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国际流行状况、防控经验与发展趋势

2019-11-29 00:50王怀禹
猪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猪瘟生猪非洲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南充 637131)

由于目前世界上尚未研制出非洲猪瘟的有效防疫疫苗,导致该病的防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因此,分析梳理国际非洲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控经验对做好当前的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1 非洲猪瘟国际流行状况

非洲猪瘟最初出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921 年, 在肯尼亚的家猪中首次发现非洲猪瘟。随后的一百多年,非洲成为非洲猪瘟的重灾区。20 世纪60 年代传入欧洲,1957 年,非洲猪瘟袭击了葡萄牙,这是第一个遭受非洲猪瘟袭击的欧洲国家。70 年代传入南美洲,整个20 世纪,非洲猪瘟病毒还没有侵扰东欧和亚洲,直到2007 年,基因Ⅱ型非洲猪瘟病毒在格鲁吉亚被发现,这类病毒起源于非洲东南部,2周之内,格鲁吉亚死亡30 000 多头生猪。没有多久,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俄罗斯都出现了疫情。几年之后,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都 “染上” 了非洲猪瘟。研究发现,非洲猪瘟主要是通过猪肉供应链传入的,而野猪则是非洲猪瘟进入东欧的主要传播渠道。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近十年来,有46 个地区都出现过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多亿卢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卢布。2017 年以来,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生数起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发生地距离我国非常近。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官网统计,截至2018 年9 月17 日,国际上共有12 个国家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共累计向OIE 通报疫情52 次,暴发疫情2 868 起。与2017 年世界非洲猪瘟疫情发生情况比较,通报国家数增加了3 个,疫情报告次数多了9 次,疫情暴发次数增加990 次,2018 年非洲猪瘟国际疫情形势明显比2017 年严峻。2019 年以来,最新报告显示,仅4 月12 日至4 月25日期间,世界范围内就有1 320 起非洲猪瘟疫情,其中121起是新发疫情。疫情来自12 个国家,欧洲有7 国(比利时,拉脱维亚、摩尔多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和乌克兰),亚洲有3 国(中国、越南和柬埔寨),非洲有两国(南非和津巴布韦)。近期东欧地区陆续暴出猪瘟疫情,非洲猪瘟正在欧洲大地蔓延,保加利亚就正式对外宣布至少发现17 例非洲猪瘟病例,意大利、斯洛伐克、塞尔维亚也暴出非洲猪瘟疫情。

从非洲猪瘟暴发的地域看,除了非洲、 欧洲外,2018 年8 月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辽宁发生,随后成蔓延之势,波及到我国每一个省,尤其是2019 年上半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 左右。中国周边国家也难逃此劫,截止2019 年9 月4 日,越南全部63 个省市均已发现非洲猪瘟疫情,越南自2019 年起发生2 814 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越南全国因非洲猪瘟而被扑杀的生猪已超过400 万头。占全国猪群总数的10% 以上。而与越南同处东南亚的养猪国家,比如监控体系薄弱的缅甸和老挝,也已经被蔓延,受疫情肆虐。据前述组织最新统计,截至2019 年8 月16 日,老挝自2019年初起,一共发生了17 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缅甸发生2 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

目前,中国、越南、柬埔寨、蒙古、缅甸、老挝、朝鲜均已经发现了非洲猪瘟。纵观非洲猪瘟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猪瘟正沿着非洲、欧洲、亚洲的路线蔓延着,据数据显示:发生着非洲猪瘟国家的生猪存栏量占世界生猪总存栏量的78%,这将严重影响着居民的食品安全和优质的蛋白质的摄入。虽然部分国家认为自己国家非洲猪瘟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是从2007 年到2019 年非洲猪瘟分布情况来看,世界范围内非洲猪瘟疫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表明对非洲猪瘟防控的形势异常严峻。

2 国际对非洲猪瘟防控制状况与经验

2.1 国际对非洲猪瘟防控状况

从对非洲猪瘟国际防控状况来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对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响应的速度、采取的措施及防控手段等不一样,最终效果也不一样(表1),但值得肯定的是非洲猪瘟虽然很顽固,但并不是不可以防控。

