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苏石林

2019-12-06 06:33孙兆润
人民音乐 2019年11期
关键词:石林林斯基歌剧

引  言

2016年笔者曾撰文《“中国声乐的奠基人”——苏石林史料新解》②,就苏石林的全名、生卒时间和地点、国籍及入上海国立音专任教的时间、赴华前供职单位的名称、音乐教育背景、与夏里亚宾的渊源、在苏联任教时期的教育成就等情况做了考据,并澄清了一些谬误之处,形成了一份较完善的苏石林个人信息资料。最近笔者搜寻到几则关于苏石林的新的俄文史料,包括其入马林斯基剧院的时间、在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两所国立剧院和国立音乐厅频繁参加演出活动的历史记录以及网站上可以下载聆听的其演唱录音片段,为证实其本人的艺术实践能力与声乐艺术水平再添直接证据。同时,对苏石林的声乐教学能力做浅显的分析。希望本文能为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审视和定位提供一些佐证。

一、苏石林赴华前在音乐舞台上的艺术实践

关于苏石林的音乐教育背景,笔者的考察结论为:“1914年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专业,1917转修声乐歌剧表演专业,师从俄罗斯‘共和国功勋演员(Заслуженный арт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и )、男低音歌剧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作曲家、歌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 加贝尔(Станислав Иванович Габель,1849—1924)。加贝尔的声乐老师、比利时裔男中音歌唱家卡米列·艾维拉蒂 (Camille Everardi)是意大利美声大师兰佩尔第和西班牙声乐名师加西亚(小)的弟子。1919年苏石林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毕业。”③从师承关系上看,苏石林是意大利“兰佩尔第声乐学派”和“加西亚声乐学派”的传袭者。

很显然,作为彼得格勒音乐学院(今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声乐歌剧表演专业的学生,苏石林不可能不参加学院的歌剧排演和音乐会活动,只是没发现相关的史料,他在这一段区间的舞台实践活动我们无从考证。存在于1918—1921年间的沙俄老杂志《彼得格勒国立剧院宣诏官》(Бирюч Петроградски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театров)由文化艺术赞助者、出版商谢尔盖·亚历山大洛维奇·波利亚科夫(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Поляков,1874—1943)主持编辑,共出刊20期。在这段风云跌宕的历史岁月中,俄国境内曾出现过一百多种期刊,但是大多寿命短暂。存在一年或两年的期刊只有20种,《彼得格勒国立剧院宣诏官》即是其中之一。杂志名字采用的是古斯拉夫语“宣诏官”(Бирюч),即“公告者”和“政府喉舌”之意。创刊号为1918年11月1日,时为周刊。因为印刷和销售环节的困境,从1919年2月起改为一月两期合一刊,5月后以新形式出刊:将1919年6月到1921年期间的记事和文章集合出刊两本文集《Сборник Ⅰ (Летний. Июнь—Август(1919 г.)》(《文集第一册》,1919年夏季,6—8月)、《Сборник Ⅱ (1920 [1921])》(《文集第二册》,1920—1921年)。该杂志生动地反映了彼得格勒各大国立剧院1918—1921年期间的艺术活动情况。其中刊载了剧本、剧目、剧院记事、简讯以及彼得格勒演员、导演、美工、剧作家、剧院史学家、语言学家、文艺学家的文章、评论、信件和回忆录等材料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笔者而言,这本杂志最有价值之处是记录了苏石林从1918年进入马林斯基剧院以来,到1921年刊物停办这一段区间内的剧院艺术活动信息。苏石林的活动足迹最先出现在1918年第5期,之后出现在第6期、第7期(2次记录)、第8期(2次记录)、第9期(跨年的1919年)、第13/14期和第17/18期上。

