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音乐教育活动刍论

2019-11-29 07:19康严丹雅
北方音乐 2019年19期
关键词:宫廷书院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宋代是一个发展繁荣、成就卓著的时代,良好的教育体制起了决定性作用。宋代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人们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以及人文环境、文化品格的影响和渗透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本文试图走近宋代宫廷、书院,通过对琴乐传学及社会音乐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对宋代音乐教育活动进行初步探究,以期更充分、更深刻地了解宋代音乐教育内涵,为发展当代音乐教育事业建言献策。

【关键词】宫廷 ;书院;琴学;社会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宋代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期。同隋唐音乐的辉煌、隆重、开放和浓墨重彩的风格相比,宋代音乐呈现出的更多是质朴、淡雅和世俗化的魅力。宋代音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由宫廷向民间、乐舞向戏曲、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宋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音乐教育体制。

马东风教授在《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一文中讲道:“各类教育史的研究范畴都不外乎两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细分之,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各时代的教育思潮等,属于理论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实践活动等,属于实践方面。”音乐学家修海林先生的专史类著作《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从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对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脉络清晰的介绍和阐述。可见,音乐教育活动不仅是音乐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还是音乐教育付诸实践的重要载体。宋代宫廷、书院、琴乐,以及社会音乐教育活动,在成就宋代文化辉煌业绩的同时,对后世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宫廷礼乐教育活动

宋代的宫廷礼乐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雅乐(典礼性)和宴乐(娱乐性)的教习和排演方面。当时主管礼乐活动的机构叫太常寺,下设太乐署和鼓吹署。太乐署主要负责安排郊庙祭祀等音乐活动的相关事宜;鼓吹署主要负责安排皇帝出行的仪仗活动。进行各种教习活动的教坊。

雅乐是太常寺所辖音乐机构从事音乐活动的主要用乐类型。北宋乾德元年(963),宋太祖为了准备在秋季举行的祭礼,“诏选开封府乐工八百三十人,权隶及太常习鼓吹”,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众可见一斑。崇宁四年(1105),徽宗提出重塑雅乐地位,为此又设立了另一个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大晟府”,负责制定新的雅乐,并兼管宴乐。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以学校用乐不雅为由,根据国子学、太学等国家教育内容,下诏书称今学校所用,不过春秋释奠,如赐宴辟雍,乃用郑卫之音,杂以俳优之戏,非所以示多士,其自今用雅乐。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将“大晟乐”用于郊庙祭祀,并要求在娱乐性的宴乐中也加入雅乐(“大晟乐”)表演,各教坊也必须传教“大晟乐”。为了保障传教质量,宋代宫廷对乐工、乐官还设有专门的奖励机制。宫廷对雅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开展的传习、教习活动面之广,在《宋史·乐志》中可以找到大量例证。

宴乐也是宋代宫廷的主要用乐类型,内容除包括有雅乐外,还有教坊乐、鼓吹乐,以及散乐、百戏等。多用于赐宴、观灯、赏花、习射等活动中。表演体制更注重观赏性和娱乐性。

宫廷音乐教育活动少不了乐工、乐官之间的相互传授。宋真宗景德年间,太常乐工相互传袭的音乐被称为“三调六曲”。《宋书·乐志》中对此记载道:“清商三调歌,其旧辞施用者,计平调六曲、清调六曲、瑟调八曲。”宫廷为了强化乐工的技艺和传教质量,还设有业务考核条例,用以激励乐工传习技艺的自觉性。“校其优劣,黜去滥吹者五十余人”。宫廷对乐工的习艺时长也有严格要求,南宋延续了这一做法。孝宗初登皇位时,乐工教习各种仪仗音乐的时间长达三个月。乐工、乐官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奖励、考核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仅保障了宫廷礼乐活动的良好开展,对宫廷以外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书院乐学教育活动

宋初的学校建制大体承袭唐制,官学中包含有武学、律学、医学、算学,甚至还有画学、书学等,但无乐学教育。宋代的乐学教育机构是书院。

书院是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私学在新的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起于唐朝,兴于宋代。可以说,书院是完善于宋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组织,在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宋代书院在兴起讲学之风后,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无所不包,涉及人文、自然等若干学科,书院在普及全民文化知識和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提倡师生之间互动,开展学术辩论。在师生互问互答、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对知识的交流和对学术的思考,并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书院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学籍不受地区的限制,多有学子千里迢迢而至,只为踏入书院寻师求学。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成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

宋代书院不仅重视学术研究的深度,也非常注重学术研究的广度,在有“天下四大书院”誉称之一的岳麓书院进行的乐教活动,是当时音乐教育活动的最好例证。岳麓书院的乐教活动主要包括以“乐经”为主的乐学教育,以及歌游活动和礼乐教育等。

乐经是儒家经典中的乐学典籍。是书院乐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规范生徒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从而实现“以乐修德”“以乐昭德”的教育目的。歌游是岳麓书院的一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具体作法是将歌诗学习与优游活动相融合。以实现藏息相辅,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礼乐教育是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以乐来规范人的思想的一种德育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服从于礼政统治的道德情操和举止规范。

