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 70年,奋斗新时代

2019-12-06 06:26石鑫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海门江苏省中学

石鑫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有人说,教育是教人看见未来。爱因斯坦在谈到学校的目标时,曾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学校“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中国梦”,是习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他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夙愿,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共同期盼,共同愿景;“中国梦”是中国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构成的历史过程和历史长河,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自觉的责任担当;“中国梦”是当代13亿中国人正在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和伟大实践;“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也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实现“中国梦”,前提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对“培養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回答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能够担当党所领导的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对“怎样培养人”的回答,是“立德树人”。即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培养具备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坚强的意志品格的卓越人才。

“卓越人才”需要一个奠基的过程,而中学时代就是学生优秀成长基因养育的最佳时期。我们作为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学生的成长基因序列中注入这些优秀的成长基因呢?

2014年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2016年9月,历时三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发布。这一顶层设计敲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大方面,又概括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再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认定为国家规定的优秀中学生所必需养育的优秀成长基因,是苏格拉底要求我们点燃的学生心中的“火焰”,是爱因斯坦要求学校做到的“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并使之“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作为顶层设计,对“核心素养”的这些定义,对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课程目标的修订、教材的编写、师生的教学行为、高考及学生评价的改革等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巨大的。学生这些优秀成长基因的养育,需要一个学校具有“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具有适合学生智能结构架构的完善而又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具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又敬业奉献的学术型教师,以及现代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只有这样的学校,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品质高中。

我自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今一直在江苏省海门中学从事着基础教育工作。我所供职的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办学业绩。学校诞生于风云激荡的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乘着“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大潮,伴着辛亥革命风云,又值西学东渐、开创新学、启迪民智的社会浪潮,利用原书院旧址和孔庙的部分建筑,新建部分校舍,并将原师山书院(此时已经更名为“师山中西中学堂”)并入,取名字“海门师山中学”,由赵师鼎任校董会董事长,并兼任中学校长。民国二年(1913),改名为私立海门中学。校董会聘任刚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毕业的海门籍人士黄照青为校长。就这样,海门历史上第一所私立中学(也是江苏省第一批建立的私立中学),在辛亥革命的时代大潮中运应而生。民国五年(1916)获准于教育部备案,成为当时全国第一批在教育部备案的私立中学。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于民国六年(1917),亲自为海门中学题写校名:“海门中学校”。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把建于1809年的师山书院纳入我校的办学史,其实在那个时候起我校就已经是一所百年老校,“崇尚主动,追求卓越”的学校特色文化,在当年就培养出了像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这样的众多“卓越人才”。

在民国那动荡战乱的年代里,新兴的海门中学办学可谓筚路蓝缕,举步维艰,但是“崇尚主动,追求卓越”的学校特色文化秉持不变。“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艰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徒弟、也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就是那个时期的学校、教师。学生的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这个对联,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私立海门中学教师(后任校长)邱竹师写的,当时被悬挂于私立海门中学校门(四角楼)的两边。自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学校视为校训。如今,学校新建的办公楼前,仍然铭刻着它。它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是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办学传统更是一所学校绵延不绝的血脉,“崇尚主动,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精髓流淌在一代又一代海中人的血液之中。它让今天的我们懂得回眸过去,懂得尊重历史,尊重先贤的劳动和创造,懂得弘扬海中百年办学传统,懂得从学校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办学传统中的精华,使之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不仅如此,我校历史上的先贤们的伟大还体现在面对严酷的战乱环境而弦歌不辍。日本侵华给全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海中师生一个长长的噩梦:1938年3月海门沦陷于日寇之手,学校建筑大多被日寇炮火摧毁,海中师生们开始了漫长的、艰苦卓绝的流亡办学与求学的苦难岁月。学校几经迁址,分分合合,名字也改来改去,诸如私立海门中学(沪校、下校)、海门中学上校、县立海门中学、海启崇联中、海门中学分校……“崇尚主动,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再次显现强大的生命力,海中人直面民族危亡,满怀救国之志,弘扬爱国精神,筚路蓝缕,弦歌不辍,谱写了一曲曲办学救亡、读书救国的动人乐章,体现了海中人的抗争、顽强、不屈、坚韧的意志品质和革命精神,给家乡人民特别是一代一代海中人留下了一笔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45年抗战胜利后,历尽劫波的私立海门中学师生终于又在海门县城恢复办学,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发动了内战。私立海门中学的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秘密的革命活动,反对独裁,发对内战,坚持办学,传播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直至海门解放。

回溯往事,我们清楚地看到,“崇尚主动,追求卓越”是海中的特色文化,是传承至今的学校血脉中始终流淌的品性和风范。就是这样的学校特色文化基因,让我们这样一所学校,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生生不息,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49年3月19日,南通专区行政公署正式给学校颁发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校校钤。是日,又补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宣布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正式成立。第二年,学校把这特殊意义的一天定为校庆纪念日,抚今思昔年年校庆,沿袭至今。

海中、海中,全体师生员工是一家,是一家。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建设人民的海门中学。看我们大家拉起手,力量大;听我们大家,歌声多嘹亮!