1918年第5期(12月1—7日,见图1)的第57页的“国立剧院生活”专栏(Из жизн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театров)记录:“11月23日,在马林斯基剧院进行了第二男低音的测试。10位选手中,只有两位选手达到了要求的水准,他们是(Арефьев)和舒世林(Шушлин)。其他大部分人或者没有嗓音或者完全不会歌唱。”⑤(见图1—2)这则信息明确指出苏石林在1918年11月23日通过了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员试唱测试环节,正式加盟该剧院歌剧。需要澄清的是,1918年苏石林入该剧院时依然以马林斯基剧院命名,而1924年其赴华时剧院已更名为‘列宁格勒国立模范歌剧舞剧院了。”{6}严格地说,苏石林的国籍1918年入剧院时为苏俄国籍,1924年赴华时为苏联公民{7}。这则史料也直接证实了苏石林的演唱水準,在10位试唱者中他是佼佼者。发表在其他几期上的有关苏石林的史料全是其在彼得格勒(即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和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参演歌剧的海报:1918年第6期(12月8—15日)第19页上刊登了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Михайловский театр)于1918年12月8日上演法国作曲家雷奥·德里布(ЛеоДелиб,1836—1891)的三幕歌剧《拉克美》的海报(见图3),苏石林在剧中饰演库尔瓦尔(Куравар);1918年第7期(12月16—22日)第18页刊登了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于1918年12月22日上演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海报(见图4),苏石林在剧中饰演格伦威尔医生(Доктор Гренвиль)。同样刊登在第7期第19页马林斯基剧院于1918年12月17日上演歌剧《拉克美》的海报中苏石林依然饰演库尔瓦尔,而剧中的尼拉康塔(Нилаканта)则由伟大的男低音歌唱家、戏剧家夏里亚宾(Ф. И. Шаляпин)出演(见图5)。这一史料是苏石林和夏里亚宾曾在马林斯基剧院同台演出的直接证据;刊登在1918年第8期(12月23—31日)第17页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于1918年12月25日上演《茶花女》的海报,苏石林依然饰演格伦威尔医生。同样刊登在1918年第8期第27—28页马林斯基剧院于1918年12月26日上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坦王的传说》的海报,苏石林在吉亚基(Дьяки)的4位选角中排最后一位;刊登在第9期(跨年的1919年1月1—8日)第47页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于1919年1月8日上演的《茶花女》的海报,苏石林在剧中饰演格伦威尔医生;刊登在该杂志第13—14期(1919年2月)第197页马林斯基剧院于1919年4月25日上演威尔第的《弄臣》的海报(见图6),苏石林在剧中参演(饰演角色未标明);1919年17—18期(1919年4月)还刊出了马林斯基剧院于1919年4月25日上演这场《弄臣》的海报(未标记页码,但从顺序上数应为第322页)。

上述材料,可以见证苏石林加盟马林斯基剧院之后,在该剧院和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两所国立剧院的舞台上非常活跃。《彼得格勒国立剧院宣诏官》1919年第19—20期和最后的两本合集中没有记录苏石林剧院活动的痕迹,原因尚不明确。这份珍贵的史料为我们提供了苏石林在1918年12月—1919年5月半年期间在上述两所剧院频繁(7次)参演歌剧的史实。该杂志每期都有夏里亚宾艺术活动的记录,可见,同为男低音声部的歌坛新秀苏石林在当时是无法与夏里亚宾日月争辉的。苏石林1919年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毕业,1918年加盟马林斯基剧院时还是该校年仅22岁的学生,如此年轻即活跃在苏俄两大歌剧院的舞台上并与夏里亚宾同台放歌,已经是青年歌唱家中的翘楚了。