2.2 巴西成功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与经验

巴西在1978 年暴发非洲猪瘟疫情,从疫情暴发到根除用时7 年,从实施净化到根除用时4 年,成功地恢复了非疫区国家的身份,在非洲猪瘟防控成功的国家中具有代表性。

1978 年至1980 年巴西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主要做法有:1)发生疫情后,从外交上立即将疫情通报给周边国家、与巴西有双边动物卫生协议的国家、OIE 及其他国际组织,特别是FAO、泛美卫生组织、泛美口蹄疫中心和美洲农业合作协会;2)在生猪转运方面,禁止感染区、风险区内的猪只自由移动;3)扑杀感染区内所有的猪,并将之焚化;4)在环境控制方面,彻底清洗、消毒可能受到污染的交通工具、建筑及物品;5)停止展览、牲畜市场或一切使动物发生相互接触的活动;6)禁止使用残羹饲喂猪;7)在宣传方面,进行动物卫生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公众对紧急动物卫生活动的认识,广泛宣传非洲猪瘟的危害,对相关从业者(农场主、猪肉加工业者)实施培训;8)提高ASF 疫苗生产技术,采用新的检测标准,进行古典猪瘟疫苗接种,以加快非洲猪瘟与古典猪瘟的鉴别诊断;9)对猪场的动物卫生措施进行援助并给予奖励,对观察到的所有猪病进行通告。

1980 年至1984 年,巴西实施了ASF 根除计划,在攻坚阶段的主要做法有:1)控制国际航运,对来自风险区的航班、轮船、邮包进行监控,禁止进口生猪,销毁所有猪肉产品。据统计,仅1983—1984 年,就执行了6 065 次没收和销毁处理,共没收或销毁猪肉产品7 008 kg。2)控制国内生猪移动。用于屠宰或其他目的的活猪(育种、育肥、繁育、展览等)只有在获得动物检疫许可之后才能在各州间运输,而且只有无传染病的农场或地区才有机会获得检疫许可。进入南方区域的生猪必须在出发地和目的地隔离饲养并进行血清学检测,只有检测合格后才能与当地猪群混合饲养。3)主动监测,主要对有出血症状和繁殖障碍的猪只进行检测。同时对屠宰场进行抽样检测,对育种场进行全群检测,检测数量根据科学公式计算而来。攻坚4 年中共检样288 368份血清样品。自1980 年开始,对冷冻猪肉也进行检测。4)猪瘟疫苗免疫,有计划地对猪群猪瘟活苗(中国株)免疫。根除计划实施的最初3 年共免疫2 500 万只猪。此举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古典猪瘟,更在于帮助鉴别诊断非洲猪瘟。5)动物健康教育和人员培训。在根除阶段计划的所有阶段中,人员培训对于提高猪肉行业的兽医、农场主和执业者的认知和参与度都很关键。通过使用多种视听教材和文件,对农场主和猪肉生产商进行培训;编制程序手册以指导兽医如何采样,以及通过招贴画的形式对国际旅行者进行告知。6)建立疫情通报系统,接收所有兽医的商情报告,对疫情暴发和控制负责的兽医每月至少去养殖场2 次,并对感染动物的追溯调查进行协助。在巩固和维护阶段,采取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加强鉴别诊断,改善动物疫病统计分析;继续对暴发疫情进行扑杀和移动控制;继续运行猪病监测系统。

表1 非洲猪瘟主要发生国家采取的措施及现状

从巴西成功地根除非洲猪瘟的经验不难看出:他们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反映迅速并积极引导。在非洲猪瘟疫情实验室确认15 d 后政府即启动非洲猪瘟应对紧急预案,严格限制生猪调运及扑杀带病生猪,将非洲猪瘟疫情的扩散范围主要控制在中南部。而且在当时巴西复杂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巴西政府仍然果断执行根除计划,并对民间团体进行积极引导。二是巴西政府对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宣传和信息交流非常充分。表现在:一方面,媒体对疫情的高度关注。非洲猪瘟危机期间所有巴西报纸上对疫情给予重点报道,这导致社会公众对关于动物健康常识有很好的认知。另一方面,构建了通畅的疫情通报机制。鼓励农民上报疫情,农户上报疫情积极性较高。由于财政补贴充分,养殖农场主愿意主动上报疫情,养殖户和兽医可以拨打免费电话,以便他们尽快通知政府,及时的通报疫情有效防控了非洲猪瘟疾病的进一步扩散。三是政府对于非洲猪瘟防控财政投入较大。1978 年至1979 年间巴西政府对于非洲猪瘟投入的财政支出即达1 300 万美元,非洲猪瘟发生以来政府累计支出超过2 300 万美元。充足的财政支持使得巴西专业的技术人员得到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有效培训;同时对养殖户被处理的生猪给予补偿也使得农场主愿意主动上报疫情。