这是当时一位海中教师写下的一首歌词,并填入到一支师生们熟悉的曲子里,迅速被全校师生传唱,后被学校定为校歌,那就是新中国,我们这所新学校的第一首校歌。70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仿佛还可以从中看到解放初期新生的海中全体师生崭新的精神面貌:从学校新生的那一天起,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友爱、互助、敬业、进取,就逐渐蔚然成为新的校风。1951年3月学校更名为“苏北海门中学”,1954年首批列为江苏省省属重点中学,1961年被省教育厅列为江苏省五年一贯制教育改革的十四所中学之一,1978年江苏省政府将海门中学列入文革后首批恢复的省重点中学,1990年首批通过江苏省重点中学验收,1998年首批成为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首批获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9年2016年又两度顺利通过四星级高中复审验收 。

一个一个“第一”,一个一个“首批”,就是一个一个台阶,一个一个目标,一个一个征程,一个一个超越。新中国建国70年,是新中国日新月异、不断强大的70年,是新中国教育突飞猛进、不断超越的70年,也是我们海门中学不断发展壮大的70年。学校前进的每一步台阶都是党和国家全力奠基的,学校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目标都是党和国家英明指引的,我们海中人所做的只是始终坚定地秉持了海中人特有的与时俱进,追求大气卓越的文化基因,永葆着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浓烈的家国情怀,并把它作为学校特色文化,注入到每一位海中人的奔腾不息的血液之中,给每一位海中学生的成长基因打上我校优秀传统特色文化的印记。这个印记里,有新中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回望过去,我们感到,正是一代一代海中人的不懈努力,才把“崇尚主动,追求卓越”的学校的优秀特色文化基因变成了每一个海中人贯穿一生的自觉行动,变成了每一个海中师生奋发有为的时代担当。建校10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也不乏业绩卓著的党政领导、实业巨擘,以及信息时代的领军人物。如著名政治活动家、原农工民主党主席季方,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卞之琳,台湾远东集团总裁徐友庠,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杨裕球,中科院院士邱竹贤、沈其韩、施汝为、王威琪,著名将军茅珵、郁文等11位将军,以及蛟龙号总设计师崔维成、亚洲著名经济学家陆挺、全球著名青年科学家顾臻、物理奥赛亚洲金牌获得者顾颖飞,以及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2017年1月带领团队在10个月内完成了自己的无人车——“城市移动空间”的科技领军人物吴甘沙等。

前总理温家宝说过:“一所好的学校,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个灵魂,我们以为就是学校的特色文化。一百多年书院历史,一百多年的现代学校史,孕育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特色。“正谊明道”是师山书院的院训,语出西汉大儒董仲舒。虽然是封建社会的至理名言,但是师山书院以此为院训,可见它确实非同小可。它告诉师生:“正谊明道”,是立学之本,是安身立命之本。也许正是这样的院训,给了张謇这样的寒门学子优秀的成长基因,也让师山书院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闻名遐迩。今天的海门中学教育集团证大校区的校园里,还辟有一个雅致的小院“师山书院”,在翠树修竹之间,建有一座精致的“赵亭”。典出当年的一对师徒,老师赵菊泉,名彭渊,菊泉是他的号,无锡人;学生张謇,海门常乐人,清末状元,出身贫寒,同治十年,入师山书院,师从赵菊泉三年(1871—1873)。张謇视先生为严师慈父,发愤苦读,孜孜以求;赵菊泉对他谆谆教诲,关怀备至,因体恤其家贫,坚持免收学费,就是膳食费也分文不取。张謇功成名就后不忘师恩,多次探望先生做彻夜深聊,先生死后撰写祭文并请旨建亭褒奖。

以学校的特色文化浸润学子成长基因,我们不但把它贯彻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行为中,也不仅仅以学校发展史作为鲜活的校本教材对一届届学生进行宣讲,我们还把以往先贤的事迹如此这般、点点滴滴地固化在学校的环境文化中。2006年学校在当年赵亭旧址建“弘謇园”,2010年又在海门中学证大校区,重建“师山书院”和“赵亭”,塑造了赵菊泉与张謇的雕像,用先贤的故事给海中的师生励志,彰显的学校优秀的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海中人日常的熏陶浸润。走进今天的海中校园,你会看到学校正门口竖立的两条石柱,那是当年师山书院门前——也就是私立海门中学门前那一条无数学子日日走过的石桥上之“一鳞半爪”的残存,当年曾每天见证着海门学子出入书院,出入学堂,出入学校,为自己,为家人,为家乡,为国家,读尽天下圣贤之书的情景;你会看到在办公大楼门厅的上方,悬挂着一个红木的匾额,上有“海门中学校”几个大字,那是時任民国教育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亲笔题词;在其下方悬挂的就是镌刻着“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艰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徒弟、也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的乌木对联。再往里走,你会看到小巧精致的张謇园——里面虽然只有一个精铜铸造的张謇先生的头像,几张张謇的旧照片,几幅体现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兴邦思想的题词,然而它似乎在不经意间提醒着每一位海中学子,这位是清末的状元,一位从师山书院走出来的民族实业家,也是和你一样的一名海门学子;你也可以和他一样优秀,你也可以和他一样拥有家国情怀干出一番伟业。在校园里转转,你还可以看见著名诗人卞之琳的铜像,静静地伫立在名为“弘文楼”的图书馆门口,似乎在守望者每一位来到这知识海洋的的人们:去追求厚积有恒,去追求大气卓越。你还可以看见在题为“尚雅楼”的艺术馆里,有一尊著名作曲家龙飞的塑像,他似乎在诠释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做一个理想的公民:你可以是一个将军,同时你还可以是一个作曲家,要文武双全,全面发展。当年柏拉图曾经对关注公民教育的人们说:“体育和音乐是培养理想公民的最重要的两极——体育使人坚韧不拔,音乐使人精致文雅。”

