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值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

2019-11-30 03:39连建峰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数码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工具主体理念

连建峰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关键字:被需值 价值本质 系统价值

一、时代背景下被需值教育理念的提出

2019 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改革做了明确的定位,首先,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并列类型的教育,地位同等重要,同时提出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变革,构建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双师”型教师途径的实现,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启动1+x 证书制度。此外,重点强调了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为主向社会培训并重。突出强调职业教育的普及性和根本性的本质要求。

我国教育有关部门虽然对职业教育做了明确的部署,但是事实上,不少高等职业院校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教学,专业课的理论难度较大,而实践动手能力并无针对性地提出系统的培养方案和实践操作。从而导致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因此,学生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培养和提升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职业技能一般,知识系统不完整,其“工具价值”也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工具价值”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内在价值”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时顾此失彼,常常两者无法兼顾,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还缺乏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钥匙”—全新的教育理念。

王树生博士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于2013 年提出了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被需值教育理念,它契合现代教育的特色和时代要求,抓住了现代教育的核心本质—在被需值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价值又不忽略提升学生的工具价值,同时强调学生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形成高职学生最高的核心价值形式—系统价值。

二、被需值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

1.被需值的核心内涵

在价值论领域中,根据价值主体的选择以及对价值主体的不同作用的角度,价值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三大类。

2.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的内涵

(1)内在价值,指的是,价值主体在创生和选择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所生成的自利性的价值。其内在价值的生成需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合“目的性”,其二,独特性,即不可替代性。

(2)所谓的工具价值,强调的是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的利他性价值,其特征在于为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生成提供条件和手段,但却不是自己的目的。简言之,工具价值的特征是“利他性”但并非自身的“目的性”。

(3)系统价值,则认为,价值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创生过程中形成的自利性价值的同时,必然依靠其他价值主体的工具价值的实现,相互相成,两者既非历时性的顺序,又非共时性的机械式的分离。总之,系统价值的最大特色就是“互利性”,“一荣俱荣”,“多元共生”的生态性。

3.被需值的价值本质辨析

(1)被需值与内在价值关系辨析

内在价值,其本质强调的是一种自利性价值,价值主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利用其他价值主体的利他性的功能,创造条件并形成了“合目的性”和“独特性”价值。因此,内在价值关注的价值是指主体自身的价值形成,并不关注其他价值主体的表现形式。其把自我价值主体作为一切事物唯一而最终的价值尺度的价值依据,是一种狭义的价值形式。如若价值主体的价值创生只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忽略其他价值主体,无法把握“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同时,我们将自己视为唯一的,最终的价值主体,将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归结为利他性的工具价值时。其本质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具有单向性,独断性及自利性等特点。

被需值,是一种“为他人所需要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形式,这里被需值的“值”指的是一种价值和能力值,一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和技能,有其自利性和独特性。被需值的“值”是一种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但由于被需值是个定中短语,虽然被需值的“值”是个内在价值,然而,“值”的前面添加了“被需”,起到了限定作用,限定了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的性质和内涵,因此,被需值的“值”有别于传统的内在价值:被需值是一种“为他人所需要的内在价值”,首先强调了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的首要地位,同时又深化了价值主体内在价值的系统意义和社会意义,即“为其他价值主体所需求”---体现了价值主体的工具价值意义,被需值不仅体现了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又囊括了价值主体的工具价值,两者相互转化,相互生成。因此被需值不是一种内在价值,但是,是一种以内在价值为基础,又提倡价值主体的工具价值属性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2)被需值与工具价值关系辨析

