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图像视域下的《酸寒尉像》

2019-11-29 13:17赵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任伯年吴昌硕

赵娜

摘 要:《酸寒尉像》是晚清上海画派代表人物任伯年为吴昌硕写的肖像作品,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不仅在绘画技法上取得成就,更具有丰富的图像内涵。文章试根据图像学的原理分析任伯年的《酸寒尉像》,解读画者任伯年与被画者吴昌硕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图像志;《酸寒尉像》;任伯年;吴昌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ZD02)阶段性成果。

任伯年是晚清上海画派代表画家,在过去的研究当中,对其研究多是将其作为“四任”之首的花鸟画家(图1)加以定位之后,再去分析其画面、用笔设色特征等,同时与同时代的画家比较,并从传承等角度研究。随着全新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将其作品作为视觉图像,将会有更多发现。本文将视角投向任伯年的作品《酸寒尉像》。

一、图像志研究方法的应用

20世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从图像志方法中发展起来图像学。“图像学的目的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

图像学由初期的图像志发展而来,在古希腊指的是对于图像的精鉴,发展至20世纪以来其内涵已经发生改变,主要指的是和视觉艺术相关的某些主题的描述与研究,这样研究更强调对于图像的理性分析、图像的思想性等,因此研究的议题主要关注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以及和其他思想文化发展的互相关联等等。发展至帕诺夫斯基,又对图像志和图像学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图像学对美术作品的解释须分三个层次:一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精确的列举和描述在艺术作品所看到的一切,二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解释所看到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是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揭示艺术家在艺术作品要表达的更深层意义”,这种更深一层的解释就是图像学。发展至现在,图像学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研究领域。

二、任伯年《酸寒尉像》

《酸寒尉像》(图2)是任伯年绘制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作品,吴昌硕的肖像画,画中衣物用水墨勾勒,动态跃然纸上,面部用稍细线条勾勒,神态逼真,面部结构形象。表现的内容是时任苏州县衙小吏的吴昌硕,其身着官服,刚从岗位回家,此时被任伯年记录下来。画面当中还有吴昌硕的题诗:“达官处堂皇,小吏走炎暑。束带趋辕门,三伏汗如雨;传呼乃敢入,心气先慑沮。问言见何事,欲答防龃龉。自知酸寒态,恐触大府怒。怵惕强支吾,垂手身佝偻……逐众强奔驰,低头让侪伍。如何反招妒,攻击剧刀弩。魑魅喜弄人,郁郁悲脏腑……”

通过画面分析,可以看出,图像中的吴昌硕,身着小吏官服,双手作揖,面部表情无奈且谨慎,何等落魄。任伯年用他的画笔生动地表现了吴昌硕当时的生活状况,如此逼真,任伯年敏锐的观察力和了得的画功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一点也不能忽略,通过题画诗,吴昌硕对于自己的难处不讳言。可以看出,二人相交甚好,这在当时的圈子里为众人周知,彼此熟知,相互了解才使得任伯年笔下的吴昌硕显得那么的真实。

随着图像学的理论建设不断完备,用这样的方法对视觉作品进行阐释,将视觉作品更内在的文化意蕴发掘出来已是常态。这幅画家的肖像杰作能看出更深层次的东西。图像背后的首要问题是画者和模特之间的关系。作者任伯年出生于1840年,而模特吴昌硕出生于1844年。二人的结识也是一段佳话,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任伯年在画坛已经名满天下,而彼时的吴昌硕则打算学画,于是经由朋友介绍,吴昌硕开始求教于任伯年。吴昌硕之子的作品《吴昌硕》中用生活的语言复述了这一场景:“任伯年要他做一幅画来看看,吴昌硕说还没学过怎么能画呢,任伯年说: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吴昌硕便随便画上了几笔,任伯年看他用墨落笔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仅拍案叫绝,还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成名。吴昌硕听了很诧异,还以为和他开玩笑的。任伯年却严肃地说:‘即使现在看来,你的笔墨已经胜过我了。”