在圣彼得堡爱乐大厅的官网“人物”栏目刊载了苏石林的相关信息,其记述:1922—1924年期间,苏石林经常在圣彼得堡爱乐音乐大厅参加演出。他曾在贝多芬的《盛典弥撒》、莫扎特的《安魂曲》、亨德尔的清唱剧《参孙》中担任独唱。在艾米利·库贝尔的指挥下出演过舒曼的音乐剧《曼弗雷德》、莫扎特的歌剧《剧院经理》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夜莺》。参演了“纪念普希金”音乐会和纪念瓦格纳的系列音乐会。1924年4月16日,苏石林出演瓦格纳的《诸神的黄昏》成为他在圣彼得堡爱乐大厅的最后一场演出。{8}依据苏石林到达哈尔滨准确时间为1924年5月24日。{9}因此,我们可以把苏石林在马林斯基剧院的工作区间确定为1918年11月—1924年5月。“

苏石林的学生郁庆五在《追念苏石林先生》一文中记述了苏石林返回苏联前与之攀谈时透露:在1919—1924年间,其演出竟“多达一百几十场”⑩。综合上述俄文史料可知,1924年5月24日赴华演出时,苏石林已经在苏俄、苏联的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上锻炼了近五年,积累了丰富演唱经验的青年歌唱家了。

二、苏石林存世音频资料赏析

笔者在俄罗斯网站搜寻到苏石林存世的两张唱片,是1928年由Victrola公司在哈尔滨录制。编号“4099A”是穆索尔斯基的《霍万欣那》中多西费的咏叹调{11}(见图7)。编号“4099B”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沙皇的新娘》索巴金的咏叹调{12}(见图8)。两张唱片均有两首作品可供下载赏析,分别是《霍万欣那》第一幕中多西费的“独白”(Монолог)“心灵黑暗的毁灭时刻到来了”(Монолог Досифея - Приспело время мрака и

гибели душевной <Опера Хованщина, act 1>)和《沙皇的新娘》第四幕中索巴金的咏叹调“忘了,或许会轻松些”(Ария Собакина - Забылась. Авось полегче будет <Опера Царская невеста, act 4>)。尽管因为年代久远和当时录音技术的原因,唱片伴随较大的噪音,但依然可以听出时年32岁的苏石林演唱技术的成熟和完善:演唱宣叙部分声音醇厚贯通,抒情咏叹部分多采用柔和的软起音,声音输送有很好的气息支持;半声技术运用纯熟,向全声演唱过渡时通畅自然,平滑无痕;声音色彩丰富,共鸣充分,强弱变化动态幅度较大。尤其是索巴金咏叹调的最后一个低音(小字组的f)松弛地挂着高位置稳稳地“叹”下来,给人以舒畅融通的感觉。苏石林的演唱富含感情,体现出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歌唱艺术修养。郁庆五指出:“苏石林先生有很高的声乐艺术造诣,歌声幽雅而声如其人,我认为他极好的音乐感和早期拉小提琴有关”{13};“先生不是那种强烈的男低音,更倾向于抒情”{14}。也许笔者浅陋,吾观苏石林“用呼吸支持得到共鸣靠前、面罩”的技术追求并无不当之处,听其录音的演唱效果也是这一观点的有力印证,没有丝毫“声音靠后或者窝在喉咙里”所谓“俄罗斯学派”被普遍诟病的痼疾,更何况苏石林的声乐老师加贝尔的四位声乐老师皆为意大利学派的传承者。另外,苏石林还有亨德尔的《献给安宁的长诗》(Ода миру)的唱片存世{15}(见图9)。苏石林的珍贵的录音资料是其声乐演唱水平和歌唱艺术修养的有声证据。

三、蘇石林的执教能力

1925年受聘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时,苏石林29岁,作为声乐教师来说年龄并不大,从他的艺术活动轨迹来看,之前也没有做老师的经历,可以说从教资历尚浅。但是,1930年秋季其赴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时已经积累了近五年的教学经验,其歌唱艺术也在哈埠的俄侨音乐舞台上得到继续锤炼。萧友梅也是折服于苏石林的演唱才决定重金聘请他任教“音专”的。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曾经说过:“音专的教师,查哈罗夫(钢琴)、拉查雷夫、富华(小提琴)、苏石林等人,世界范围来说,称得上是第一流的……如果要从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生活作风以至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各方面综合衡量,那么我敢说,苏石林是应该名列榜首的!”{16}跟随他学习时间最久的温可铮记述:“苏石林教授是一位音乐界公认的声乐教育家,但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声乐艺术大师。有时,他在上课时,我对有些问题搞不懂,提出疑问,难用语言解释时就示范唱给我听,他那无与伦比的声音、技巧和对曲目的理解,使我五体投地。”{17}由此可见,苏石林是一个在师德师风、演唱能力、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声乐教师。

