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秘密:从成人文化到儿童文化的媒介

2019-12-04 04:15步宁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9年10期

【摘要】对成人来讲,儿童文化是秘密;对儿童来讲,成人文化也是秘密。儿童秘密既包括儿童自身的秘密,也包括成人文化的秘密。儿童秘密是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文化的一种符号标识。儿童秘密是从成人文化到儿童文化的“助力”。与此同时,儿童秘密意境的破坏则是从成人文化到儿童文化的“阻力”。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保留儿童秘密的神秘,创设并充分利用儿童的秘密空间,提供儿童体验秘密的机会以及重视儿童秘密的分享者,以促进儿童文化有序、健康地生长。

【关键词】儿童秘密;儿童文化;成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10-0002-05

【作者简介】步宁(1988-),女,河北衡水人,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秘密(secret),即不为人知,也不想让人知的事情。秘密不只是体现了当事人与其自我或其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儿童也有秘密,儿童的秘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视角来看,儿童秘密是什么?儿童秘密与儿童文化、成人文化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当我们了解了儿童秘密与儿童文化、成人文化之间的关系后,我们该如何对待儿童秘密呢?本文试图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视角下的儿童秘密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成人有成人的文化,儿童有儿童的文化。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下审视儿童秘密,儿童秘密具有不同的内涵。

(一)儿童文化视角:儿童秘密是儿童文化的一部分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2]。儿童文化不同于成人文化,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与世界为基础的。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3]。儿童秘密是儿童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指向儿童的精神生活。

1. 儿童秘密是儿童个人的精神活动

儿童秘密具有“独享性”,即儿童内心的秘密只有自己知道,且不愿与他人分享。儿童秘密的“独享性”代表著儿童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孩子们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4]他们有了秘密之后,因担忧秘密公开带来不舒适的心理体验(如愧疚、害羞等),而将秘密隐藏在心中。当儿童心中有了秘密,儿童才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区分开来,开始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2. 儿童秘密是儿童群体的精神活动

儿童秘密同时具有“共享性”,即两个或以上儿童共同保守一个秘密或儿童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了解一些社会规则,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与成人之间的区别。当他们的行为与社会规则或成人期待之间产生距离时,儿童秘密就有机会得以产生。此时,儿童往往会寻找具有同样心理体验的同伴,并乐意将自己的秘密与同伴分享。儿童个人的秘密往往也就变成了儿童群体的秘密。如甲小朋友在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因害怕父母责罚,告知父母是小猫打碎的花瓶。他心中对小猫多有愧疚,于是将这个秘密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希望好朋友可以帮自己保守秘密。与同伴分享秘密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自我忏悔的过程,还是加深同伴情感的过程。同伴之间不仅拥有了共同的秘密,也体验到关系的亲密。因此,儿童秘密不失为儿童群体精神活动的一部分。

(二)成人文化视角:成人文化是儿童眼中的秘密

成人文化是以成人生活为基础、由成人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综合。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各自独立存在。儿童文化对成人来讲是秘密,成人文化对儿童来讲也是秘密。同时,随着儿童对成人文化认识的深入,儿童的秘密也在不断变化。

1. 儿童秘密是儿童未知的成人文化

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儿童就生活在文化之中,不断游走于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认识成人文化,同时塑造、形成儿童文化。当儿童看到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如新杯子)时,他经常会去用手摸摸、用嘴尝尝;当儿童看到自己没有见过的现象(如春节习俗)时,他经常会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儿童未知的成人文化是儿童的秘密。

2. 儿童秘密随着其认知的发展不断变化

当儿童从自己的触摸中了解到事物的特征,从自己的探寻中了解到事物的名称、事物存在的意义等,儿童秘密将会一时消失。但是随着儿童认知的深入,儿童对周围的成人文化还会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提出新的问题,儿童秘密将会再次出现。再次出现的儿童秘密是儿童对成人文化的新探索、新认知。如此循环往复,儿童对成人文化的认知在不断发展,儿童秘密也在不断变化。

二、儿童秘密的作用:从成人文化到儿童文化的“助力”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社会中更好的生活是同儿童在一起的生活,在儿童那里我们表现出最高尚的一面[5]。由此可见,儿童对成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儿童需要成长,需要社会化。儿童的成长与社会化离不开成人文化的哺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人文化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秘密。秘密会促使儿童产生好奇之心,给儿童带来体验的动力。在揭开成人文化面纱、体验成人文化的过程中,儿童文化不断从中获取着养分。