2.3 成功根除非洲猪瘟国家的共同经验

对比成功根除非洲猪瘟国家的经验和防控失败国家的教训,不难发现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长期保持非洲猪瘟无疫状态或者即便有疫情传入也能及时予以根除,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下面关键几点:一是具有完善的监测计划和迅捷的预警响应系统;二是具有完善的疫情控制体系和强有力的防控技术支撑;三是具有严格的动物流动监管体系和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四是具有相对发达的养猪业,生物安全措施比较健全。

3 非洲猪瘟防控面临的挑战与趋势

3.1 非洲猪瘟防控面临的挑战

非洲猪瘟防控是全球性难题。实践证明,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多,防控不容易。疫情一旦发生,短期内很难根除,需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首先,非洲猪瘟潜伏期长、传播途径多。从该病特性来说,生猪感染后最长可在3 周内无任何临床症状,难以早期发现,容易形成防控 “盲区”。病毒在潜伏期内可通过生猪及其产品调运、餐厨剩余物喂猪、人员和运输工具带毒等多途径扩散。同时,全球尚无安全有效疫苗,疫情预防难度大。此外,各国边境地区野猪数量和种群密度持续增加,野猪作为自然宿主一旦介入感染循环链,会大大增加防控和根除的难度。其次,传统生产消费方式不利于防控。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生猪养殖、消费方式还比较落后。以中国为例,生猪饲养量占全球的一半,全国2 600 万养殖场户中,年出栏500 头以下的中小散户占99% 以上。这些散养户防疫意识普遍不强,大多有用餐厨剩余物喂猪的习惯,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而且,中国人喜欢吃鲜肉,加上生猪饲养区域不平衡,导致国内活猪长距离调运频繁。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增加,养猪业迅猛发展,生产方式正朝着集约化方向转型,但短时期内庭院式养殖方式难以根本改变。

3.2 非洲猪瘟防控的发展趋势

一是坚持防疫与生产 “两手抓”,努力减少疫情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保障有效供给。一方面,抓好屠宰环节检测监管。明确屠宰企业防疫主体责任,强化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分期分批实施屠宰环节非洲猪瘟检测出证制度,加大上市生猪产品和屠宰企业暂存产品抽检力度。另一方面,抓好生猪基础产能保护和肉品供应保障。以大型规模化猪场和种猪场为重点,指导养猪场户建设完善防疫设施,提升防疫能力。用好养殖业保险等“绿箱” 政策,提高养殖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主销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主动对接主产区,指导地方适当扩大冻肉储备规模,做好应急保障。

二是加强国际合作。非洲猪瘟防控是国际性难题,任何一个国家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取得的经验,都可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经验、技术、措施,提高全球防控非洲猪瘟的能力。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发生疫情的国家如果能够有效控制疫情,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是巨大的贡献。

三是加强疫苗等联合科研攻关。欧美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整合各个国家技术力量,加强联合科研攻关,特别是对非洲猪瘟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路径等的研究,力求早日创制出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的新型疫苗是必然趋势。可喜的是,我国在非洲猪瘟疫苗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一株双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了实验室研究,突破了实现疫苗规模化生产的重大技术瓶颈,目前已提出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总之,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有效应对非洲猪瘟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并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各区域、次区域机制,统筹制定防控方案,落实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有力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要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强化全球和区域非洲猪瘟监测预警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对疫情的早期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要推进科研,提升科学防控水平。此外,还要支持相关国际组织在防控疫情扩散蔓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猪瘟生猪非洲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An Uncommon Trip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