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群体认知功能:基于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的文献述评

2019-12-06 06:33刘珂
人民音乐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刻板音乐家乐器

刘珂

些年,音乐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这一新兴学科在国外蓬勃发展起来。这是一门音乐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交叉的学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行为与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学科。目前介绍音乐社会心理学的专著主要是Farnsworth(1969){1}和Hargreaves & North (1997){2}两个版本。这两本专著的成功问世,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角投向了音乐社会心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音乐的社会功能成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國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音乐常常被用于社会交流或身份建构、情绪调节、自我实现、认知需求或仅出于习惯等。其中音乐被作为社会交流或身份建构的功能在青少年或大学生的音乐偏好中尤为明显(North & Hargreaves,1999{3};Bakagiannis & Tarrant,2006{4})。总之,音乐偏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充分发挥着信息传递、身份标识、群际认知等重要的社会功能。“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则成为众多音乐社会功能研究中的一大亮点,学者们纷纷展开有价值的探索(Rentfrow & Gosling,2007{5};Rentfrow & McDonald,2009{6};Adam Lonsdale,2009{7}等)。

相比之下,国内目前有关音乐偏好的研究尚还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较多从不同的角度围绕音乐偏好的影响因素如音乐特性因素、人格因素等展开(刘沛, 2006{8};黄虹、蔡黎曼,2007{9};任恺,2014{10})。其中钱丽娟(2005){11}则从音乐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影响当代大学生音乐偏爱的情感因素、身份因素及文化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此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音乐偏好的少量研究中,音乐通常是以情绪启动的方式呈现的(杜文轩,2014{12}),也较少关注音乐的社会认知功能。截至目前,本文尚未发现有音乐学者或社会心理学者研究“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这一将音乐心理学的“音乐偏好”与社会心理学的“刻板印象”相互交叉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试从音乐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国外有关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及其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寄望于国内音乐学者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音乐“群体认知”的社会功能给予更多的学术关注,使音乐能充分发挥其在现实生活中指导人们社会交往的作用。

一、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概念界定

何谓“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是基于音乐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相交叉的学科背景,在“音乐偏好”和“刻板印象”两者概念的基础上融合而成。首先,“音乐偏好”(music preference)的概念因受到研究目的或影响因素变量的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从认知和情感的层面被更多地界定为对某种或特定音乐所表现出的喜好程度(如Schafe, 2011{13};罗小平,2008{14}等);二是从行为的层面常被界定为是对某种或特定音乐所做出的喜好与否的瞬间选择、决定或反应(如Radocy,1997{15};刘沛,1991{16}等)。本文认为:音乐偏好是指个体对某种或特定音乐所表现出的主观喜好程度或反应。其次,“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一概念是1922年Lippmann在《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的,即指“头脑中的图像”。之后,国内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界定,大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将其作为类别社会成员属性的观念,是“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它与某些积极或消极特征和行为相联系”(Jones,1997{17};黄希庭,1998{18}等)。二是将其作为类别社会成员范畴的表征,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的知识、观念和预期的一种认知结构”(Hamilton & Trolier, 1986{19};王沛,1999{20}等)。本文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在特征、属性上概括而固定的观念或看法(Fiske,2004{21}),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认知捷径的功能。

由上可得,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是人们对偏好某一类音乐的群体及其成员在特征、属性上概括而固定的观念和看法,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群体认知捷径的功能。

二、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相关研究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运用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方法,集中考察了不同音乐偏好群体在性别(Cramer et al,2002{22};Wych,2012{23})、社会阶层(North & Hargreaves,1999;Ziv,Sagi & Basserman,2008{24})、感知吸引力(Zillmann & Bhatia,1989{25};May & Hamilton,1980{26})、能力与热情(Rentfrow & Gosling, 2007)、种族与城乡(Shevy,2008{27})等方面的刻板印象及其对印象评价的影响。以下本文则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对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作具体梳理,希望为国内音乐学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性别与音乐偏好群体