在这之后,二人交往密切,始终保持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吴昌硕一直非常尊重任伯年,19世纪80年代末,关系逐渐更加亲密,吴经常去任的家里谈天说地,切磋技艺。据说当时吴经常去任的家里,两人促膝谈到很晚,任的夫人认为吴昌硕耽误了任伯年作画卖画的宝贵时间,所以后来每吴到任的家里,任伯年夫人脸色都会不好。吴昌硕知道朋友难处,自不会计较。某次,巧遇任妻外出,他们二人相谈不亦乐乎,吴一时技痒,在任伯年家中开始泼墨挥毫,正当二人兴致之上,听见任妻归家声音,吴双手端起尚未干墨的作品跳窗而逃,可见两人感情甚笃。

随着交往的增加,任伯年曾经为吴昌硕写过多幅肖像,历时长达几十年,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二人相交相知过程。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伯年曾为吴昌硕作肖像图《饥看天图》(图3),图像当中的吴昌硕站立,双手自然垂落,面部表情忧伤,双眼望向前方,面部沧桑之感较重,吴昌硕在这幅图上有题诗:“造物本爱我,堕地为丈夫,昂昂七尺躯,炯炯双青臚。胡为二十载,日被饥来驱……信天鸟之命,人岂鸟不如?看天且听天,愿天鉴我愚。海内谷不熟,谁绘流民图?天心如见怜,雨粟三辅区。贱子饥亦得,负手游唐虞。”从图像的人物形象以及题画诗的内容可以看到模特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历程,过去二十年的颠沛流离,亦曾被人嘲笑讥讽,恰恰是这些苦难的经历,让其人生格局大开。且这样悲苦的人生历程愿意与任伯年分享,共同讨论,可见二人相知相惜,超越了绘画方面的知识及技法的讨论和学习,在心理上相互信任,在生活上共同分享苦乐。在1891年,任伯年还曾为吴昌硕幼子画过肖像,彼时吴昌硕移居上海,任伯年前来做客带来枇杷,这让吴东迈开心不已,任伯年趁机给其画了小像。除却这些细节,因为吴昌硕在书法上的基础和功底扎实,任伯年也会就书法问题向吴昌硕讨教。

吴昌硕首先是一位篆刻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年之后才显示出其绘画才能,这与他和海派著名画家任伯年的结识有密切关系。任伯年盛赞吴昌硕的笔墨,并建议他将自己所擅长的书法篆刻的刀锋笔意融入绘画,这对吴昌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的绘画有了明确的方向,终于形成了以书入画、富有金石味的绘画风格。年纪相仿的任伯年和吴昌硕,相知相交亦师亦友,吴向任学画期间,任时常给其示范,吴便勤于临摹,后请任指教修改,任启示其曰:“子工书,不妨以篆写花,草书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其奥决也。”这样明白的指点,让吴昌硕终于找到以书入画的诀窍。在这样办法的指引下,吴勤加苦练,经过数年的刻苦终于形成自己的绘画特点和风貌,其中,这段和任伯年学习的经历功不可没。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视觉艺术品,《酸寒尉像》有着固有的图式,且图像背后的文化意蕴丰富。将《酸寒尉像》当作一幅普通的肖像作品看待时,除了图像形式本身,视觉艺术品的背后体现的画者任伯年与被画者吴昌硕的友好关系不可忽视。通过对《酸寒尉像》的画面元素、题画诗等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任伯年和吴昌硕相交数年,在艺术的道路上彼此影响,对于彼此取得的艺术成就都起到了正面作用.

參考文献:

[1]吴昌硕.吴昌硕谈艺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3]丁义元.任伯年年谱·论文·珍存·作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4]朱关田.吴昌硕题画诗[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

[5]任熊,任熏,任颐,等.海上四任精品[M].北京:亚洲艺术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猜你喜欢
任伯年吴昌硕
数字派对
藏家徐悲鸿的“追星”之路
那人不值得(外一则)
卖假画获良机
任伯年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