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改造”的方式缓解校园环境拼贴化

2019-11-30 12:58张欣格贾琬丽杨轲云陆海天高晖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18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

张欣格 贾琬丽  杨轲云 陆海天 高晖

摘   要:为满足不断上涨的教学需要,多数高校在校内或校外进行零散的加建改建,使得大部分高校老校区存在“拼贴化”的问题,本文从拼贴化问题的提出、表征、影响等三个方面研究分析了校园环境拼贴化现状,并鉴于学校建设现状及费用问题,提出通过景观介入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微改造”,微建、微调校园环境,缓解校园拼贴时期呈现的各种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历史性校园  微改造  拼贴化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6(c)-0132-02

1  拼贴化问题的提出

由于高校扩招与城市紧俏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高校老校区只能通过加建改造原有设施以满足不断上涨的教学需要,高校校园存在“拼贴化”的问题——校园旧有元素(建筑高度、材质,街道尺度,植物景观)与校园建设新元素产生矛盾,新旧程度、文化风格差异巨大而使校园环境割裂,特色不足,存在功能问题,难以令人产生校园归属感的状态。对此,我们借鉴城市更新,建筑新老元素的综合利用等案例,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力图用微建微改的方式对校园景观面貌进行梳理,加强校园特色,增强环境的整体感、营造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

2  拼贴化问题表征

通过对于校园的实地考察、校园环境历史研究、访谈等方式我们发现校园环境拼贴主要体现在功能拼贴、环境拼贴、规划拼贴三个方面。

2.1 功能拼贴

2.1.1 校园与校外城市功能拼贴

北京林业大学创办于1952年10月16日[1],学校所在地五道口,原定位为较为纯粹的大学集中地,但随着地铁13号线的开通、中关村产业园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周围高密度的高层住宅,灯红酒绿的商业街区与朴素单纯的校园环境相矛盾,学校面临与城市越来越频繁的接触,形成了校园的拼贴问题。

2.1.2 复合化校园功能使用现状与旧有单一功能分区拼贴

几经发展,北京林业大学校由建校初的几个院系扩增至16个学院,学生扩展至32000人[2]。北林校本部仅仅有703亩,还需满足日益增多的教学功能需求及学生生活需求,近年学校力求通过加建改建以满足需要。但新建的地区难免会影响原有的功能布局及校园规划,使得部分道路、区域人流密集、拥挤不堪,出现了复合化校园功能使用现状与旧有单一功能分区拼贴的问题[3]。

2.2 环境拼贴

2.2.1 校园建筑面貌拼贴

由于校舍重建和新建的时代不同且时间跨度很大,使校园内房屋的外立面种类多样。例如学研中心和东区新建食堂、宿舍均高60m左右与原先15~20m的校园建筑高度之间、框架-剪力墙结构与其他较早建造的砌体结构教学楼之间,以及平屋顶与传统的坡屋顶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

文化风格上,图书馆及二教、行政楼以仿欧美国家的学院派风格,与新建13号楼、学研中心等富有现代感的几何形式风格相冲突。高层建筑的加建使舒适宽敞的校园道路,显得狭小拥挤,老建筑室外多加装的空调管线和室外楼梯,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拼贴感。

2.2.2 校园绿地建设拼贴

从历史发展看,北林的校园景观建设随着学校的建设多有调整,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单一的绿地建设转向系统规划,校园环境与观赏性景观互融,观赏性朝着实用性景观转变。虽然建设的各个景观为新建建筑的融入、道路体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同时期的景观风格及对于使用者的吸引力不同而致使校内景观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拼贴问题。

2.3 新老规划拼贴

2.3.1 规划意图拼贴

2003年北林校园规划涵盖苗圃、气象站、宾馆、专家楼,家属区、小学,偏向“大学办社会”,强调高校为师生提供食宿行医等的生活后勤服务系统。而现存的大学老校区更偏向于建立“社会办大学”,接纳社会提供的服务系统,校园与社会更开放交融[4]。这两种冲突的校园规划意向致使校园中的出现新老规划拼贴。

