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志愿服务,以教育扶贫腾飞“中国梦”

2019-11-28 07:50谢晓嘉沈木燕
丝路视野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志愿服务中国梦

谢晓嘉 沈木燕

摘 要:扶贫工作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大事,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精准扶贫”工作的迅速落地,是减少贫困、消除贫困的基础保障,是加速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斩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教育与扶贫工作之间具有最为持久性的联系。本文通过简述教育扶贫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改进措施,浅析如何以教育助力精准扶贫,腾飞“中国梦”。

关键词:志愿服务 教育扶贫 困难 措施

一、教育扶贫的活动现状及意义

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强化责任担当,完善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与教育资金投入,为贫困地区孩子成长成才、农民知识技能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贫困地区学生资助情况已全面落实,职教扶贫措施得到逐步推广实施,学生辍学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方式投入人力、物力资助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其中以教育机构组织、高校大学生为中坚代表,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机构可利用其自身平台建立、健全体系,完善人力充足等优势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提供持续性帮助。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主要储备动力,能够将贫困地区日常难以接触到的优质教学资源、科学信息和现代化技术带到学生、农民的身边。

二、教育扶贫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师资力量薄弱,贫困家庭就读困难

由于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对贫困地区特设性考虑不够全面,边远学校教师生活补贴政策实施时间较短,职称设岗少,教师轮岗制度无法保障,教师晋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边远贫困山区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优质师资力量流失较快。同时,贫困地区老龄化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很多留守儿童由于学校远、校舍不足等原因无法接受教育或受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二)心理问题重视度不够,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有限,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加。贫困生、留守学生多会出现自卑、孤僻、内向、厌学等心理,因此,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时要格外注重心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物资表面。同时,由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受限,导致儿童辍学率高,很多孩子甚至无法完成义务教育,加重了贫困代际传递。

三、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教育扶贫工作要注重多样性

首先,教育扶贫的多样性体现在扶贫对象多样性。要针对留守儿童、老师、农民、专业技能型人才以及青少年等群体分别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调整其心态;针对老师開展现代化智能课堂培训,提高老师获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针对农民开展国家政策推广普及和基本素养培训工作,提高其科学素养、开拓视野;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培训活动,积极培养其服务人民的意识,加深其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引导优秀有志青年回报家乡、发展家乡,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一份力量;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增强贫困地区教育的造血功能,增加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其次,教育扶贫的多样性体现在扶贫方式多样性。贫困地区支教服务,实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学校制定、修改课堂课规,教职工培训考核等;组织开展互联网课堂,增强知识接收能力。

(二)教育扶贫工作要注重创新性

首先,教育扶贫的创新性体现在扶贫方式创新性。创新教学形式,实施“同课异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服务;对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与志愿服务活动后,与当地组织保持合作,借助当地组织将学生组织到一起,充分创新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远程直播互动教学、远程在线辅导答疑、名师在线帮扶、学生一对一帮扶、微信QQ在线辅导等活动,提升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水平和科学素养。其次,教育扶贫的创新性体现在扶贫效果创新性。创新教育活动,改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将学生管理从施压转向内驱,让学生爱上学习;利用“互联网+”平台,提高扶贫效果,由点到面,加强沟通联系,跟踪辅导,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教育扶贫不是一个短期的项目,是一项长远而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业,无法像建设基础设施、建立帮扶产业等其他扶贫工作一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扶贫工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多种形式来充分开发各种资源,尽可能多地帮助贫困山区孩子和农民获得更好的、更先进的知识和技能,确保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能够做到与城市同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心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完善教学机制,降低辍学率,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学生资助工作力度,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贫困地区教育的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奂平清,王等等.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及其对策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01).

[2]周学桃.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与教师队伍建设[J].民族教育研究,2002(03).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志愿服务中国梦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