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西南地区堌堆遗址保护与管理策略

2019-12-05 02:44林圣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林圣杰

摘 要:堌堆,即土丘之意,是鲁西南地区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遗址,多分布于菏泽市和济宁市的西北部,历史上此处为著名的黄泛区。

近年来,国家对大遗址保护逐渐重视。堌堆遗址历经万年,长期处于荒芜状态,保存现状较差,农业耕作、挖掘取土、雨水冲蚀、人为盗掘、植物自然生长对遗址的影响严重,大遗址保护及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通过覆土保护、表面修补、保护性植被种植、培土支护、建(构)筑物拆除、清理建筑材料、垃圾、绿篱围护、遗址标识、保护巡查通道等技术措施,通过最小干预程度来减少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可更好地保护堌堆遗址。堌堆遗址作为鲁西南地区代表性大遗址,对研究山东地区大遗址保护与管理都具有深远影响。对堌堆遗址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春秋。

关键词:堌堆遗址;鲁西南地区;大遗址;文化遗产

1 概况

堌堆,即土丘之意,是鲁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遗址,多分布于菏泽市和济宁市的西北部,历史上此处为著名黄泛区。黄河流经此处极易决口,威胁远古居民的生命。

在黄河改道、汛期泽溢等洪水灾害斗争中,远古居民认识到迁移至更高的居住地可避洪水侵袭的常识。洪水泛滥时,人类被迫迁徙,洪水退却后,他们又回迁此处,逐渐形成了高达数米、形若山丘的堌堆遗址的文化层。

堌堆遗址是鲁西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等的早期文化遗存,为研究鲁西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人地关系提供了极好的考古历史素材。

目前堌堆遗址考古出土过的大量珍贵价值历史文物,反映了当时先进制造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曾出土过鬲、盆、瓮、杯等灰陶器和剑、戈等青铜兵器,也出土过鼎、盒、壶、豆、盘、俑、钫等青灰质陶器组合。出土文物器型规整、器壁均匀,纹饰精美,彩绘鲜艳,极具艺术性。

堌堆遗址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含义,其文化堆积深厚,极大地丰富了鲁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材料,是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是后人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最好实例。

2 保存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大遗址保护逐渐重视,堌堆遗址历经万年,长期处于荒芜状态,保存现状较差,农业耕作、挖掘取土、雨水冲蚀、人为盗掘、植物自然生长对遗址的影响严重,大遗址保护及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对其病害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别,自然破坏和人为人为破坏,如下。

2.1 病害成因

2.1.1 自然破壞

①风化。

遗址表面因缺乏植物或地形的保护,长期受风沙侵蚀,土体表层逐渐松散破坏。

②雨水冲蚀。

由于土体表层松散容易在降水过程中不断冲蚀消减。随着降雨进行,水分逐步渗透遗址表层,破坏原有土体强度,导致遗址表层疏松、水土流失。

伴随着水分的冻融、蒸发,土体内部盐分在土表面富集,不断出现结晶、重结晶的循环。由于盐分体积的变化,土体结构在膨胀收缩的反复作用下不断疏松、削弱,易于流失。

③植物自然生长。

生长在土体上的草木、灌木,随着其自身发育,根系不断向土体内部延伸,使遗址结构松懈、分离,形成大量裂隙,破坏土体稳定性。

2.1.2 人为破坏

①农业耕作占压。

受农业耕作活动影响,堌堆遗址周边多开垦为农田种植农作物。农民为便于种植农作物,不断蚕食遗址本体,形成大量切面,遗址分布范围逐年缩减。

②人为盗掘。

多数堌堆遗址边缘发现盗洞,人为盗掘现象明显。

③挖掘取土。

为方便生产生活,当地村民在遗址地下遗迹上取土、挖坑,造成遗址缺损,形成大量凹陷切面。

④道路建设。

为方便生产生活,当地生产路、乡间机耕路建设时占压局部遗址。

⑤建(构)筑物建设。

个别堌堆遗址保护范围内存在建(构)筑物建设活动,其平整土地、挖掘取土等行为严重破坏了遗址形制和遗址环境。

⑥踩踏、攀爬。

堌堆遗址坡面上形成多条人行小路,草皮无法生长,易受雨水冲蚀。

⑦建筑垃圾堆放。

因人类生产活动及市政建设等因素,导致建筑垃圾无序堆放。

2.2 病害表现及机理,见堌堆遗址常见病害分类表(表1)

2.2.1 切面

因农业耕作、挖掘取土、道路建设等人为破坏形成土体临空陡面;在掏洞、灌木生长等病害的组合作用下,多导致土体临空面出现稳定性隐患,持续坍塌。

2.2.2 冲沟

①径流冲沟:降雨汇集的地表水形成径流后对土体表面侵蚀,逐渐形成冲沟。这种类型的冲沟主要发生在坡度较缓的土体坡面或顶部。

②裂隙冲沟:降水在遗址顶部汇集,沿已有的裂隙不断冲蚀、扩大裂隙,形成数条冲沟。这种类型的冲沟主要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土体立面。