Cramer等人(2002)的一项研究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演奏男性化乐器(如大鼓或大号)或女性化乐器(长笛或竖琴)的虚构的男性或女性音乐家群体的知觉评价。该研究采用2(被试的性别:男性vs.女性)×2(音乐家的性别:男性vs.女性)×2(乐器的性别化:男性化vs.女性化)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性别是组间变量,音乐家的性别和乐器的性别化是组内变量。具体过程:首先,对音乐乐器进行性别化的前测。测量结果与已有研究相符,即大号和鼓被认为是更加男性化的乐器,竖琴和长笛被认为是更加女性化的乐器(Bruce,1993{28})。然后,使用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Bem,1974)对被试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个体差异进行测量。被试需要使用7点评分对这些词语的认可程度进行自我评定,且作为协变量予以处理。最后,将96个被试随机分配到8个组,要求被试使用1到5的语义差异量表,对由“音乐家性别-乐器性别化”组成的4种不同水平(男性大号演奏家,男性竖琴演奏家,女性长笛演奏家和女性大号演奏家)的每一种水平,按照男性化(统治的,领导的,活跃的),女性化(热情的,敏感的,细心的)和中性的(适应的,快乐的,成功的)这9个维度进行印象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认为那些女性音乐家比那些男性音乐家更具统治力,更活跃,具有良好的领导能力;那些演奏女性化乐器的音乐家被认为在细心的、热情的、敏感的及适应能力方面比那些演奏男性化乐器的音乐家要强些,但是在统治力和领导能力方面要弱些;男性和女性音乐家在演奏男性化乐器时的评价是相等的,但是男性音乐家在演奏女性化乐器时被认为在统治力、活跃性和良好的领导能力维度上比那些演奏女性化乐器的女性音乐家要弱些。此外,Wych(2012)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中指出,基于性别的乐器刻板印象是存在的,且影响着学生们在公共音乐学校里对同伴的选择与交往。

總之,以上的研究均证实人们对不同的音乐偏好群体在性别、社会阶层、感知吸引力、能力与热情、种族与城乡等方面都存在着刻板印象,而且这些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群体认知作用,影响着人们对目标对象的印象评价,进而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意向和行为。因此说,音乐偏好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线索,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信息传递、群体识别的作用。

三、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研究评述

由上所述,近些年国外学者对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展开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为例,已有结果表明:在性别上,偏好古典音乐的群体常被认为是女性居多,偏好流行音乐的群体常被认为是男性居多;在年龄上,偏好古典音乐的群体常被认为是年长的,偏好流行音乐的群体常被认为是年少的;在社会阶层上,偏好古典音乐的群体常被认为是高社会阶层的,偏好流行音乐的群体常被认为是低社会阶层的;在能力与热情上,偏好古典音乐的群体常被认为是高能力的,偏好流行音乐的群体常被认为是高热情的等。人们通过音乐偏好线索去推断其所属群体的特征及相关信息,形成不同音乐偏好群体的刻板印象,继而通过激活这些刻板印象完成对目标对象的印象评价,进而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意向和行为。本文认为,以上研究均证实了从音乐的行为中是可以洞悉到人的社会心理的。正如提莫西·赖斯、张伯瑜(2014){30}在其《音乐的属性》一文中所言,“音乐是与人类心理和社会功能生活有关的,它是人类达到某些目的的资源……音乐是调节心理和社会的方法”。换言之,音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社会功能既包括音乐的认知功能,也包括音乐的情感功能。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音乐学者则更多地关注音乐的情感功能,忽视了音乐的社会认知功能。

此外,本文还发现,尽管国外学者对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比较间接和零散,缺乏统一的理论架构。国外已有文献表明,自从Fiske等(1999,2002{31})提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后,该模型得到了刻板印象各领域研究的检验,并发现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且逐渐将其推广到社会认知研究的其他领域中。我国学者(管健等, 2011{32}高明华,2010{33})的研究也表明,热情和能力作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两个基本认知维度,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已在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得到了验证。因此,本文认为,“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后续的实证研究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对偏好不同音乐类型群体的看法纳入到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的框架之下,直接考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不同音乐偏好群体在热情和能力评价上的差异及其对人际和群际评价的影响,进而探究这种影响背后的心理机制,深入挖掘音乐的社会认知功能,切实发挥音乐指导人们社会交往的现实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音乐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对国外“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的内容及其作用”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其意义在于,一方面从理论上去进一步丰富音乐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宽两者的研究领域,推进音乐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另一方面希望借此陋文呼吁更多的音乐学者关注音乐社会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从音乐视角探究社会心理,从社会视角审视音乐行为(李庆昱,2017{34}),重视音乐的社会认知功能,使音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1}Farnsworth, P.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 IA: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Hargreaves, D.J., & North, A.C. (e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

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7.

