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困境与发展对策

2019-11-28 07:50杨红军
丝路视野 2019年15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服务

杨红军

摘 要:公共图书馆以普惠、免费、开放等的公益性服务的方式和理念,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欢迎,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精神源泉和知识殿堂,以至于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文学大师博尔赫斯惊叹道:“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神圣归宿。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服务 对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冲击和改变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与生活方式的习惯,网上的虚拟世界重新塑造了人们的生活行为,造就了众多新兴行业,同时也淘汰和毁灭了一些线下实体服务窗口。天堂般的图书馆也岌岌可危,公共图书馆服务生存空间一再压缩。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本文深入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对策,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一、服务的困境与现状

(一)走下信息神壇的公共图书馆

曾几何时,公共图书馆在以纸制为知识载体的信息领域中,有着无人撼动的江湖地位。小到一个生字的释义、一首诗词的考证,大到生产科研课题的攻关,无不是在图书馆内找到答案或线索,馆员们乐此不疲地为广大百姓答疑解惑,享受着为人民服务的快乐和满足感。然而,时至今日由计算机打造的互联网语境下,强大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联手,将检索各种难题的答案,变得唾手可得、无比简单和轻松,特别是这种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极度自由的人机交互操作模式,让读者流连忘返,分秒间取代了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并随着各种网站的建立与多样性数据库的问世,人机交流的黏度越来越高,同时对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低,并使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不断的边缘化,最终淡出了需求的范围。

(二)电子阅览室时代的远去

多年前,电子阅览室是读者最多、最喜爱的一个服务窗口,作为公共图书馆利用互联网设施的标志与平台,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随着近年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的广泛流行,笔记本电脑、IPAD等可移动设备的更多应用,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强大功能的展现,尤其WIFI全覆盖的实现,多如牛毛的APP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更能满足读者个人隐私,以及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阅读需求,这种需求快速引爆了人们的热情,电子阅览室的时代已经与读者渐行渐远。

(三)纸制传媒阅读增长动力匮乏

纸制图书借阅一直是公共图书馆对外服务的主要窗口,也是图书馆最原始、最传统的服务项目之一,近年来这项服务却显得不温不火,增长动力不足,虽然国民图书阅读率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态势,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更显落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4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明显高于我国的国民人均阅读量,这个显著的事实,警示着我们所面临局面的困难之重、差距之大、危局之险。人生的体验告诉我们,现实的社会将会极其严格地惩罚那些不读书的人,一个人不阅读没有前途,一个民族不阅读就要落后,再也不能掉以轻心,理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形成的因素与原因

(一)服务管理单一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循规蹈矩地完成每一步流程,单一的服务模式,在固化的惯性思维下,变得理所应当,使其服务质量一直在低位徘徊。致使读者阅读需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一再错位,图书馆漫长的纸制图书出版加工周期,熬尽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了到馆阅读的频次,坐等读者上门服务的思维,使得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待字深闺、无人问津。这些服务管理的暗影,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投射出的公益服务的光芒。

(二)网络建设迟缓

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梦想。纸制图书的通借通还时断时续,打造公共服务体系还在路上,远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就是国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主要目的是要以此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所以我们的各级公共图书馆理应联合起来,一致统筹业务发展规划,形成一体化的网络联盟,发挥出集团式、整体化的服务效益与功能。特别是纸制图书受到出版社营销模式的制约,更需要依赖人工的物流作业去完成,建立高效的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服务平台。

三、发展的对策

互联网时代,完全契合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最终目的,为此要快速踏上和跟进互联网掀起的革命浪潮,激发活力,以“互联网+”为战略发展的根本对策,以人人可以享受到信息知识的均等化服务为准则,以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引领,改变公共图书馆服务现有的困难局面。

(一)加快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

实现远程信息化服务,在门户网站上建立虚拟化图书馆,开展无纸化服务,首先就要开展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即纸制文献信息全文数字化。通过把纸制载体的信息转换成电子版的数字化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知识在互联网时空中的飞行和传播,达到读者共享信息的需求。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将极大地发挥出各馆馆藏文献资源的作用,在社会公众中创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厚实的底蕴。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参与管理决策

提供精准服务,一直是服务管理的难点。如今计算机强大功能的实现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有能力对每位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跟踪,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每次读者借阅书籍的种类、册数、借阅时间,及其读者的自然情况,并给出不同范围和类别的动态统计数据,实时掌握和了解服务管理的状态,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上的数据支持。改变了以往统计数据模糊、海量数据处理不及时的尴尬与无奈的局面。利用大数据参与服务管理,可以对广大的读者群进行精细划分,研判问题存在的根源,改善服务工作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为最需要帮助的读者,提供精准服务,真正做到为每一位读者找到所需要的图书,为每一本书找到适合阅读的读者,让读者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体验到读书改变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创造出新的服务业态,打造出新的服务品牌,提升行业的整体服务格局,影响和带动每一位社会公民积极参与到阅读的行动中来。

(三)建立线上、线下互融、互动、互补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仅凭互联网上的数据化信息知识,还远不能涵盖现有的信息知识内容,只有与纸制文献信息知识融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纸制图书仍然占据着出版物的主流地位,在公共图书馆每年采购经费中,纸制图书继续占有着绝对的比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公共图书馆的阵地服务将继续以图书借阅为主要服务方向和手段。这将使读者的阅读必然是在数字化信息与纸制文献信息上的不断切换,读者在阅读上的多样性选择,迫使公共图书馆服务快速打通网上与实体、线上与线下的梗阻,让阅读畅通起来,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服务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的互融、互动、互补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实现远程、无接触的服务方式,即在互联网上既能检索数字化信息知识,又可以在网上办理纸制文献借阅手续,线下通过物流快递企业为读者快速送达纸制图书文献,满足读者的多载体阅读需要,这种超时空、无障碍、全流通、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服务方式,为读者带来了自由阅读的轻松、休闲环境,打通了纸质图书与读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事业的发展,是依靠努力拼搏而取得成功的。随着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我们不竭地奋斗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巧玲.网络环境下对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4(22):210—211.

[2]薛光.浅谈网络环境下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创新[J].卷宗,2014(3):27.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去图书馆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