2.3.2 交通规划拼贴

由于机动车的增长,大学校园的步行+自行车慢行系统而逐渐受到影响,校园宁静的学术氛围被打扰,我校信息中心北部的洋白蜡大道,在学校兴建新的教学中心第二教学楼后,有大量学生通过此路前往东区上课,同时从家属区前往北林附小的小学生、从西区开往东区的车辆也经此路,大量的车辆停放占用了原有规划的疏散空间与交往空间,道路规划上的滞后致使这条道路存在多重功能拼贴问题而带来极大的使用不便。

3  拼贴问题的影响

为进一步明确拼贴化对于校园环境使用者带来的影响,我们从来访者、教师、学生三个角度以问卷、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历史发展分析得以下结论:

一是现在的校园由于历史问题明显存在着空心化,人流集中在东西两端高密度建筑区,中部的空间交通简单人流量少,使得不少具有校园特色的“流书播惠”亭,主楼大草坪等空间无法充分利用,而这些历史景观正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依托点。

二是扩建增建,外部环境的逐步复杂以及开放的校园导致了校园环境一定程度地社区化。弱化了校园的秩序感和校园使用者的大学归属感,对于校園空间的需求反而降低。

三是校园环境的拼贴、新老建筑的对立,使得校园中心不明,行走于校园中时会因为“拼贴化”而产生校园环境不整体,缺乏秩序的体验。

4  以微改造的方式缓解拼贴问题

鉴于学校建设现状及费用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景观介入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微改造”,微建、微调校园环境,缓解校园拼贴时期呈现的各种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4.1 从整体出发,梳理调整合理的功能布局

从校园整体的角度出发,在尊重原有校园空间架构延续的基础上,整合完善功能区域,提高对于低利用区域的使用。例如校园中通常以大门、主楼、大广场等对称布置,形成一条中心轴线区域,以营造校园雄伟、庄严的气氛,但是这样的区域往往使用率不高。通过“微改造”的方式,提高这些类型区域的利用率,优化校园用地规划。

4.2 对交通体系的分流与改进,平衡校园中道路使用频率

学校应及时调整对外交通、梳理内部交通和组织静态交通,减少“拼贴”及校内机动车数量的急速增长的负面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扩招后,修建了二教、学研等新的教學中心。校园的教学重心逐渐向校园东区转移,而师生住宿集中在校园的西区,东西向沟通的交通需求增大。对此,学校可以将原有沟通东西的道路拓宽,进行人车分流,同时更换植被,形成新的具有植物特色的校园道路,还可将校园草坪中,人踩踏较多、土壤已经外露的区域,选择性地升级为硬质小路,使通行更加便捷。

4.3 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增强使用者与场地的互动性

利用新技术让参与者与场地发生更多的互动,减少拼贴化产生校园特色不鲜明等负面体验。

可以在校园中设置标识体系,结合不同参观访问需求设计植物特色、景观特色、建筑特色等参观线路,利用互联网实时导览参观人员,使其快速捕捉校园特色的户外空间。同时可以借鉴Alpha地图以地点链接用户的方式,通过校园环境信息数字化,以校园各个地点为索引,链接植物导览手册、校园环境的历史背景等,帮助使用人群认识到环境的复杂性并理解欣赏拼贴校园之美。

4.4 引入适当活动,激发场地活力

校园内引入合理适当的活动,促进师生更多利用户外活动空间,重新激发校园场所的活力,让各区域形成特有的场所记忆。

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内的寻宝游戏,鼓励学生探索校园。同时推崇校内自发形成的场所活动,比如秋季银杏大道摄影,已经成为北林独有的校园文化传统。也可以通过阳光长跑等体育活动,使学生每日都可以与整体校园环境接触,形成怀念大学校园的独家记忆。

参考文献

[1] 北京林业大学校史编辑部.北京林业大学校史1952-1992[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年鉴:2013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3] 倪慧.东南大学老校区的保护与更新[J].新建筑,2008(1):97-101.

[4] 胡楠.绿色校园视角下的校园绿地建设——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风景园林,2018(3):25-31.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北京林业大学林荫路使用现状及提升对策
《风景园林》编辑部致谢2018年度匿名审稿人
影响高校生源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冬季鸟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