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动态生成,构建生态课堂

2019-12-06 06:26陆利东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分母预设分数

陆利东

生態课堂,指回归自然、崇尚自主、整体和谐、交往互动、开放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的舞台,而动态生成则是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教育家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也发现,虽然包括“动态生成”在内的新课程理念逐渐为教师所接受与理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课程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发现:一些课堂教学,即使有师生互动,也是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和交流;一些课堂教学,教师不能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不能有效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课堂,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置之不理,或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或搪塞了事。如此课堂,怎能生态。

【案例】 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是一节教学实践课,在课的最后巩固练习阶段,我出示了下面的题目:找朋友:“你还能写出一些和8/12相等的分数吗?比一比1分钟时间谁为8/12找的朋友多。”

同学们一个个忙着写起来。“时间到!”我让同学们停下了笔。

“谁来交流一下你写的分数?”同学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让谁呢?我想应该让写得最多的同学来交流一下。

于是我询问了同学们写的个数,没想到这次写的最多的是成绩一般的小闯,共写了15个,我让小闯汇报交流一下。

“8/12=12/16=16/20=……”

我马上感觉小闯写得不对,在瞎写,无怪他写得这么多,马上叫停。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他写的前两个分数8/12=12/16。

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分子由8变成了12,是乘了1.5,分母由12变成了16,乘了多少?”这个口算较难,同学们一下子算不出。于是我让同学们用12乘1.5,同学们口算出是18,发现分母不是乘了1.5,于是马上可以判断出小闯的答案是错误的。于是我提醒同学们当然特别对小闯强调一定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一个数,不能分子乘了1.5而分母不是乘1.5。

接下来我让写得第二多的(10个)同学来交流,这个同学写得很正确。然后我让她交流了想法。她说:“只要把8/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和4,或者同时乘2、3、4、5、6……得到的新的分数肯定和8/12相等。”她的想法得到了我们的一致肯定。

……

【剖析】

我也是一个教龄不短的教师了,对新课程理念也是烂熟于胸了,也完全赞同动态生成式教学,但理论不等于实践,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耐心的倾听和冷静的分析,需要教师高超的智慧,而我还是没能做到这一点,这难得的生成性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让一个有可能在本节课中凸显亮点的精彩部分白白错过了。

这是一节课堂实践课,主要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运用这个性质来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应该来说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预设教案时,我没考虑到学生会出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的想法,所以在设计练习时也没出有关这方面的练习,整节课就围绕着“同时乘或同时除”,没想到在最后两分钟有人竟然“同时加或同时减”了,因此我根本就没考虑到学生还有这样的想法,再加上小闯坐在教室的后排,声音也不是怎么响亮,我听他快速地报了那么多的分数,一下子也没记住几个,只觉得他肯定是错了,就以为是在瞎写,再加上下课时间快到了,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耽搁时间,只想找一个又快又对的学生来回答,因此只写了他的前两个分数,也没能一下子想到他是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了4,最关键的是没能询问他的想法,直接让学生判断分子和分母不是同时乘了一个相同的数,那肯定是错了。然后马上提问了下一个好学生,听到了满意的回答后就舒了一口气,最后总结新课,下课,时间正好,我也非常满意。

【分析思考】

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一道看似寻常的习题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智慧,如果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数学眼睛,我们就难以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也就毋庸谈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面对生成,“小心翼翼”地躲避、“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走马观花”式的讨论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应该直面学生的生成,有效引领,深入探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

存在问题

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具体实践行动相脱节。尽管老师们都非常赞同动态生成,但从平时的课堂观察中我们还是发现教师实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关注的只是自己怎样讲,很少关注学生怎样学,对出现的意外情况往往是尽量避免,一是怕麻烦,怕时间不够;二是怕节外生枝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三是不够机智灵活,缺少应对的智慧。

教案的设计过于程式化,缺乏弹性和空间。从教师们的备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过多地考虑自己怎样教,而没有考虑学生怎样学,对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起点了解不充分,教师往往只是凭经验,凭主观想当然,很多老师还是照搬教参或现成的教案,不能针对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更不能设计不同思路的教案,以适应学生的学。

师生教学对话、互动质量低。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往往师生之间是一问一答,教师提问的问题质量不高,多是记忆性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少推理性、创造性知识,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过分注重结果。

教师缺乏应对意外的教学机智。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脱轨”时,教师不是漠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对出现的意外性资源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造成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同时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教学实践策略

策略一:弹性设计,科学而艺术地促成课堂生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是否就味着教师不需要预设或是不需要改进预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能精心钻研教材,充分预设。这个预设不仅是教学知识的全面预设,同时要做到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整合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教材只是个例子,是我们借以教学的一个平台。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不能照抄参考教案。数学教材是适合一般学生的学习内容,它不可能顾及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事实上,由于学生受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确定是否调整教材时,还要从学生的认知层面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重组数学教材時,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既不能将教材看作是不可逾越的“圣旨”,也不能在上每一节课时都“另起炉灶”,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注差异,预设多种方案。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全面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些都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

策略二:聆听稚音,让“意外生成”在课堂中争鸣。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我完全可以抛开因为是实践课必须得上完整这个想法,最后如果时间来不及也不必进行小结了,单就小闯的回答进行生成性的教学。我应该耐心倾听小闯的回答,可以让他重新再回答得响亮一点,把他写的所有分数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他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到底变不变化?”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否定。这样教学的效果更加好,学生会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更有一个明晰的理解。而我同时也要感谢小闯,是他的这样的想法才让我们有讨论交流和明辩事实的机会。我想如果能这样直面生成的话,那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整节课的亮点了。

策略三:将错就错,让错误成为宝贵的学习资源。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捕捉内在的合理因素,让学生在辨错、思错、纠错的过程中,将学生个体的思维错误转变为促进学生群体思维发展的资源。

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没有错误的课堂也是不完美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并正确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这一错误行为,抓住这一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和研讨,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策略四:捕捉亮点,让 “旁逸斜出”成就精彩纷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某一教学情境或过程而产生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这也许只是很微小的事情,但看似小事,正是学生学习思维火花碰撞及闪现,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兴奋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及时的抓住。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捕捉教学亮点的慧眼,及时把握,巧妙利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我教学“认识千克”一课,在质疑提问环节时,有学生发问:“老师,我知道自己的体重是62斤,就是62千克吗?还有公斤是怎么回事?”我立刻表扬了该生:“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小伙子,确实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称重量时我们经常用到的计量单位是斤,千克和公斤很少听到,这是我们这个生活区域的习惯问题,有谁知道这三个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吗?”问题一出,教室内便习惯性地响起学生的讨论声。最后我让一个学生来进行了介绍,这位学生回答得相当精彩:“我的体重是60斤,但老师写的时候是30千克,所以我知道1千克就等于2斤,而1公斤就是1千克。”这下学生们全明白了,在接下来的汇报时,学生用身边的许多物品数量描述了“1斤”的实际质量。在接下来的“掂一掂”“称一称”活动中,学生把“千克”和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就不再觉得太抽象了。

生态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我及时抓住契机,捕捉住这动态生成的、稍纵即逝的课堂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愤”“悱”状态,紧紧扣住学生所疑、所思、所议的热点,智引领,鼓励学生向困难挑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也正是这种不期然的意外,才幻化成课堂教学最精彩的瞬间。没有“旁逸斜出”,何来精彩纷呈?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哪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每一位老师必须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常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最终形成教学智慧,再以高超的教学智慧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动态生成,并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生成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生态课堂。

(江苏省常熟市何市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分母预设分数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