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油田长7油层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

2019-12-03 02:34江昊焱
云南化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试油孔喉物性

江昊焱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1 储层概况

M地区勘探开发的主力层段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沉积,砂体较发育。油气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属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细砂岩或粉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差,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小于5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但从M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表明,该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长7油层组烃源岩是本地区延长组油藏主要的油气来源。

2 储层物性下限研究

常用的有效储层下限研究方法有试油法、测试法、经验统计法、分布函数曲线法、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与相渗曲线组合法、驱替压力实验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束缚水饱和度法等[1]。

2.1 试油法

按照试油结果把储集层分为非有效储层(干层)和有效储层(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含油水层),把储层对应的孔隙度、渗透率绘制在同一坐标系内或者不同坐标系内,并把孔隙度、渗透率分界值作为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图1)。得到M油田长7层的孔隙度下限为5.1%,渗透率下限为0.038mD。

图1 M油田长7层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交会图

2.2 测试法

M油田长7层原油性质基本保持不变,可通过绘制采油指数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曲线来确定储层下限值[2](图2),运用测试法求得M油田长7层孔隙度下限为5.0%,渗透率下限为0.036mD。

图2 每米采油指数与渗透率、孔隙度关系图

2.3 分布函数曲线法

根据M地区长7层实际储层特征,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绘制有效储集层与非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频率分布曲线和渗透率频率分布曲线,取两条曲线的交点作为的孔隙度下限值和渗透率下限值(图3)。分布函数曲线法测得的孔隙度下限值为5.2%,渗透率下限值0.042mD。

图3 M地区长7层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布曲线

2.4 驱替压力实验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岩心进行实验,绘制驱替压力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图(图4),当孔隙度小于5.5%,渗透率小于0.041mD时,随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进一步减小,驱替压力降大幅度增加,因此根据驱替压力实验法确定孔隙度下限为5.5%,渗透率下限为0.041mD。

图4 M油田长7层驱替压力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图

2.5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

国内外研究表明,当储层孔喉半径小于0.1μm时,油气很难克服毛管阻力在孔喉间运移和储集[3]。对孔喉半径与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拟合,把孔喉半径0.1μm带入拟合的公式中(图5),得到有效储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5.56%,渗透率0.043mD。

图5 M油田长7层孔喉半径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图

2.6 有效储层下限的确定

通过以上5种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分析,孔隙度下限值在5.0%~5.56%,渗透率下限值在0.036mD~0.043mD,各种分析方法之间相差不大,说明这几种方法都适用于M油田长7层。基于统计学原理,求取各种方法得出的储层下限的平均值,最终得出M油田长7层孔隙度下限值为5.3%,渗透率下限值为0.04mD。

3 物性下限检验

根据M地区长7储层的储层特征,定义有效储层的平均储层物性必须大于储层下限值,而非有效储层的平均储层物性小于储层下限值。对M地区长7储层试油结论不相同的15口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93.3%正确(表1),证明了这五种储层下限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数据。

表1 M油田长7层储层物性下限值检验结果

4 总结

根据现有的地质和生产数据,选用试油法、测试法、分布函数曲线法、驱替压力实验法和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对M油田长7层有效储层下限进行研究。最终得出M油田长7层孔隙度下限值为5.3%,渗透率下限值为0.04mD。并根据试油资料进行验证,成功率为93.3%。证明了这五种储层下限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数据。

猜你喜欢
试油孔喉物性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及对可动流体的控制作用
井下作业试油工艺技术探讨
如何加强试油监督管理
甲烷在煤的微孔隙喉道通过性及其对解吸的影响机理
葡萄花油田水平井试油仪器及工艺优化研究
致密油藏岩芯全尺度孔喉测试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