{3}North, A.C., & Hargreaves, D.J. Music and adolescent identity.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1999, Vol. 1, No. 1.

{4}Bakagiannis & Tarrant. Can music bring people together? Effects of

shared musical preference on intergroup bias in adolesce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6, Vol. 47, No. 2.

{5}Rentfrow, P.J., & Gosling, S.D. The content and validity of music-genre

stereotyp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y of Music, 2007, Vol. 35,

No. 2.

{6}Rentfrow & McDonald. You Are What You Listen To:Young People's Stereotypesabout Music Fan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09, Vol. 12, No. 3.

{7}Adam Lonsdale.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 and musical tast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eriot-Watt, 2009.

{8} [美]多納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 刘沛、任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9}黄虹、蔡黎曼《音乐的熟悉性、复杂性、情感类别与偏好的关系研

究》,《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2期,第31—40页。

{10}任恺《音乐短时记忆的组块研究——从音乐短时记忆形成的本体

因素到音乐偏好发生的认知心理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4年版。

{11}钱丽娟《音乐偏爱及其文化表现——就当代大学生音乐偏爱风格

的思考》,《青年研究》 2005年第9期,第34—41页。

{12} 杜文轩《重金属音乐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影响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

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13} Schafer, T, & Sedlmeier, P. Does the body move the soul? The impact of

arousal on music preference. Music Perception, 2011,Vol. 29, No. 1.

{14}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第二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年版。

{15}Radocy, R.E., & Boyle, J.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1997.

{16} 刘沛《音乐心理学简论〈音乐知识手册(第四编,薛良主编)〉》,北

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

{17}Jones, R.A. The Boffin:A stereotype of scientists in post-war British  films(1945—1970).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97, Vol. 6, No. 1.

{18} 黄希庭、杨家忠《印象形成的理论模型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998

年第1期,第9—14页。

{19}Hamilton, D.L., & Trolier, T.K.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An

overview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Prejudice, discrimination, and racism, 1986.

{20}王沛《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心理科学》1999年第4期,第342—

345页。

{21} Fiske, S.T., & Don, O. Stereotypes: Content,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Context. SocialCognition, 2004, Vol. 76, No. 2.

{22} Cramer, K.M., Million, E., & Perreault, L.A. Perceptions of musicians:Stereotypes and social role theory. Psychology of Music, 2002, Vol. 30, No. 2.

{23}Wych & Gina, M.F. Gender and Instrument Associations, Stereotypes,  and

Stratifi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2012,

Vol. 30, No. 2.

{24} Ziv, Sagi, & Basserman. The effect of looks and musical preference on trait inference.

Psychology of Music, 2008, Vol. 36, No. 4.

{25} Zillmann, D., & Bhatia, A. Effects of associating with musical genres  on heterosexual

att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9, Vol. 16.

{26} May, J.L.,& Hamilton, P.A. Effects of musically evoked affect on  women's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oward and perceptual judgments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men. Motivation & Emotion, 1980,Vol. 4, No. 3.

{27} Shevy, M. Music genre as cognitive schema:extramusical associations with country and hip-hop music. Psychology of Music, 2008,Vol. 36, No. 4.

{28} Bruce, R. Sex-stereotyping in Children's Preferences for Musical Instru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1993,Vol. 10, No. 3.

{29} Rentfrow, P.J., & Gosling, S.D. 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 Vol. 84, No. 6.

{30} [美]提莫西·赖斯《音乐的属性》,张伯瑜译,《中国音乐》2014年第1期,第14—20页。

{31}Fiske, S. T., Xu, J. Cuddy, A. J. C., & Glick, P. (1999). (Dis)respecting versus (dis)liking:Status and interdependence predict ambivalent stereotypes of competence and

warmth.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55, No. 3, 473-489.

{32} 管健、程婕婷《刻板印象內容模型的确认、测量及卷入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2011年第2期,第184—188页。

{33} 高明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修正与发展源于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调查结果》,

《社会》2010年第5期,第193—216页。

{34} 李庆昱《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研究综述》,《音乐创作》2017年第9期,第163—165页。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偏好与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项目号15YJC760061;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项目号CCNU19TD020。)

刘珂  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刻板音乐家乐器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学乐器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姚铜(音乐家)
乐器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