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有序地“读中学写”

2019-12-02 10:18王金桥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外整体习作

王金桥

摘要:“读中学写”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读中学写”将写作孕于阅读中,通过阅读教学潜移默化、感悟体会、课堂练笔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的水平。笔者从事语文教学21年,对语文“读中学写”教学有一些体会,结合同事们的经验和自己教学实际,下面浅谈一下如何提高“读中学写”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读与写结合;科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6-0092-01

1.让阅读感染学生,激发写作兴趣

阅读不但包含感知、思维、联想、想象、记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心智活动,而且还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其中,兴趣最为重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展能力。

如《秋天的怀念》,这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文章中,关于菊花的描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如诗如画,引人入胜。《海上日出》描摹出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的不同情态的瑰丽……美文饱含深情,美文激扬情感。在对优美词句深刻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有人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会油然而生。教师应当抓住这些优美的篇章,在阅读的文本中寻找写作兴趣的可燃点,激发学生感受、感悟,引燃学生写作的兴趣。

2.重视单篇文章的多读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应当重视单篇文章的多读,多形式地读,充分地读,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读得越充分,学生的理解就越深刻,感悟就越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多读成诵后,学生才能顺手拈来,摘词选句,应用自如;通过“初读,明文章的内容——再读,理文章的层次——品读,抓文章的重点部分——诵读,背文章的精彩部分”等多种阅读训练,在多读后,才能在反刍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构思,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从而借鉴、学习,将这种写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重视整组文章的阅读

目前,小学新教材都进行了重新组合,都采用以文化主题为核心的主题单元整体设计,如:亲情单元,安排了《迟到》、《秋天的怀念》、《背袋里装的是什么》与父爱、母爱相关的文章、在热爱祖国单元中,安排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丰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文章……单元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系统了相似题材、相同体裁的课文编排,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有利于读写结合。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整组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可以按照“整体感知(整体观照,确定目标)→部分感悟(关照整体目标,发挥整体效应 →整体回顾(把握规律,整体提升)”的方式进行,立足于单元整组教学,将一些知识能力点有机的穿插到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拓展,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效应。

4.课文引路,创设情境,巧妙把握时机进行读中学写

语文教材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是学生模仿习作的最好例子。于是教学中根据文章特点,不时选择读写结合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4.1 活化词语,描摹意象的用语造句。文本内容的精彩处、语言的经典处,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同时也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因此,要驻足关键词语,用自己的已有经验,穿透词语的外在形式的表象,探入其内部深层世界,生发出新的审美意象。这样,既能把握词语运用的真义,又培养了表达的形象性和细腻度。

4.2 适当补白,渲染意境的补叙续写。在教学中,调动学生整个审美经验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补写。融注学生理解、感悟的嶄新意象会为文本增加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

4.3 变换文体,提升意蕴的改写重组。文体有多种形式,学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变换文体,进行写话训练。比如记叙文改写成诗歌,写人文章改写成颁奖词,说明文改写成童话……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提炼、重组、加工语言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绪重新投射给对象。在组织语言中,学生会领悟到不同文体的区别与写法,学生的主体心灵及其感悟会得以充分释放,作品中贯注的意蕴会获得更新和再生,使作品成为一种感性的创生和传达。

5.重视课外延伸、生活拓展

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而课外时间是充裕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将“读中学写”向课外延伸,展开课外的阅读和写作。

5.1 加强课外阅读。通过推荐阅读和自由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广泛阅读书籍,做好批注勾画,指导学生完成读书笔记。

5.2 加强自由书写。教师要求学生自备一个精美的本子,课外经常性地自由书写,可以摘录课外阅读中的发现,做出评价和模仿,可以书写生活中的感受。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

5.3 师生共同品析。对精彩段落、好的习作,组织师生进行赏析、点评,必要时将名著搬到课堂上来。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走出“读中学写”的教学误区,正确有效进行读写结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只有展开美丽的读写双翼,翱翔于语文的蓝天、知识的蓝天、人生未来的蓝天!

猜你喜欢
课外整体习作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