关于苏石林主要的声乐教学观点,沈湘教授指出“我跟苏石林学习时,上课就三个名词:面罩(mask)、横膈膜(diaphragm)、保持距离(distance)”。{18}沈湘指出苏石林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用呼吸支持得到共鸣靠前、面罩”。{19}程乃珊也称苏石林信奉“面罩”唱法{20}。苏石林的教学执教能力和教育成就,体现在其培养的黄友葵、斯义桂、周小燕、唐荣枚、胡然、高芝兰、李志曙、沈湘、温可铮、董爱琳、魏启贤、郁庆五、孙家馨(排名不分先后)等一大批有歌唱艺术造诣和声乐教育成就的学生名录上,体现在中国声乐教育发展的薪火相传和其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上。

结  语

2016年笔者撰文时,俄方网站有关苏石林的消息和材料甚少,短短两年间相关资料已经如雨后春笋般丰富起来,皆因中国学者和留学生的文章和毕业论文的推介效应。俄罗斯学界和媒体已经认识到作为苏联侨民的苏石林对中国声乐教育的贡献和其在中国音乐界的地位,亦称之为“中国声乐教育的奠基者”。苏石林赴华后在哈尔滨和上海的外侨歌剧和音乐会演出中非常活跃,若不受战乱和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影响,其歌剧舞台创作活动也许会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继续呈良性发展。

①  图片来源:人物网,https://persons-info.com/persons/SHUSHLIN_Vladimir_Grigorevich(该网站并未注明素描画的作者和出处,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只能辨识出年代为1940年,

签名无法辨识)。

② 孙兆润《“中国声乐的奠基人”——苏石林史料新解》,《人民音乐》2016年第7期,第40—44页。

③{9} 同②,第43页。

④ 信息来源:《宣诏官》電子杂志网,本文图1—6均出自此网址http://biruch.sptl.spb.ru 。

⑤ 《彼得格勒国立剧院宣诏官》,1918年第5期,第57页。(Бирюч Петроградски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театров,№5. 1918. с.57)。

{6} 同②,第41页。

{7}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1917—192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2—1991)。

{8} 信息来源:圣彼德堡爱乐乐团官网,https://www.philharmonia.spb.ru/persons/biography/160414/。

⑩ 郁庆五《追念苏石林先生》,《人民音乐》1996年第6期,第31页。

{11} 信息来源:俄罗斯录音网,图7源自该网址https://www.russian-records.com/details.php?image_id=36786 。

{12} 信息来源:俄罗斯录音网,图8源自该网址https://www.russian-records.com/details.php?image_id=36787 。

{13}{14} 同⑩,第32页。

{15} 信息来源:苏联唱片网,图9源自该网址https://records.su/image/comment/63509 。

{16} 廖辅叔《苏石林二十周年祭》,《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94页。

{17} 温可铮《跟苏石林教授学声乐》,《夜光杯文萃:1987—1991》新民晚报副刊部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926页。

{18}{19} 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51页。

{20} 程乃珊《白俄声乐教授苏石林和他的中国学生温可铮》,《档案春秋》2007年第10期,第50页。

孙兆润  淄博职业学院文化传媒系讲师,俄罗斯音乐艺术博士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石林林斯基歌剧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走进歌剧厅
相约在石林
苏霍姆林斯基学前教育思想探析——基于“快乐学校”教育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