(一)秘密产生好奇:成人文化到儿童文化的伊始

儿童文化是演进的,它的目的地是成人文化[6]。儿童文化有其内在的生长力,它会不断地从成人文化中汲取营养成分,以促进自身的成长。毫无疑问,现行的文化主要是成人创造的文化。对于儿童而言,成人世界与成人文化是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随着儿童与成人世界的频繁互动,他们经常会向成人问一些问题:什么是长城啊?什么是中国结啊?为什么红灯停绿灯行呢?为什么我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呢……儿童对成人的提问是儿童对成人文化的好奇,对成人文化产生了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成人文化的滋养,对成人文化的兴趣和好奇是儿童文化形成的前提。可以说,儿童对成人文化(秘密)的好奇,是儿童文化打开成人文化大门的钥匙。

(二)秘密带来体验:成人文化到儿童文化的关键

儿童在成人世界探索秘密,从成人文化中汲取营养,惟有经过消化、吸收后才能变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文化。消化、吸收的过程便是儿童体验成人文化的过程,这在儿童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游戏活动便于儿童练习那些在他们的文化中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方式,并将自己的个别差异加入到表演中去[7]。当儿童对城市楼房比较感兴趣时,他会在建构游戏中用建筑材料搭建楼房,体验成人文化的秘密;当儿童对超市比较感兴趣时,他會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体验成人文化的秘密……儿童对成人文化中秘密的体验是具有重复性和延伸性的。儿童会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扮演角色、搭建作品,并且在重复性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地体验成人文化。儿童对成人文化的体验,是成人文化的“秘密性”使然。儿童对成人文化的反复体验,是儿童对成人文化的顺应与同化。可以说,在体验成人文化中,儿童塑造着自己的儿童文化。体验,是儿童文化通往成人文化的桥梁。

三、儿童秘密意境的破坏:从成人文化到儿童文化的“阻力”

儿童在探索、体验成人文化秘密的过程中促使自身儿童文化的形成。与此同时,成人文化也有积极主动的一面。成人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将成人文化传递给儿童[8],但儿童并不能同化成人传递的所有文化。因为有些成人文化并没有考虑儿童的天性与儿童的接受能力。因此,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并不仅仅是哺育,同时也存在着“污染”或抑制。

(一)“小学化”:秘密神秘色彩的破坏

在世界的华人社会,甚至包括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大众意识中,不同程度地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有一种“重成就、重学业、重知识”的倾向,从小背书包、学写字、做算式在东亚文化中是常见的,很多公众一直期待和支持他们认同的以知识学习甚至是读写算为主的幼儿园教育,这种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幼儿园教育[9]。有了幼儿家长的要求、社会公众的期待,不少民办幼儿园开设学前班,“理直气壮”地教授读写算。在某所民办幼儿园的学前班,一位5岁左右的小女孩脚下踩着小椅子,手里拿着粉笔,站在黑板前,面对着黑板上的两位数加减运算式发呆。时间好像静止了一般,她在黑板前僵持了几分钟,因为做不出来,老师不会让她回座位上的。

在这位老师的眼中,只有读写算,完全不顾幼儿的接受能力与理解水平,完全不顾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完全不顾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等健全个性的养成。小女孩做不出来两位数的加减运算,就被罚站在黑板前。可以设想下,这将会对小女孩后期的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首先,成人硬生生地将成人文化中的“运算”塞给儿童,成人文化中“运算”的神秘感被摘除了。儿童因此将会失去探究秘密的兴趣。其次,成人焦急地将成人文化中的“运算”教给儿童,剥夺了儿童发现、探索、体验成人文化秘密的机会。成人的“揠苗助长”并没有真正领悟儿童本位的理念,没有考虑儿童自身生长、发展的特点。“小学化”并没有帮助儿童提前进入到小学学习的状态,恰恰相反,它正在非常粗暴地揭下小学与成人文化的神秘面纱,正在侵蚀儿童对小学与成人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无地方”:产生秘密空间的缺失

幼儿在城市中所占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今天的城市对于儿童更多意味着危险、污染、歧视等。对于家庭条件有限的儿童,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就是他们的幼儿园[10]。对幼儿来讲,幼儿园是相对安全的户外空间,但也不能完全满足幼儿对自由秘密空间的需求,所以,我们经常在幼儿园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小朋友躲在桌子下面说着悄悄话、几个小朋友跑到厕所里聊着天、一个小朋友不开心了躲在角落里……

