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清泉。远看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二井,其水一甜一苦。从此倒影池便成为九龍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猜你喜欢
砖雕王府琉璃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山西古代建筑的砖雕艺术
流光溢彩,淬琉璃七彩之花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北魏宗王官佐系统考述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琉璃的精工之美
打开王府大门,“不能再拖了”
碎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