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研究

2019-12-06 06:33宋磊
中国市场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宋磊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来探讨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培育的实际问题。文章主旨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下,分析和梳理我国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培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并探讨当下创新型的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0098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化的理性观念,是当代中国法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这一伟大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努力完善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者和建设者,他们的法治理念水平不仅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质量与理性诉求,也是逐步实现法治中国原生的内在根据与时代要求。因此,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加强。通过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不仅可以使其本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也能对社会其他群体展现出积极的正面示范效应。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环境与条件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革命使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文化论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某些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传播极端宗教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给各国的社会治安、政局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对如何有效管理以及应对上述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法治理念的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的多元化趋势,带来了社会思潮和不同观念的不断产生。面对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针对大学生开展法治理念培育的研究也有利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我国法治工作的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經济基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宪治国,为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工作提供稳固的政治基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建立良好的文化基础。坚持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方针,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提供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途径与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化等问题。一方面,因为实际的教育教学割裂了法治理念培育内容中专业知识与大学生国情认知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另一方面,也尚未平衡好法治理念培育内容中传统继承与外来借鉴之间的辩证关系。目前的法治理念培育内容存在严重的知识化倾向,法治理念教育变成了固定的内容转述与展示。培育内容的知识化倾向所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政治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法学化两方面。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学生认为高校法治理念的培育要不就是进行政治宣传,要不就是上法学专业课。这样的教学内容为大学生法治理念培育中知识、情感、认知的三方面统一带来了挑战。

解决目前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思考:第一,整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社会力量与资源。扩大社会参与度,努力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局面,增强培育的社会效果与社会影响。第二,创新培育的宣传载体。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当代大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同时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第三,整合高校法治教育教学的各类活动。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各类法治教育教学活动动态地结合起来。除课堂授课以外,应积极开展课后、课外、暑期调研等活动,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大学生的接受面。

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应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增强高校法律基础课中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与法治理念教育相关内容的通识课、选修课相结合。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法创新,增强当代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深度与广度。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传授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在理论灌输中结合运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结合逻辑分析与情感诱导,将客观事实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与国策的同时,加强和深化对法治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专职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生力军。相对于高校任课教师而言,专职辅导员与学生在生活等层面距离更近,也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高校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专职辅导员开展法治教育的工作热情。专职辅导员应加强与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教师的良性互动与协同,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法治教育及法治理念培育中各类教师的主体作用。高校管理工作也需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层在法治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3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是一项任务艰巨,但又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不仅可以拓宽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视阈,深化法治理念培育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内容。此外,这项工程也有助于提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中法治理念培育途径与模式的丰富程度,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里法治教育面对现实问题的应对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央政法委员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3)公丕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法治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邢国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