2.2.3 掏洞

受人为挖掘取土等因素影响,形成掏洞,致结构不断松散,底部逐渐凹进,局部结构失稳、松散并形成一些块状分离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不断掉落、坍塌。

2.2.4 凹陷

遗迹上取土、挖坑,造成遗址缺损,形成大量凹陷坑、切面。

2.2.5 盗洞

因人为盗掘,形成大小不一的盗洞。

2.2.6 农业耕作占压

受农业耕作活动影响,农田逐渐侵蚀、占压遗址本体,局部形成阶梯状田坎。

2.2.7 道路占压

部分土体外侧边缘生产路占压。人为踩踏在顶部及坡面上形成人行小路。

2.2.8 建(构)筑物占压

个别堌堆遗址保护范围内建筑活动,建筑基桩占压了遗址本体的分布范围。

2.2.9 建筑垃圾堆放、占压

堌堆遗址地表遗迹遗留部分建筑材料及垃圾。

2.2.10 草木、灌木生长

遗址顶部及四周大量密集自然生长草木、灌木。

2.2.11 草皮缺损

因人为踩踏、攀爬等原因,导致局部遗址表面草皮覆盖率偏低,致持续水土流失,局部形成冲沟。

3 保护措施制订

针对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3.1 覆土保护、表面修补

适度修补堌堆顶部及坡面冲沟、掏洞、盗洞,对局部低洼处实施覆土,做出排水坡度,使之易于保护性植被的管理和生长。

3.2 保护性植被种植

覆土后植入当地优势草种、花木,栽种保护性的浅根系草本植物及浅根系花木。形成浅根系保护网,防止进一步水土流失。

3.3 培土支护

土遗址坡面坡度较陡、垂直高度较大且没有生长浅根系草本植物的部位。进行培土或覆土以调整坡度,使之易于种植的保护性植被生长,同时易于排水。坡面坡度较缓部位保持现状,直接种植或在自然生长的植物间补种保护性植被。

3.4 建(构)筑物拆除

对遗址分布范围内地表以上部分建(构)筑物进行拆除。

3.5 清理建筑材料、垃圾

清理现有在遗址周围堆放的建筑材料、垃圾。

3.6 绿篱围护

对遗址地表遗迹进行保护性绿篱围护。

3.7 遗址标识

对堌堆遗址通过考古探查确定的遗存分布范围进行标识,对文物保护标志碑、界桩进行形制及尺寸统一。

3.8 保护巡查通道

利用现有道路,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整治,铺设木栈道,用于修缮后的堌堆遗址的日常维护、保护巡查及参观展示利用道路。

4 堌堆遗址日常管理

4.1 规范考古研究工作

科学规范地开展必要的考古勘察与发掘、研究工作,并结合考古研究、文献研究等对堌堆遗址的主要价值载体进行认真甄别。

4.2 设置大遗址考古公园,推动堌堆遗址公共考古教育

对体量较大和内容丰富的堌堆遗址,远期可考虑建设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与城乡环境相结合,推动堌堆遗址公共考古教育,使民众可以真切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4.3 加强文物管理

建立堌堆遗址保护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定期巡查机制,组织具体负责保护人员按期巡查,加强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对遗址进行全方位监控,防止出现盗掘现象。

4.4 完善“四有”工作,建立文物登记档案

对遗址出土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制订合理的出土文物保护方案和研究计划。

4.5 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按照地形、地貌和实际需要,对堌堆遗址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做出文物保护标志、说明。保护标志内容应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史实说明、公布机关、公布日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等。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包括:确保遗址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和保护空间,使其免遭破坏;保护区划的划定应当具有可操作性,遗址边界可以确认和识别;保证遗址及周边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能得到体现。

4.6 依法拆除建(构)筑物

对危害遗址本体、破坏遗址历史文化风貌的现有建筑物、构筑物,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拆除或者迁移。

5 结语

对堌堆遗址进行病害分析,切面、冲沟、凹陷、盗洞、农业耕作占压等病害现象广泛地分布在遗址本体上,不仅逐渐对土体产生破坏,且促进了其他病害的发育。在造成以上病害的成因中,农业耕作、挖掘取土、雨水冲蚀、人为盗掘、植物自然生长对遗址的影响最大,极易对各种病害的发育创造条件。

通过覆土保护、表面修补、保护性植被种植、培土支护、建(构)筑物拆除、清理建筑材料、垃圾、绿篱围护、遺址标识、保护巡查通道等技术措施,通过最小干预程度来减少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可更好地保护堌堆遗址。

同时,需要加强文物管理和活化利用,制订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完善“四有”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范围;完善必要的安全监控系统和巡查机制,设置省级大遗址考古公园,推动堌堆公共考古教育。

堌堆遗址作为鲁西南地区代表性大遗址,科学有效地实施堌堆遗址的保护工作,对山东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堌堆遗址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春秋。

参考文献

[1]王守功,张振国.山东考古新发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胡广跃,张海萍.山东济宁堌堆遗址及相关问题[J].中国民族博览,2017(6).

[3]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分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6).

[4]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以鲁西南考古为中心[M].济南:山东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