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19年总目录

2019-12-04 15:25

作 者 篇 名 期 页

教育

顾明远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1 5

冯 刚,严 帅 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1 10

刘庆昌 教育生活中的情感问题 1 23

周作宇 大学治理的心理基础:心智模式与集体思维 2 23

成 刚 更多的教育投入能带来更好的教育吗? 2 38

李金华 40年来中国的教育及其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3 5

马健生,陈元龙 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 4 5

于 洁 如何实现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一个研究框架的构建 4 15

金志峰,庞丽娟,杨小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现实问题与路径思考 5 5

陈 玲,陶好飞,谢明昊 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高校一二课堂学习联动为中心 5 13

庞丽娟,王红蕾,冀东莹,袁秋红,贺红芳 有效构建我国0—3岁婴幼儿教保服务体系的政策思考 6 5

薛二勇,周秀平,李 健 家庭教育立法:回溯与前瞻 6 12

心理

黄四林,周增为,王文静,刘 霞,林崇德 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的研制 1 34

杨睿娟,申敬红,李 敏,游旭群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政策研究 1 40

庞维国,罗 良,杨 洁,尹后庆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1 47

朱晓伟,周宗奎,谢和平,褚晓伟 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基于公众与教师视角的实证调查 1 53

王泉泉,魏 铭,刘 霞 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2 52

明 桦,林 众,罗 蕾,黄四林 信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国际比较 2 59

贾绪计,王庆瑾,李雅倩,王一涵,林崇德 健康素养的内涵与评价 2 66

苏 凇,黄四林,张红川 论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财经素养教育 2 73

李晓燕,刘 艳,林丹华 论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 4 23

王 玥 心理学视域下校园欺凌的形成机理及对策 4 32

田雨馨,伍新春,陈杰灵,王文超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评估、成因及干预 5 24

苑明亮,李文岐,寇彧 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机制与相关因素的探讨 5 37

李彩娜,马田雨,张 豪 社交网络中的社会比较:研究现状及展望 6 22

邓林园,周佳莹,周 楠,高诗晴,李蓓蕾 父母冲突干预方案及对家庭和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6 32

语言文字·文学·民俗

陈 颖 中国近代小说的反侵略战争叙事 1 59

沈庆利 以北京想象中国——论林语堂的北京书写 1 74

韩云波 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论金庸对中国武侠小说的贡献 1 84

郭燕妮,黄易青 上古汉语虚词溯源与转语平行互证法——以九组常见虚词为例 2 79

叶冬梅 《诗经》叠音词的同源关系及其义通原理 2 91

陈六君,孙如月,刘 艳,陈家伟,李志成 汉语方言语音差异的量化模型 2 103

李壮鹰 孔子的“言诗”与《毛诗序》的释诗 3 17

姚爱斌 《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意义建构与整体解读 3 27

李圣传 论文化诗学的本土化及其现实品格 3 40

李春青 在政治与道德之间——论“中”的语义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4 46

代 迅,陈 谊 别林斯基的中国面孔——当代文论教科书的三个重要概念 4 56

金永兵 论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旨趣及其文化影响 4 69

董晓萍 历史经典中的民俗母题 5 47

黄易青 “高宗谅阴”的“隐度”文化及古代“温仁”——兼论前谐声时代闭口韵向舌鼻韵演变趋势 5 56

孟 琢 论正名思想与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5 67

田建民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概念及发展阶段——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6 43

王卫平 立足现实 关注当下——论茅盾经典现实主义的当代意义 6 53

王炳中 反传统的焦虑与调适——论郁达夫小说集《沉沦》的“审美辩护” 6 61

历史

邵东方,金 雯 《管锥编·杜预序》“尽而不汙”及“五情”说辨析 1 98

曹 峰 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两条基本线索——兼评余英时的两重“天人合一”观 1 106

李 锐 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 1 114

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郑师渠,晁福林,杨共乐 通古今之变 周万事之理 2 5

刘家和 40年来中西古史比较研究的进展 2 17

李振宏 桓谭的学术立场与政治个性 2 111

原喜泽 试论1917—1918年山西的警政改革 2 129

郑师渠 自由派知识分子与国民党的“剿匪” 3 49

湛晓白 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改造礼俗思想——以国民政府时期陈果夫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3 63

徐松岩 古代“希腊”的起源与流变——一项概念史考察 4 78

王羽飞 论波利比乌斯“普世史”的真实观——从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起 4 84

侯树栋 晚期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史研究中的新价值取向 4 93

刘家和,刘林海 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5 73

把梦阳 王霸政治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参照——崔寔政治思想再探 5 100

宋继刚 试论《蒙古秘史》中的臣服仪式与君臣关系的确立 5 108

贾小叶 从“逆后”到“贼臣”——戊戌己亥年间康党宣传的策略调整 6 73

敖光旭 大革命前夕粤省社会生态述论 6 83

哲学

李祥俊 儒家亲情观念的普遍化维度考察 1 121

冯 俊,张奇伟 伦理与政治:《荀子》孝道思想的内在张力及儒学意义 1 129

张 涛,陶富源 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2 138

宫敬才 恩格斯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 3 77

张海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资本-劳动辩证法的总体性运思 3 89

郑 伟 马克思与启蒙的相遇及其当代意义 3 98

杨 松 元伦理学的视角:“随附性”探析 3 104

张定鑫 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质的规定性问题——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 4 106

张慕良 刘宗周对王阳明思想的“误读”——以《阳明传信录》按语为例 4 113

李景林 人性的结构与目的论善性——荀子人性论再论 5 118

胡敏中,王满林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 5 128

沈湘平,赵 婧 马克思“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理论及其启示——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再思考 6 103

田书峰 “人该如何生活”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6 111

陈 昭 对“过程”的发现与探究——设计人类学的内在转向与理论范式 6 121

经济·管理·社会

李 政,杨思莹 官员激励和政府创新偏好对工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1 135

林永生,郭治鑫,吴其倡 中国市场化改革绩效评估 1 147

颜 燕,王 蒙,张 杰 土地财政是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的真正推手吗? 2 146

杜雯翠,张平淡 人口老龄化与环境污染:生产效应还是生活效应? 3 112

蔡宏波,何佳俐 政治关联与企业环保治污——来自中国私营企业调查的证据 3 124

韩 晶,孙雅雯,陈超凡,蓝庆新 产业升级推动了中国城市绿色增长吗? 3 139

李 翀 货币流通速度易变性的验证与货币理论的重构研究 4 120

曲如晓,刘 霞 国民对外语言沟通能力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基于国民英语沟通能力的视角 4 130

朱 娟,李永发 非研发创新与地区生产率——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分析 4 147

周远翔,宋旭光,张丽霞 教育财政投入、空间收敛与基础教育公平 5 135

胡海峰,马 奔,王爱萍 什么样的股权结构更容易导致公司欺诈?——基于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 5 148

谭日辉,王 涛 留下、离开还是等待——流动人口城市化的群体分异及其治理 6 130

李 蹊,董磊明 半工业化乡村与劳动力的“碎片整理”——工业化潮流冲击下的乡土社会的存续 6 141

丁 宇,姜 丹 公民网络问责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困境与对策 6 150

读书札记

黄国辉 墙盘“农穑越历”意蕴新论 1 158

余 君 《春秋》经文“皆左氏义长”说驳议——“火灾”经文的三传比较 2 158

任淑坤 《新青年》中所见外国作品题名翻译——“直译”策略的理想与现实 3 152

陈忠纯 乙未反割台运动中的《新闻报》 3 158

冯王玺 明代《西厢记》续作中婢女红娘身份的抬升 6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