这些场景的出现与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幼儿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不无关系。幼儿园物理环境并不是单纯地从幼儿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与创设的,其中也包含着成人的视角与成人的文化。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要求幼儿园360度无死角,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幼儿,以确保幼儿的安全。但是,从儿童角度来讲,这将会使他们在幼儿园中失去私密空间。与此同时,幼儿园文化制度也强调对儿童的监督,防止儿童做出违反纪律或规则的行为。教师时刻关注着每位小朋友的一举一动,并不断提醒着他们。为了儿童的安全,为了儿童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幼儿园文化制度中有了监督这一理念。如此,幼儿园在进行物理环境的设计与创设时,才会不留死角;同时,不留死角物理环境的设计与创设也有利于监督这一理念的践行。在幼儿园物理环境和文化制度的双重挤压下,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私密空间将不复存在,幼儿分享秘密的空间也随之消失。

(三)“不许问”:探寻秘密道路的阻隔

好问是儿童对外部世界好奇的表现,他们经常会向家长、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呢?这是什么呢?蜗牛怎么吃东西呢……儿童希望能从成人文化中寻求到答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成人常常会用否定的方式回应儿童,儿童探究秘密的道路被阻隔了。如5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很认真地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呢?”妈妈一怔,然后严肃地对她说:“不许问!”

在成人看来,成人文化中的某些内容不能告知过小的儿童,必须保守好成人的秘密。但是,其中的有些内容对儿童来说充满了神秘性,儿童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并试图去了解清楚。成人为了保守住自己所谓的秘密,利用成人的权威与优势,将儿童“拒之门外”,阻隔了儿童探索成人文化的道路。因此,儿童文化就无法从成人文化中获取成长的养分。

(四)“无伙伴”:秘密分享者的剥夺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有同伴一起玩,更是儿童游戏的需要。不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日常的交往中,儿童都需要同伴。同伴群体是儿童非常重要的秘密分享者,他们有共同的精神世界。时代变迁,儿童公共自由游戏场所的减少、家庭兄弟姐妹数量的减少、独自在外与同伴游戏危险系数的增高等造成了儿童寻找秘密分享者的困难。如3岁的小男孩走在和爸妈回家的路上,被路边两个小哥哥玩的“买卖游戏”吸引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爸妈交替唤他回家,他好像没有听到。妈妈走到他跟前,跟他说:“我们回家拿玩具,再和哥哥玩。”小男孩焦急且无奈地哭了,只能跟着爸妈回家去了。

现在儿童大都是在父母的监护下与其他儿童玩耍、交往,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交往的私密性,也会因父母忙而失去与秘密分享者交往的机会。这就是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较量。无奈,成人往往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而无视儿童的需求。

四、儿童秘密的教育意蕴:维持与创造尊重儿童文化的成人文化

“没有秘密的人就像没有秘密的生活一样,很难让我们产生兴趣。”[11]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秘密使人产生神秘感,让他人对其产生兴趣。儿童成长需要秘密,儿童秘密是儿童文化的一个符号,因此,成人需要尊重儿童的秘密,保留儿童的秘密,并努力为儿童秘密的存在创设条件。

(一)保留儿童秘密的神秘

正如前文所述,成人文化对儿童来讲是未知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在一定程度上,成人文化是儿童的秘密。因此,儿童秘密不仅仅是指儿童自身的秘密,还包括成人文化中儿童未知的部分。未知产生神秘,神秘引发好奇,“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是通过好奇连接的”[12]。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提问是儿童进入成人世界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如今儿童的提问会受到抑制,不同的媒介正在打破成人文化的神秘,“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一大堆的答案”[13]。在儿童还没有准备好,没有发现秘密的情况下,成人文化扑面而来,儿童将无所适从。惟有慢下来,等等儿童,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保留儿童秘密的神秘,才能促使儿童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创设并充分利用儿童的秘密空间

