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研究综述进展及分析

2019-11-29 13:17
绿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居民点格局斑块

齐 丽

(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2.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3.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75;4.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75)

1 引言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状况,是形状、大小、属性不一样的景观空间单元在空间上的组合和分布规律。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达形式,针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时,必须要考虑景观和其单元的拓扑特点。当前,针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较多的是局限在二维平面范围上,对于景观格局的三维模型还很少见。针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在看似没有规律的景观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或者是秩序[1]。针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国外景观格局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较早对其进行研究的国家主要是在欧洲,例如,德国、捷克、荷兰等国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不断完善,这对于整个世界的景观规划以及农业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目前景观格局演变与其动力机制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开始积极尝试运用GIS技术进行景观格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从1989年我国第一次召开景观生态学讨论会议以来,学者们对于景观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以此带动了整个景观格局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乡村聚落位置、功能、布局、规划以及演变等;在90年代之后,针对景观格局特征、空间结构、分布规律以及扩散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刘邵权、陈国阶等人,选择中国长江流域的山区作为研究区,从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角度出发,针对山区的景观格局进行研究[2]。

2 按文献发表年限统计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期,景观生态学被傅伯杰在《地理学的新领域》中提出,浅显的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指出其主要是系统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3]。在这之后,俞孔坚、黄锡畴、陈昌笃、林超、肖笃宁、苏文贵、贺红士等人对于景观生态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但多数为把外国的概念简单的介绍给大家,包括一些概念和研究方法。在这些阐述中,“景观格局”作为基础而被大家认识,这一阶段应该是景观格局在我国的初步发展阶段。

肖笃宁、赵羿等人1990年4月发表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4]是我国对于景观格局研究的一个转折点,他标志着我国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不再是单纯的翻译外国人的研究而是真正的提出一些自己的概念和想法。随着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越多,同一年中发表的论文有23余篇,对于平原、山区、林地、风景区、干旱地区都有了景观格局的初步研究。在这些论文中赵景柱在生态学报发表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动态度量指标体系》首次提出了景观格局的指标体系,并附带了计算公式,指出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长期研究、统计、计算以及积累,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景观生态区划、生态监测、生态预测、生态规划、生态影响评价等,从而对景观生态空间作出有目的适时调控,保障以及促进其对景观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改善、保护以及经营和管理,使景观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5]。

从1993年开始,刘杰、吴彦明等人发表《营口市柳树镇景观格局变异及其生态意义》,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6]。进入21世纪以后,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可以说是遍布了全国的各个角落,把数学研究方法和景观格局、城市绿地、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等多项研究联系到了一起。各种研究成果得以发表,自此景观研究真正步入了繁荣时期。

3 针对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分析

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定性描述方法发展到目前的定量统计和图形叠置相结合的方法。方法的进步主要归功于航天航空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发展为获得大规模的多尺度的空间数据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非统计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方法、景观生态学模型、空间统计学方法等[7]。

刘明皓、姜广辉、韦红吉等人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都是以MAPGIS为研究平台。引用了平均斑块面积(MPS)、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斑块个数(NP)、斑块总面积(CA)、斑块密度(PD)、距离指数E,居民点分散度F等景观指数[8~15]。其中,PD是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CA代表的是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的总和;PLAND表示的是研究区居民点面积所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表示研究区内的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状况;MPS表示研究区内居民点斑块的平均值大小,平均斑块面积越大,这就表示农村居民点的平均规模也就越大;E说明的是单位居民点范围内由多少个居民点斑块组成,他也从侧面表达了居民点的大小;F代表的是研究区内每一个农村居民点斑块和它临近斑块之间的集聚程度,F的值越小,居民点空间分布状态越集聚。

通过构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评价不仅仅是针对聚落环境来开展评价,它同时也对消费模式、生活方式、人口需求、健康状态与周围环境和资源的关系进行评价,以此达到促进乡村聚落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目的[16]。翟辉等人从指标层、因素层、目标层、功能层4个层次来构建建立传统聚落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17];张祖群等人基于层次分析以及指标选取的基础上建立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18]; 陈治谏等人应用加权平均数算法构建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9];于淼等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运用景观分析的方法,从乡村聚落形态、规模、用地、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20]。

4 按文献发表的刊物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1990~2013年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景观格局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分布于应用生态学报、地理学报、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生态学杂志当中。在这些刊物中,生态学报针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些。其中文献集中分布在《生态学报》312篇,百分比为5.57%;《生态学杂志》112篇,百分比为2%;《应用生态学》110篇,百分比为2.0%;《地理学报》37篇,百分比为0.7%;《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34篇,百分比为0.6%。通过这些统计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景观格局在干旱区研究或者是水土保持相关的期刊上发表的数量不如传统的农业、林业刊物,但是其文献的篇数明显高于传统的农业、林业刊物,特别是在集中发表的权威期刊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重,这表示对于水源涵养以及干旱机制的研究是景观格局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本原因是景观生态序本身就是由其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一个学科,它能被多个领域所利用研究。因为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与景观格局相关的文献始终稳定的在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业的期刊上发表着。其次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期刊上,特别是一些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等刊物上,这表明对于景观格局的研究需要以现今的技术作为支撑。同时,还会有少量的研究出现在与湿地、风景园林、林业、草业、建筑、旅游或者是煤炭采矿类等有关的一些刊物上。

5 结语

中国自1993年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引进以来,随着大家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地增多。特别是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单单在2000年就有600多篇文章是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的研究,同时,与其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及理论研究也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囊括了农村和城市、内陆沙漠、滨海湿地、平原地区以及山地等。与国际的研究相比,我国在景观格局领域的研究更应该注意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强方法理论的系统化研究,提高技术方法自主开发的能力。

猜你喜欢
居民点格局斑块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于潮流 问格局——FCTA的2019雕镌时尚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湖南革命老区新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