书院是宋代文化教育事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宋代乐学教育和音乐教育活动的繁荣,书院无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三、琴学音乐传教活动

宋代琴学音乐传教活动常与知识阶层的音乐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教活动的内容也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琴乐技艺本身的传授,而是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琴学思想和文人精神融入琴乐学习过程中,并逐渐使其成为琴学音乐传教活动的新的教育理念。北宋朱长文在《琴史》中高度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琴学活动在“道”“器”“心”“法”“音”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和教学原则。有道是“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则可周于器。通乎心故可以应于琴。”“故君子之学于琴者,宜正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及其妙也,则音法可忘。而道器冥感,其殆庶几矣。”

宋代琴学音乐传教活动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流派和传教系统。各流派的师承渊源和脉络都清晰且井然有序,各系统的传教任务和学术路线都明确又卓有成效。应该说,丰富的琴学传教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时期音乐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宋的琴僧传教系统和南宋的浙派传教系统。

北宋琴僧传教系统的开创者是文人阶层的宫廷琴师朱文济。他传艺于京师僧夷中(慧日大师),夷中又传艺于僧人知白、义海等。义海琴技高超,且有广博的文学修养,他强调琴乐演奏的技巧表现与音乐表达融为一体的心理体验和意境把握,如他自己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这是北宋琴僧传教系统对于音乐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义海的弟子则全在其论著《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中将义海的琴学理论记录了下来。论著的传世是对以朱文济为代表人物的北宋琴僧传教系统的琴学思想的最好传承。

南宋的琴师多出于临安,这些琴师相传的琴学活动被称为浙派传教系统,传谱称为“浙谱”。世人熟知的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即为当时颇有声望的琴师郭楚望所作。此外,琴师们不仅创作琴曲,并传授于弟子们,而且还非常注重琴谱的搜集和整理,也不乏琴学著述呈现。

从琴僧之间的琴乐传承到琴师之间的琴艺传授,从琴曲、琴谱的创作、整理到琴论、琴著的梳理、编撰,可以看出宋代琴学音乐传教活动的系统性和广泛性。宋代琴学音乐传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被元、明时期的琴学活动所承续,对后世的琴学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社会音乐教育活动

宋代音乐生活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音乐教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宫廷礼乐活动不再处于中心地位,宫廷歌舞艺人逐渐转向民间。于是,各类社会音乐教育活动得以迅速展开。宋代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主要与词乐、说唱和戏曲有关。

宋代,以柳永、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词人群体“依调填词”,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并流传至今的词体歌曲。由文人主导,大量歌舞伎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演唱活动始终贯穿宋代社会生活。

首创于北宋的大型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结构丰富,形式多样,成为普通百姓喜聞乐见的表演形式,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结晶也带动了民间艺人的普遍参与和民间艺术的整体发展。

戏曲艺术于宋代初步形成。源于周代乐舞而逐步成型的杂剧艺术,从北宋到南宋,音乐结构逐渐完善,角色分配愈加精细,剧目中所使用的曲牌数量得以不断丰富。据《永乐大典》载,南戏《张协状元》中使用的曲牌就多达150个。《都城纪胜》中记载道:“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可见杂剧在宋代已是颇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词乐、说唱及戏曲,这些具有戏剧性、故事性、综合性和贴近百姓生活特点的音乐表演形式,不仅标志着宋代音乐艺术从宫廷转向民间、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的世俗化倾向,同时也是宋代社会音乐教育活动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由于宋代统治阶层对雅乐的再度推崇,使得宫廷礼乐的传教活动变得更加系统有序。传教过程中形成的运行机制,对宫廷及其社会音乐教育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书院的乐学教育活动虽仍然遵从周代“礼乐治国”的思想,但并非全盘照搬。他们通过对乐经的深入学习,更加注重以礼仪为主体的“乐仪”教育,强调用音乐熏陶品格、陶冶情操,主张生徒自主学习、因材施教,这一切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音乐教育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琴学音乐传教活动形成有十分明确的传教系统,琴乐、琴谱及琴著等在代代相传中得以承续。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琴乐技艺、演奏理论和琴学教育进行深层次研究,对当代中国民族器乐文化在风格、流派和继承、创新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学术价值。宋代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壮大,城镇的勾栏、瓦舍等音乐活动场所空前繁荣,词乐成果丰硕,说唱音乐成熟,戏曲艺术确立,世俗化音乐表演形式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音乐教育活动多姿多彩。这一切都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玉琦.中国古代教育简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114.

[2]袁征.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56.

[4]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5]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2007.

[6]周柯.岳麓书院乐教活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6(9).

作者简介:康严丹雅(1996—),女,汉族,山西省应县人,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音乐)。

猜你喜欢
宫廷书院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烽火戏诸侯
致知书院间
烽火戏诸侯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宫廷古法白米饭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