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教学,让数学课堂“丰满”起来

2019-12-04 04:57陈羽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

陈羽

【摘 要】 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优质、高效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理解、灵动思维。而“题组”是练习的有效形式之一,可以跳出多而杂的“题海战术”,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递进性、对比性、开放性的题组,掌握解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构建富有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题组练习;学生

题组就是将形式相似、内容相关或者解题方法相关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还通过沟通问题的相互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实现思维的拓展与迁移。可见,题组教学有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沿用“题海战术”,设计的练习形式机械、单调,无法调动学生的欲望,致使学生谈题色变,时间长了,必将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扭转传统的练习观,改变以往的练习形式,注重题组的设计,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真正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设计递进型题组,促进学生思考

递进性题组是指内容有根本联系的、表示意义逐层深入的题目编为一组。这样的题组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步步走向深入,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递进性的题组,让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深刻性,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掌握数学本质和思维训练的目的。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组:①一个长方形水池长6米,宽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②一个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②一块长50米,宽15米的菜地,每平方米可以栽9棵大白菜,这块菜地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白菜?③一个长方形,如果它的长不变,宽增加6厘米,面积增加12平方厘米,如果宽不变,长增加3厘米,面积也增加12平方厘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上述题组显然是帮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计算方面的内容,不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第①题与课本中的例题相似,直接运用相关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第②题难度稍微加大了一些,需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第③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

上述案例,教师根據所教内容设计了具有递进性的题组,题目由易到难,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练习效果。

二、设计比较性题组,提升辨析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有效的解题策略之一,借助比较,可以将相似或者相近的问题清楚地区分开来,更好地找出差异,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比较性题组,让学生在比较中克服思维定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在头脑中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取舍是学习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组:①一个长1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从中最多可以剪几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②把14千克油装在油壶里,每个油壶可以放3千克,至少需要几个这样的油壶?通过对题组中的算式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要实现问题的解决,所列的算式是一样的,但对结果的取舍却是不一样的。在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解答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①题的结果是4,而第②题的结果是5呢?”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化认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相应内容,为学生设计了比较性题组,学生在比较中可以弄清问题之间的差异,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对计算结果进行取舍,避免选择方法的盲目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设计开放性题组,发散学生思考

创造性思维是民族进步的希望,也是学生日后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开放性题组的设计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因为题组教学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练习形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可以唤起他们求异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跳出常规的教学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感悟智力角逐的精彩。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没有设计单一的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题组:①将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表面积可能增加多少平方分米?②将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盒,用包装纸把它们包装在一起,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上面两题中的数据相同,但解答的方法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第①道题目,锯木头的方向不同,增加的表面积数量也会不同,因为可以“横着锯开”,也可以“竖着锯开”,第②题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拼接在一起,然后求拼后长方体的表面积,拼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如第一个长方体的后面和第二个长方体的前面拼在一起、第一个长方体的下面和第二个长方体的上面拼在一起、第一个长方体的右面和第二个长方体的左面拼在一起,拼的情况发生改变,所用包装纸的数量也是不同的,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开放性题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实现深度内化的目的,同时沟通了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总之,题组是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教师应注重题组的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触及知识的本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向数学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张长梅.题组练习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试题与研究,2018(34):117.

[2]纪海燕.引入问题组教学,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6(11):94.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