工具价值,其本质强调的是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的利他性价值,在于为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生成创造条件和手段,但却不是价值主体自身的目的。换言之,工具价值的本质在于“利他性”但并非自身的“目的性”。工具价值强调的是价值主体的利他性,无视价值主体的“目的性”,正因为如此,如果一旦不尊重一般的规则和限度,破坏了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内在尺度”的兼容和谐性,很容易导致不同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冲突,破坏不同价值主体内部的系统和谐与安定,那么,价值主体的工具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被需值的“值”虽然是一种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但由于被需值的短语结构特色,在强调价值主体的“自利性”的价值同时,也界定了与内在价值的关系,即“为其他价值主体所需要”,缺少这个“利他性”的前提条件,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价值主体的道德和能力的培养,价值主体需要具备为其他价值主体做贡献和付出的意识,态度和情感,同时,价值主体还需具备满足自我和他者需求的知识与技能。简言之,被需值是一个系统价值,在系统内部,价值主体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一荣俱荣。

(3)被需值的系统价值本质

系统价值观认为,价值主体在形成自利性价值的同时,必然依靠其他价值主体的工具价值的实现,同时价值主体自身的工具价值功能又为其他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创生过程提供条件。换言之,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生成互为条件,相互相成,相处生成,两者既非历时性的发生,又非共时性的机械式的分离。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总是需要借助与利他性的工具价值链条的媒介,与相关的系统中的其他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有机结合,从而扩大了系统价值。总之,系统价值的最大特色就是“互利性”,“一荣俱荣”,“多元共生”的生态价值系统。

被需值是一种“他人需要”的价值,他人需要自己,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满足了他人的需求同时又成就了自我。被需主体即被不同的价值主体所需要,体现出自我价值主体的独特性和利他性,被需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和能力,从而体现出价值主体的实现价值选择和创生的合目的性和利他性的统一性(系统价值的互利性)。

被需值—不仅价值主体尊重自己实现自己的应然选择(具备了内在价值),同时也尊重他人,有利于他人实现自己的应然选择(具备了工具价值),更为主要的是,被需值尊重社会规律,尊重系统,实现了自我的应然选择。因此,被需值是价值最高表现形式的体现--系统价值,在被需值实现的过程中,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最终形成了价值主体的被需值。

三、被需值的教育意义

系统价值既不是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关联,相互生成的过程。换言之,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的生成过程中,利他性的工具价值也得以同步生成,形成“多元共生”,“一荣俱荣”的“生态”系统。被需值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是一种思维范式的变革,而且颠覆了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

1.被需值教育理念所引发的哲学思维范式革命

自文艺复兴以来,在“天赋人权”的外衣下,人类的理性急剧膨胀,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的价值观,人的主体性完全确立,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也大行其道,每个价值主体都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来看待周边世界和事物,过分强调价值主体的主体性,造成单边独白,从而很容易将其他价值主体客观化,物化。无法站在其他价值主体的立场来处理问题。

被需值教育理念的提出,辩证地提出各个价值主体的不可分割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主体间性的相互转化,相互生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交互式价值主体,消解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强调了价值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生共荣的和谐诉求,同时,又指出价值主体的系统价值的社会性,认为人是一种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存在。被需值教育理念的提出完成了社会价值主体从自我向他者的伦理转变,确立了价值主体间性关系,各价值主体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因此,被需值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性回归,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和人文诉求。

2.被需值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观念

被需值教育理念革新了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在肯定了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自利性权益同时,价值主体还需尊重系统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完成价值主体的“多元共生”,相辅相成的新型育人观念。自利性的内在价值、利他性的工具价值和互利性的系统价值具有统一性,三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相互生成,存在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相互制约关系。

被需值教育理念也革新了教师与学生关系传统的看法,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不再僵化地认为学生仅仅是受教育的客体。被需值深刻体现了教育元素主体的对话思维和主体间性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客体,教师也不是学生的“对立面”,而是价值主体双方互为条件,学生内在价值的塑造有赖于教师工具价值的实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工具价值的习得和完善,更是教师内在价值的实现和表现。与此同时,教师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学生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提升与完善。而且,被需值也颠覆了师生的职业道德观,转“靠职业生存”为“为职业生活”,将传统的职业观升华为价值主体的事业观。有利于师生转变传统的职业观念,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被需值。

猜你喜欢
工具主体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论碳审计主体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何谓“主体间性”
准备工具: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