敦品、力学、大气、卓越。 这是现在我们学校的校训,里面既有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融入了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它在2019年百年校庆之际确立,昭示了新百年的海中人的人才培养新目标。今天的海中人和历代海中人一样,在“崇尚主动、追求卓越”学校特色文化的引领下,奋发有为,为新中国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卓越的人才”而奠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高考成绩高位走强:清华、北大2009年14名、2010年18名、2011年25名、2012有22名、2013年15名、2014年 18名,2015—2018年连续四年每年有16名学生达清华北大录取线。近十年清华、北大上线总计达176人,位居全省前三甲;2016年张喻同学荣膺南通市文科类状元,2017年郁书扬同学荣膺江苏省文科类探花、南通市文科类状元;高考本一上线率始终接近95%,本二上线率达100%,在省内遥遥领先。学科竞赛长盛不衰:近10年28名学生进入全国中学生奥赛冬令营,3人进入国家集训队,7人次获奥赛金牌,98人获国家一等奖,近千人获省一等奖。其中物理学科更是创造了连续13年有学生进入全国冬令营的历史,并夺得5金11银5铜。2008年顾颖飞同学以出色的成绩荣获亚洲物理奥赛金牌。2016年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海中学子倪梓强曾连续5年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共斩获8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并曾在江苏卫视2014年《最强大脑》的舞台上刮起了一股“倪旋风”,一时轰动遐迩。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连续9年有学生获得最高等级奖。在“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于玥同学荣获全国特等奖。科技发明百花满园:10人次获国家级奖,39人获省一等奖,6人获国际和全国发明金奖,12人获得国家专利,机器人制作比赛2次获得国际比赛冠军,8次获得全国比赛一等奖:艺体成绩硕果芬芳:每年都有10余名学生被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重点大学录取。在2009年的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歌手大赛中,前十名选手中有3人是刚从我校毕业的学生,引起评委专家老师和活动组织者的震惊。校男女排球队屢获省比赛中学组第一名,校健美操队几乎年年获得省锦标赛一等奖,校田径队多次获得省苏北片田径比赛前八名、南通市第一名,校足球队屡屡获得南通市四星级学校一等奖、海门市比赛第一名。办学影响名闻遐迩:学校在蝉联七届“中国百强中学”称号的基础上,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中华百年名校、全国自主招生百强中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金牌)、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十佳创新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江苏省级体育竞赛培训基地、江苏省物理竞赛培训基地、江苏省“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单位”等省级荣誉称号共计近20项、30余次。与此同时,我校于2009年成为北京大学首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和清华大学首批“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质学校,是同时获得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首批推荐资质学校的江苏四所学校之一、全国仅有的2所县级高中之一。由于出色的办学业绩,学校成为43所全国著名高校优质生源基地。2019年,躬逢盛事,共和国70周年华诞,学校又喜庆地成为江苏省首批二十所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学校。

站在新的起点,海中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我们希望,我们的学校,在一代一代海中人的努力下,未来将是一个理念先进、管理科学、业绩卓著的国内顶级、国际有较高美誉度的名校。我们希望,未来的海中,校园精致,管理精湛,人才精英,文化精典,课程有特色,师资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文化有特质,是一所有内涵、有特色的高品质示范高中。我们希望,未来的海中,将是一个教育家的乐园,教授、特级教师的集聚地,是一个名师荟萃的高地,在国际国内教育顶级论坛上无数次出现海中名师的身影。我们希望,未来的海中,拥有更多的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拥有大批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国际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像张謇、卞之琳、崔维成、吴甘沙等大家、大师级的领军人物。我们相信,我们学校“崇尚主动,追求卓越”的特色文化一定能给我们海中学生成长基因中打上“优秀”“卓越”的烙印。

猜你喜欢
海门江苏省中学
我来说新闻(一)
吃火锅的发现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海门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