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首席预报员进校园气象科普活动舆情分析研究

2019-11-29 15:10喻迎春邓敏佳贺冰蕊
科技传播 2019年13期
关键词:预报员科普活动进校园

喻迎春,邓敏佳,贺冰蕊

2016年—2018年,“首席预报员进校园”气象科普活动由江西省气象局、教育厅、科协联合主办,通过省市县互动联动、名人开讲等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组织科普活动260余场,累计为超过5万名中小学生传授气象科普知识。

该活动让越来越多感兴趣的民众接受到系统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体验和教育,在气象科普领域取得良好成效。

1 传播舆情分析

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在部门合作、嘉宾邀请、选拔方式、媒体宣传等4个方面,分析了“首席预报员进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在部门内外广泛宣传形成的影响力。

1.1 注重合作联动,形成部门聚合力

2016年9月,江西省气象局、教育厅、科协联合下发通知,针对全省中小学校开展“首席预报员进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每年年初,联合组织开展首场活动启动仪式,3个部门负责人均出席仪式,并且分别利用各自媒体进行宣传,形成宣传推广矩阵和合力。大力推进科普活动走进全省每一个县(市、区),全年全省开展活动超过100场。

1.2 注重嘉宾邀请,提升名人影响力

活动启动仪式上,分别邀请了著名气象主持人宋英杰,“十大科学传播人”、全国政协委员朱定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谌芸等名人开讲,吸引了社会媒体和广大学校的高度关注。李泽椿院士指出,同学们学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有助于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

1.3 注重选拔方式,扩大网络传播力

每年活动启动时,江西省气象局均通过网络面向全省广泛征集参与活动的中小学校,并采取网络、微信、微博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排名前20的学校,由省气象局统一安排开展。特别是2017年与新浪网合作,通过新浪网专题页面、“江西预警发布”、“江西气象”等部门内外官方微博,多种渠道面向全省征集,进一步扩大活动信息的传播范围。

1.4 注重媒体宣传,提高舆论引导力

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媒体资源,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新闻媒体记者参加等方式,大力宣传该项科普活动的背景和意义。截至2018年11月18日,“首席预报员进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总报道量达5 769篇。其中网络报道3 115篇,报刊231篇,微博1 154篇,微信750篇,App客户端文章519篇。

2 传播效果评估

根据活动线下及移动互联平台开展情况,采用信息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导向、受众互动响应、信息影响纵深等4个维度,对活动传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2.1 信息内容生产

优质气象预报员分赴校园授课,科普内容和形式可进一步创新和挖掘。纵观三年来科普活动,科普形式主要包含讲解气象知识、现场互动问答、教授正确气象观测方法、赠送气象科普书籍等。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传播专家周兵表示,在气象科普中,视野不够宽阔、缺乏交叉学科科学知识支撑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中科院大气所季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指出,大多数科普并没有达到“科”的程度,更多的是向公众介绍普通的气象知识,科学深度不够,科普的形式和公众的需求也存在差距。上述两位专家指出了目前气象科普工作的困境和难处,“首席预报员进校园”科普气象活动在突破科普内容和形式略显单一、科普专业性和深度不足等问题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趣味性、业务化、标准化的校园气象科普模式。

2.2 信息传播导向

无论是线下进校园还是线上移动互联活动,均牢牢把控住倡导进一步推动江西省校园气象科普,不断提升中小学生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意识,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江西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一核心主旨。细化到传播组合策略,以2017年“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策略为例,先联合新浪设置活动宣传主题页面,通过多种形式对活动进行强势导流,助推活动曝光量实现最大化;再通过微博平台采用信息流精准推送,进一步扩大活动信息的传播范围。这套传播组合拳取得明显传播效果,从舆论反馈来看,相关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公众在参与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于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方法等气象知识的认知程度,气象科普与公众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2.3 受众互动响应

移动互联网用户参与程度高,线下交互创新机制模式待探索。2017年联合新浪策划的线上活动,门户端总曝光量为876万,微博端共覆盖549万用户,宣传活动有效曝光数据为1 425万。“观云识天”随手拍作品收集约540余件,学校投票共获得了34 426票。这些数据均表明移动网用户参与程度高。此外,线下科普形式总体来看呈现出信息单向传播态势,缺乏对科普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反馈,使得科普效果难以量化体现。因此,线下交互创新机制还有待探索。

2.4 信息影响纵深

“小手牵大手”引导家庭力量参与气象科普,急需推出气象科普品牌传播专家提升领域公信力。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詹丰兴曾表示,举办气象科普活动就是要让中小学生了解大自然规律,“小手牵大手”,来影响家长共同提升气象科学素质和环保意识。这也印证了“首席预报员进校园”科普气象活动起到引导家庭力量参与气象科普的溢出效果。从舆论反馈来看,著名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所带来的“名人效应”,对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气象科普,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现象表明具备领域公信力、公众知晓率的品牌传播专家能够强化科普效果。

3 思考与建议

3.1 创新丰富科普形式

从目前科普内容生产来看,主要以授课和赠送科普资料为主,可以从深度和广度着手,衍生出更具吸引力的内容产品,如开发设计气象模型、实验玩具等。从科普形式来看,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学生真实参与感的提升。如采用AR、VR等设备让学生在体验虚拟世界中的气象灾害,从直接感官刺激上让其体会到了解并使用气象知识的重要性。

3.2 善用媒体资源打造气象科普品牌

从近三年媒体报道来看,中央级媒体及所属的重点新闻网站介入程度不高,客观上影响了该活动品牌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辐射。中科院大气所季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认为,科普形式与公众需求之间的差距需要既懂科学、又懂科普、还懂媒体传播的人共同弥补。只有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和媒体记者共同打造科普品牌,才能把科普做得更好。因此,建议在接下来的科普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媒体资源,同时与媒体商讨如何将科普融入到现代互联网语境,以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阅读习惯。

3.3 构建科普效果反馈机制

2016年活动开展以来,科普效果多是从会后采访、活动参与人数等外在维度进行评估,学生群体对气象科普知识真正掌握的程度似乎没有反映出来。建议将已科普过的学校组织起来进行气象知识问答竞赛、气象小发明创造等活动,通过构建科普效果反馈机制,来检验气象科普的实际效果。借助政务双微、抖音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或录播,在检验科普的实际效果时也可进行远程二次科普,并根据效果反馈适时调整科普形式和活动传播策略。

3.4 推出品牌形象大使

具备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传播形象大使,对于提升领域公信力、公众知晓率、加强科普效果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阶段,互联网用户的“信息茧房”现象越发凸显,公众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者受自己关注的个体影响。可见具备公众喜欢和关注度高等特质的气象科普品牌形象大使,无疑会扩大气象科普的群体数量。建议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多邀请具备粉丝基础的气象预报员和媒体人,一方面可提升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其“名人效应”进行多层级传播。但是,从长远来看,要建立健全江西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培养本地气象科普品牌形象大使已显得极为迫切。

猜你喜欢
预报员科普活动进校园
江西省天气预报员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预报员培训的“复盘”方法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航空气象预报人为因素的分析初探
黔东南州预报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