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儿童教育关照下的家长学院建设

2019-12-06 06:26刘志彪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研修家校学院

刘志彪

在教育处于大视野、大格局、大规划的变革与转型背景下,家庭教育、家校融合教育的地位愈发凸显,备受重视。它引领着众多教育业内人士更加关注教育中人的存在,更加关注基于“儿童”的教育合力的形成与彰显。基于此种认识,梅岭小学西区校以“新儿童教育”作为变革的突破点,提出了“新儿童家长学院”建设的融合教育主张。

认知:朝向“新”的未来

基于学校文化基因的新追求。立足学校文化传承基础上提出的“新儿童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寻根和价值回归,在此背景下衍生的“新儿童家长学院”是对学校办学文化的深度回应,我们坚信学院研修理应成为学校办学系统的有力支撑和价值指向。

基于家校共建模式的新探索。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对学校的专业结构,家庭的人文素养、社会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新儿童家长学院”对现有的家庭教育研究生态、家校合作共建体系、儿童生命成长质态进行重新审视,专注于打造适应儿童发展的、多维度的家校融合新路径。

基于建构教育合力的新需求。“新儿童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儿童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教育,需要我们的教育实践方式发生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深刻的变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新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教育合力,引导教师、学生、家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应成为“新儿童家长学院”的终极目标。

实践:以境育心、理实相生

让学校、家庭、社会拥有相同的教育尺码这是“新儿童家长学院”的美好愿景和期许,同时也是一项立体、宏观、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介入、多维度实施。

体系建设:如果将“新儿童教育”比喻成一丛繁茂的教育森林,那么“新兒童家长学院”就是其中梵梵的一株。其本身,就是一个实现了正向循环的绿色教育生态系统,五大中心是稳固的根基,课程群是枝干,项目群是末端灵动的枝叶。各要素在学院这颗大树上各司其职,生生流转,相互促进,彼此依赖。可以这样讲,“新儿童家长学院”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建构的家校融合教育研修体系,是一个全方位支持应对家庭教育素养提升的定制化平台,是一个多维度掘进、多层面推进的研讨学习空间,指向的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研修方式的变革与升级,更是一种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型与突破。

空间建设:脱离了教学场所的学院一定不是一所真正的学院。为进一步彰显“新儿童家长学院”的文化内涵,我校以杨柳青校区为示范点,以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从色彩空间、精神空间、生命空间、自然空间多个维度,打造学院研修的专属物态呈现。接待中心、研究中心、体验中心、活动中心、工作中心,每个中心指向不同的功能,会议、研修、互动、倾诉、体验、视听,各个空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教师、儿童、家长和家庭,关于教育的每一个存疑需要互通时都可以进入相应的场景,借力学院资源实现教育的优化。在这里,“新儿童家长学院”既是一种物态呈现、还是一处研修场域,更是教师、儿童、家长和家庭的精神栖息之所。

课程建设:“新儿童家长学院”的成长过程伴随着课程创生的过程。我们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维度卷入,提出了“三新”课程建设理念。新父母课程,我们积极推进“百草园父母学堂”建设,开设教育理念基础课、共性问题分析课、家长交流研讨课。父母教养方式、亲子职业体验、亲子阅读分享、传统文化教育等等一个个鲜活的课程主题引导广大家长直面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短板和缺失,提升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水平,在这里家校融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心、正步、共鸣、共振;新教师课程,“为人师”的内容范畴不仅局限于学生,其目标指向还应延伸至家长、家庭和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力、示范力应成为衡量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我校引入了“萨提亚”“正面管教”等培训课程,从多个维度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并借助“千师访万家”等活动平台,引导教师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让课程溢出效应;新儿童课程,“孩子只有不同,没有好坏”“教育更多的是陪伴是等待,是担责”这些鲜明的观点迸发于家长学院的新儿童课程“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份独特的案例,每一份案例,都有一个团队在研讨,专业的眼光、独到的见解、精准的研究,让一个个儿童和家庭释放天性、获得理解、赢得尊重。

论坛峰会:一年一度的“新儿童教育论坛”使家校融合因为拥有共同的教育愿景而走得更近,贴得更紧,论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一是前瞻的理念引行,“新儿童家长学院”围绕既有的定位,组建了专业化导师团队和菜单式的论坛主题,《弟子规的智慧》《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等等一个个文化主题的论述,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阐述“家庭教育”的特质与要义,给家校融合以思想的启迪和前行的力量;二是生动的活动支撑,论坛围绕“新儿童、新家庭、新教育”的发现与定义,开展了系列沙龙研讨活动。通过“让孩子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为孩子擦亮生命的底色”等一个个闪亮的论坛主题,进行理念的碰撞、案例的解读、观念的分享,从而对“家庭教育”形成更加明晰的认识,更加高位的定义;三是共振的教育合力,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孩子,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和反思。“新儿童家长论坛”活动更像是一次家庭教育问题的专家门诊会,凸显了家长的参与性和反思性。论坛活动中的“家庭教育情景剧”将“儿童作业完成拖拉”“父亲不重视陪伴儿童成长”等现实问题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家长观摩、供专家剖析,让父母反思。

愿景:从行走到信仰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的那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慢慢地会变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深知,小学——儿童澄澈透明的生命之初,学校和家庭共同给孩子提供的生活是什么模样,孩子即会慢慢成长为这种模样。

我们亦深知,当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负累太多,同思共行的步履何其艰难。泰戈尔说:“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这些年,梅岭小学西区校从“新儿童家长学院”一路走来的新家庭教育实践恰似这漫漫征途中的跋涉前行,我们怀揣一束光,为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孩子带去更多的光亮,共同陪伴更多的家庭走一段更为丰盈、更为稳健的教育行程,我们坚信新家庭教育的幸福彼岸,我们可以快乐抵达!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猜你喜欢
研修家校学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