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观念★

2019-12-02 02:35
山西建筑 2019年21期
关键词:环境建筑设计

高 云 庭

(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绿色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50)

可持续建筑所要达成的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目标,设计在总体上有四个基本要求。就环境方面而言,要求节能、节材、节地、节水,以各种方式节约地球资源,用最少的资源设计出最大化功能和意义的建筑,要求建筑在建造、运营、处废阶段都不会给环境带来危害,并尽量对生态恢复起到正效应。就经济方面而言,要求全面降低建筑的成本,建筑尽量做到高效性、多功能性、多用途性、耐久性,并尽可能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促进当地乃至更广阔地区的经济发展。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求建筑能够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综合协调多方利益,尽可能考虑并承载各种社会因素,应对多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促进地区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就“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而言,要求建筑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满足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人居环境,建筑的低成本和经济效益不造成环境破坏,建筑的社会价值创造不造成环境的负担,要求建筑能够平衡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的相互关系,并尽可能地促进既满足当代人需求也兼顾子孙后代需求的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根据可持续建筑宏观层面的四个基本要求,本文认为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观念可以概括为“三合七要”(见图1)。

1 “三合”思想

1.1 合于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谐自然,与自然融合、共生、共荣,此为建筑可持续设计的思路原点,“合于自然”是建筑具有可持续意义的本底和基础。大自然拥有无穷的智慧,就目前的技术看来,大自然依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地破坏它,只有学习自然、尊顺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设计向自然学习无疑是明智的抉择。我们应当重新思考自然、建筑、人三者的关系,扬弃传统建筑的孤立式的设计思维,不再只是单纯地从建筑本身出发,而是转向首先要从适应于自然的角度,寻求更加亲近于自然,符合自然规律,进而保护自然的设计模式。满足建筑功能、服务、意义等价值属性的前提必须是尊顺于自然,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实现了的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互荣共生、协调并进,从而实现“自然—建筑—人”这三者及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建筑的首要任务和必要意义。

1.2 合于人之需求

人是建筑的目的,可持续建筑虽是因“合于自然”而生,但亦是因“合于人的需求”而影响它的发展。作为环境中的人的需求是多种类、多维度、多层次的,基本的有安全、健康、舒适的需求,更高层次的有审美、情感、归属、社交的需求,少部分人还有艺术、品味、表现、超越的需求。设计要以人生活中主要的一般需求为重心,同时照顾到人在身、情、心三个方面的需求,尽量满足不同人特殊的差异性需求。但要与传统建筑设计的沙文主义相决裂,可持续设计对环境中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建筑上的构建,不可与保护环境、和谐自然相矛盾,为人的设计应奉行有节制的以人为本、不压迫自然的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对“以人为本”的当代诠释。只有适应于人的需求的可持续建筑,它尊顺自然、和谐自然的设计才有意义,满足人的需求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本质意义。

1.3 合于社会发展

政治、文化、经济、法制、伦理、习俗、教育等内容组成了庞杂的社会体系,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含混,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和发展难题,可持续建筑在多数时候可以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有时这种作用和影响力是巨大的。设计应从横向的地区之间和纵向的时间跨度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的双赢,使建筑适应当今的时代大环境和发展潮流,尽可能具有应对随着情势而变化的各种复杂交错的社会问题的功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多元、繁荣、和谐的向前发展。在适应于自然、适应于人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具备了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建筑,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可持续建筑,即“合于自然”+“合于人的需求”+“合于社会发展”=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和深层意义即是致力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 “七要”设计原则

2.1 环境友好

完全对环境不造成一点负面影响的百分之百可持续的建筑,在当下是很难实现的。多数情况下,设计必须持以环境友好的态度,在这一点意义上,建筑外环境与内环境的营造在不同侧面上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内部环境主要考虑减少污染,外部环境主要考虑生态修复的可能性。设计中应多使用自然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型设备,避免使用不能自然降解的材料,逐步淘汰传统能源,减少污染物和垃圾的产生,避免场地破坏,竭力在建材、空气、土壤、水、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将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减轻生态恢复的负担。“减少破坏”+“生态补偿”=环境友好,首先是要尽量少干扰、少破坏自然环境,其次是要尽量对已遭到破坏、污染的场地环境进行生态补偿,帮助其恢复生态平衡。

