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物流竞争力协调发展研究

2019-12-06 09:55许静艳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皖北皖南安徽省

许静艳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合肥 230040)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研究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域之间的良性物流竞争、物流资源整合,有助于形成整合性和互补性的物流竞争力体系。将安徽省淮河以北的蚌埠、宿州、阜阳、淮北、亳州、淮南划为皖北;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合肥、六安、滁州、安庆划为皖中;长江以南的芜湖、马鞍山、黄山、宣城、铜陵、池州划为皖南[1],分析三大区域之间物流竞争力的耦合程度,促进安徽省区域物流的纵向耦合和协调发展。

以往学者大多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李忠民、于庆岩运用空间面板法,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研究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0个省份的异质性[2];刘莉、邓云芳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研究发现四川省物流发展规模比物流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3];郭湖斌、邓智团通过构建耦合模型,研究发现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从不协调发展到中级协调,且物流发展水平比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4];梁雯等研究得出2000—2015年皖江城市带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从低度协调发展到了高度协调[5];高康、王茂春、张步阔(2018)选取2001—2015年珠三角9省数据,通过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从时序视角来看,珠三角物流发展与经济水平耦合度呈倒U型,从空间视角来看,耦合协调度从沿海省份向内陆省份递减[6]。

综上,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省内区域物流竞争力之间的耦合度研究甚少,本文在以往研究学者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依据2007—2016年安徽省相关数据,分析皖北、皖中、皖南之间的物流竞争力耦合协调发展状态。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遵循科学合理原则,物流竞争力从物流发展基础支撑、物流发展潜力、物流发展成效的12个指标测量,数据来源于2007—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取各指标的平均值作为研究数据。详见表1。

三、区域物流竞争力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原指物流现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协调的结果。区域物流之间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动态耦合关系,耦合度可测度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本文运用耦合函数来评价安徽省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协调发展。

表1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

表2 耦合协调发展类型评判标准[10]

四、实证研究

根据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处理皖北和皖中的数据,得到安徽省2007—2016年皖北、皖中物流竞争力耦合关联度及耦合协调度指数,见表3。

表3 安徽省皖北、皖中物流竞争力耦合关联度及协调类型划分

可以看出,2007—2016年皖北、皖中的物流竞争力不断提高,2007—2015年皖中物流竞争力高于皖北,主要是由于皖中合肥在全省的物流综合能力突出,物流发展环境优越,是国家区域性物流节点和物流园区一级布局点,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2016年皖北物流竞争力反超皖中,这主要与阜阳、蚌埠的快速发展分不开,阜阳劳动力丰厚,交通优越,农业和商贸物流发达,是国家物流园区二级布点城市和安徽物流网络关键节点,皖北的蚌埠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物流服务和集聚效应强大。总体来看,皖北、皖中物流竞争力处于拮抗阶段,相比较而言皖北物流竞争力的提高速度更快。2007—2010年间,皖北物流竞争力与皖中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两个地区耦合协调度低,处于失调发展。但是2011年以后皖北物流竞争力提高速度越来越快,到2014年两个地区物流竞争力水平比较接近,两个地区耦合协调度不断增高,从濒临失调发展到基本协调。

同理得出2007—2016年安徽省皖北、皖南物流竞争力耦合关联度及协调度指数,见表4。

表4 安徽省皖北、皖南物流竞争力耦合关联度及协调类型划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7—2016年,皖南的物流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处在拮抗阶段,相比较而言,皖南的物流竞争力增速比皖北要快,皖南芜湖、马鞍山是华东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濒临长江,区位优势突出,拥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马鞍山港和芜湖港是国家一类港口,具有很强的物流供给能力,且芜湖和马鞍山物流企业数目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物流和商贸物流保持了较高的发展势头。2015年起,皖北和皖南物流竞争力由濒临失调发展到基本协调,且皖北的竞争力总体上要高于皖南,这可能与皖北阜阳、蚌埠等城市的物流快速发展,皖南多丘陵、山区,水运发达但货运较少有关。

同理得出2007—2016年安徽省皖中、皖南物流竞争力耦合关联度及协调度指数,见表5。

皖中与皖南物流竞争力相比较,优势明显,2007—2015年皖中物流竞争力高于皖南,主要是由于合肥的物流竞争力发展较快。2016年皖南物流竞争力反超皖中,这主要是芜湖和马鞍山物流竞争力发展较快的结果。总体来看,皖中和皖南物流竞争力处于拮抗阶段,2007—2010年间,皖南物流竞争力与皖中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两个地区耦合协调度低,处于失调发展。2011—2013年间,皖南物流竞争力发展较快,皖南与皖中差距越来越小,两个地区耦合协调度逐渐升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14年以后两个地区物流竞争力水平比较接近,两个地区耦合协调度不断增高,从濒临失调发展到基本协调。

表5 安徽省皖中、皖南物流竞争力耦合关联度及协调类型划分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2007—2016年安徽省区域物流竞争力,研究发现,这10年间区域物流竞争力处于拮抗阶段,2007—2010年皖北、皖中、皖南物流竞争力互为失调发展状态;2011—2013年皖北、皖中、皖南物流竞争力互为濒临失调状态,2014—2016年皖北与皖中、皖中与皖南物流竞争力基本协调,而2014年皖中与皖南物流竞争力仍处在濒临失调阶段,2015年开始基本协调。三区域的协调指数逐年递增,已从无序开始向有序发展。结合上述分析,对安徽省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区域物流协作的政策保障

以制度建设牵引皖北、皖中、皖南的物流合作,政府统筹规划区域物流功能区并引导其建设发展,整合区域物流资源,落实物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物流园区用地政策,加大金融支持,构建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营造有序的区域物流发展环境。

(二)充分发挥区域物流效能,平衡区域物流发展

皖北可利用阜阳丰厚的劳动力和蚌埠的交通优势,发展多式联运,与其他城市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物流系统;皖中合肥可辐射带动其他城市,整合物流资源与共享信息,加强物流企业间的合作,构建以合肥为中心的物流互通互惠系统;皖南以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发展临港产业园,构建港口、空港物流,打造面向江浙沪的现代物流基地。

(三)加强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

推进“互联网+”区域物流建设,依托皖北、皖中和皖南物流网络节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优化配置区域物流资源,有序共享和交换区域物流信息,提高区域物流之间的流通效率,实现互惠互通。

猜你喜欢
皖北皖南安徽省
摄影·美好安徽
成长相册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皖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