日本的真荼幼稚园就为儿童留有可藏身的地方。町山园长强调,幼稚园的布局给孩子们提供了体验自由自在的(anākī)、主动自发的、还可躲藏的(ajito)多种活动的机会[14]。目前,我国有的幼儿园没有儿童的秘密空间,有的幼儿园有儿童的秘密空间,但利用率不高。“一些教师专门为儿童创设的私密区,比如帐篷,也被儿童反映并不经常拿出来,或者被放在角落弃之不用,而儿童不知道怎么打开那个帐篷。”[15]儿童需要秘密空间,秘密空间能够为儿童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当儿童感到悲伤、受挫时,他们需要这个不同于“寻常的(regular)”空间去使自己得到“恢复(renewal)”。秘密空间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安适气氛”的空间,儿童在其中得到调整,在隐秘的天地里找到一个“个人认同”[16]。秘密空间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安全的秘密基地,他们可以说悄悄话,分享彼此的小秘密。儿童的秘密空间是儿童精神世界得以建立的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需要重视物质环境布局,为儿童创设秘密空间,并让儿童充分利用起来。

(三)提供儿童体验秘密的机会

体验即亲身经历。在这里,体验秘密包括体验儿童自身秘密和体验成人秘密两个方面。简单来讲,儿童体验自身秘密时,获得的是“真感受”:保守秘密时的紧张、忐忑,分享秘密时的欣喜、轻松。这些心理“真感受”丰富了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体验秘密,儿童的内心世界才得以真正建立,儿童才逐渐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而多彩的人。儿童对成人文化充满好奇,好奇引发探索,探索带来体验,体验促进成长。儿童体验成人秘密,是对成人文化的一种顺应与同化,是在体验过程中内化成人文化,丰富儿童自身文化。

因此,儿童对秘密的体验在儿童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成人,我们需要为儿童提供体验秘密的机会,如尊重儿童的秘密,不窥探儿童的秘密;成为儿童可信赖的人,做儿童秘密的倾听者;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由游戏机会,体验儿童感兴趣的成人文化等。

(四)重视儿童的秘密分享者

儿童的秘密分享者是儿童可信赖和亲近的人,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儿童分享秘密不仅可以与秘密分享者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可以与秘密分享者构建共同的精神世界。儿童与同伴有着相似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他们在共同保守秘密、分享秘密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归属感,形成一个“精神共同体”,这是儿童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同时创设儿童与同伴分享秘密的机会。当务之急是不论在教育机构还是在家庭、社区,成人要自觉地为儿童搭建交往的网络,把生活在隔离状态的儿童引入真正的交往生活中来。这种交往网络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因具体的教育情景或生活情景而定[17]。如家长可以帮助儿童邀请同伴来家里做客、玩耍,带着儿童到公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等。

五、结语

秘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存在的事实。对成人来讲,儿童文化是秘密;对儿童来讲,成人文化是秘密。正因为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差异,秘密才有存在的可能。“拥有秘密、保守秘密、发现秘密或者成人秘密不应该让我们认为秘密只是某件‘东西或某种存在。更确切地说,秘密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8]在现代的学校制度文化中,成人启用了“监控”和“程序”机制,在机构中让儿童接触、了解成人世界的文化。儿童在“监控”下失去了自身保留秘密的空间。与此同时,成人也会不顾儿童的兴趣与需求、一股脑地将成人文化呈现给儿童。成人文化的秘密也将会荡然无存。

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19]。儿童秘密是儿童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是儿童文化形成、儿童文化向成人文化过渡、儿童成长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留给儿童秘密和隐私的空间”与“关注儿童内心生活和体验”的平衡。最理想的状态是成人知道如何把控好这一平衡,甚至知道如何创造条件让儿童愿意主动与自己分享秘密。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解读儿童的秘密——基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01):27-31+38.

[2] 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8-9.

[3][6][8]刘晓东.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2):28-35.

[4][11][18] [加]马克斯·范梅南,[荷]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陈慧黠,曹赛先,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30,202,13.

[5] 刘晓东.让我们从儿童那里感受“爱的精神”[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05):14.

[7] 毛曙阳.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32-33.

[9] 虞永平.找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根源[J].辽宁教育,2012(09):24-25.

[10] 丁宇.城市儿童游戏空间研究与规划思考——以武汉儿童游戏空间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56-1263.

[12][13][19]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22,123,110.

[14] [美]约瑟夫·托宾,薛烨,[日]唐泽真弓.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M].朱家雄,薛燁,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0.

[15] 郑碧香.幼儿园秘密空间研究——基于5-6岁儿童的视角[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52.

[16] 王艳.试论儿童的秘密空间[J].教育导刊,2014(01):17-20.

[17] 苗雪红.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9-11.

通讯作者:步宁,11480866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