2.2 节约高效

设计中应本着适度、足够的理性态度,以少费、循环、高效、低成本的方式节约有限的地球资源。首选自然能源、低加工自然材料、可循环材料、环保型高性能材料和通用化物料、构件,合理利用建筑的结构构造、环境性能模拟技术和建造方法,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建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谨慎使用紧缺资源和稀有资源,并着力提高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对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做到旧建筑的更新利用,旧设备、旧构件、旧材料、旧家具的循环利用,尽量将建筑以“当地化”(可持续建筑最理想的存在过程和状态是:当地资源—当地生产—当地消费—当地循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已互联互通成为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整体,这种“当地化”很难大规模的实行,带有理想化色彩,但它是一个思路,一个目标指向,一种有意义的做法。)的理想方式存在。基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对设计、营建、运营、处废的费用进行估算,评估方案的投入产出比,设计方案必须是有利于成本控制、具有经济运营现实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

2.3 随地而制

设计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条件和大环境背景,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规避不利影响和敏感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可持续建筑方案,保护地域独特性,弘扬并传承地域文化,展现地区的时代风貌。依据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确定顺应策略和环境问题的关注重点,依据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文环境,确定普遍要求和使用者的主要需求,进而再结合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和经济状况,拟定适合于当地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的设计策略。注重分析、总结和吸纳当地传统建筑运用资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设计、建造、运营、处废策略,首选当地材料和当地建造技术,尽力发掘可以借鉴的设计要素,努力活化当地传统建筑样式与精神。可持续设计方案既要寻求建筑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要能在这种统一性中彰显当地的地域特性。

2.4 技术适宜

设计应从当地实际条件和建筑建设与运营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最为适合于当时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条件、普遍需求的一体化技术策略,用最简单的方式达到建筑目的即可。无需一味追逐高技术,应避免“高、贵、新”技术的堆砌,降低建筑的初始投资以及施工和维护的难度。能发挥作用的传统技术,依然要善加利用,如果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达到可持续目的,就应避免使用高成本的技术。设计中要首先选择被动式技术,以主动式技术作为补充和辅助,集成运用包括现代科技和传统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组合,形成一套合理适宜的“温和技术”。在初始投入与使用周期之间的最佳平衡中,实现建筑的低投入和低环境影响,达到最大化的“技术—功能”转化。

2.5 身心舒适

可持续建筑应当同时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维度上实现对人的关照,通过对室内环境的调控和室外环境的营造,构建有益于人生理和心理舒适的建筑及环境。人的健康和生理性舒适需求主要应从空气品质、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空间形式与色彩等方面的控制来实现,要特别注意电磁辐射、放射性物质、有害气体等感知不到且容易被忽视的环境要素,必须对这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进行无害化处理。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多种需求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诉求,将情感内涵、文化意义、审美意向等具有心理层面影响的内容,提炼并融合在界面、构件、设备、建筑本体、空间环境之中,构建可持续建筑的视觉愉悦和心理体验的兴奋点,创造适宜于人精神感受,满足人心理需求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2.6 灵活长效

一个可持续的建筑应当具有广泛的功能适应性,对使用者的充分理解、对空间各种性能可能性的深入分析、对未来诸多变化的预判断是必要的,不可静止独立地将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视为一成不变的状态。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和使用需求的动态性,人数是一个变数,人群是一个变数,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一个变数,建筑的使用功能应能随不同时间和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做出调整。还要充分考虑技术更新和随时间进化的可能性,建筑的可持续本身必须是一个动态进程,构件、设备、结构甚至建筑本体都应尽量能适时更新,采用弹性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策略,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和新型设施的增补留有操作接口和载体,并要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同运行,以不断优化生态和人文属性的方式实现建筑价值输出的增益。

2.7 多能广益

不必奢求理想主义式的“为所有人的”可持续设计,但设计中依然需要综合考虑时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扩大可持续性的覆盖面,发挥设计创造力,努力尝试走社会创新之路,在调解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挖掘可持续建筑设计就伦理、经济、文化等重要社会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地区治安、大众教育、特殊群体、利益公平、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等等。设计行为要鼓励一切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尽可能为绿色健康地生活方式提供支持,并照顾到更多人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掘建筑的生产性和经济效应,提高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产出比,创造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努力在时代文化和地域文化中融入可持续文化,并使其快速普及,推动可持续社会的全面深化发展。

3 结语

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思想与基本原则是交融包含、各有所属、相互对应的关系,即设计应当本着“三合”的理念,从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出发,使建筑输出的功能、服务、意义能满足自然、人、社会三个系统的运转和发展需求,并能满足三者所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平衡、和谐并存、共同进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遵从“七要”的设计原则,采用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策略、技术、程序,达到建筑的可持续性,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服务于人们的绿色生活,助力于社会的可持续进程。

猜你喜欢
环境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