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交流话题设计的探究

2019-12-02 10:18潘樱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好孩子整本书交流

潘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6-0043-02

阅读是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话题”作为师生开展对话的基础,是整本书阅读交流的切入点。什么样的话题能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并能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从中有所收益呢?下面就中段整本书阅读交流话题的设计进行探究。

1.话题的设计的要求

要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有梯度;要体现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1 实现定向功能。

整本书阅读中的“话题”并不是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闲谈,而是紧紧围绕着文本。一定程度上是发端于话题,推进于话题,结束于话题。因此,话题的使命决定了话题的定向功能。

1.2 实现激活功能。

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学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只停留于表层,不能体会到文本的深层内涵。而“话题”则是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在“伸一伸就能得到”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一方面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教师适时引导,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学生的思维被不断激活,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话题设计的特点

2.1 统筹全书。

阅读整本书的话题不是教师随意设计的,而是立足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因此,在进行话题设计时应该立足于全书,将每个环节都牢牢掌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阅读的整体性,指导学生全揽整本书。

2.2 立足文本。

对于学生阅读的整本书,教师必须先认真阅读。针对书中的主要角色的个性、语言文字的特点、作者的写作手法要深入解读和分析,然后才能选准恰当的切入角度,从而为设计出有趣又有效的话题做好准备。

2.3 面向学生。

学生是阅读的交流话题的主人,教师所设计的话题必须“有利于学生”为出发点。要心中有学生,站在中段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话题。话题要促动孩子读整本书的欲望,又要为阅读的深入和有效服务。

3.话题设计的类型

3.1 确立主题,建构统领性话题。

一本书,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从整体建构话题,由多个分话题层层推进。话题组之间的关系,应该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后一个话题成为前一个话题延伸、深化的自然,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

例如:带领中段孩子阅读《小鹿斑比》,书的主题有“成长”“人与动物”“动物和自然”等,但根据四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经历,讨论主题确定为“成长”。围绕“成长”,可以设计以下话题:

①四季更替,小鹿斑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在小鹿斑比成长过程中,哪些人起到了重要作用,说说理由。

③老王子和斑比哪次对话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教会了斑比什么?

三个话题环环相扣,围绕“成长”主题层层深入,学生对“生命历程”的认识逐渐丰富而深刻起来,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多起来。

3.2 抓住冲突,设计探究性话题。

话题的设计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冲突点,将学生处于矛盾的对立中,引发讨论,激起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话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在辩论中明晰,读出聪明,读成有思想的人。

3.3 关注细节,挖掘隐藏性话题。

小学生读书,更多的是关注故事情节,而对于整本书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往往会忽略。细节描写既是人物形象、环境特点的具体表现,又往往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范本,因此,在阅读交流中,要抓住细节设计话题,深入语言层面,引导学生体会书中隐含的情感。

有人说,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正是以它夸张离奇的想象吸引了亿万小读者的心,这也就是童话的另一个魅力。老师就以“这种神奇夸张的想象”为话题,组织学生话题交流。聚焦“神奇”巧克力工厂,品味夸张的语言:

(1)浏览目录,你觉得最神奇的是哪一章?

(2)交流神奇之处(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请继续看15,19,24,26章的內容,划出你认为写得神奇夸张之处,再一次朗读这些语句,感受“神奇与夸张”。

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因此细节的挖掘,应该是和讨论主题一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3.4 合理延伸,点击拓展性话题。

整本书的阅读交流,还要引导孩子思考讨论这本书的延伸性问题,例如: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书中的人物与你生活中哪个熟悉的人比较接近?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这类问题,经常用“假如”开头,目的就是要链接现实生活,帮助学生读出故事中的“我”,引导学生思考和追问现实生活,感受到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和指导意义的。

例如: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本书,它描写了一个12岁的成绩平平的女孩的压力与努力,以及对“怎样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的思考。一位老师在她的班级读书会上,围绕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好孩子”设计了以下话题:

(1)作家笔下的好孩子:给金铃画像

(2)妈妈眼中的好孩子:妈妈的来信

(3)老师心中的好孩子:小记者采访

(4)我也要做好孩子:续编诗歌,制作书签

通过交流,孩子们走出了“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的误区,在心中建立了一个新的“好孩子”的标准。特别是班里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在话题中重新审视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发言特别踊跃。话题通过四个层次的设计,学生对“好孩子”的体验越来越深刻,认识越来越清晰。我想,这节课已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阳光的种子,这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真正喜欢的书一定会反复读,阅读交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一本书。开展整本书交流活动,不是一本书阅读的终结,而是通过话题引领让学生认识到还有很多未曾发现。而话题的设计也由教师引领逐渐到学生自己发现,使学生养成善读善思的良好阅读习惯,实现浅层阅读到深层阅读的蜕变。这才是整本书阅读交流课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书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技巧[J].考试周刊,2011年23期.

[2]茆荣秀.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探微[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猜你喜欢
好孩子整本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论语》整本书阅读
好孩子
好孩子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真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