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2019-12-09 12:10杨玉娟
云南农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结薯薯块块茎

杨玉娟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

1 昆明市马铃薯发展现状

昆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年平均气温14.7 ℃,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 mm 左右,年平均日照2448.7 h,无霜期231 d,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为种植马铃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马铃薯,可形成较大规模的原料。昆明市是云南省马铃薯主要种植地区,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昆明市部分县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昆明市优势特色作物之一和最主要的粮蔬兼用作物之一,是仅次于玉米的主栽作物。昆明市春播马铃薯所占面积接近3 万 hm2,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 ~2800 m的高寒山区。冬播马铃薯0.8 万 hm2左右,主要种植在海拔1500 ~1900 m 的坝区。秋播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干热河谷地区,面积较小。近年来部分地区大量推广脱毒良种及其他抗病良种,加之丰产栽培措施到位,大面积亩产量已超过1500 kg。

2 栽培技术

2.1 良种选择

良种首先要高产、稳产。高产需要植株生长健壮,块茎膨大快,养分积累多;稳产必须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因而马铃薯良种还必须与脱毒技术相结合,只有良种脱毒,才能使良种高产得到保障。选用良种要因地制宜,栽培的品种应具备优良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和较强的抗逆性,如昆明要求选用耐旱、抗病性强的早熟或中晚熟品种。

2.2 种薯选择与处理

1)种薯挑选。幼龄薯和少龄薯这两类薯块在植株上的生育时间较短,薯块较小,表皮柔嫩光滑,皮色艳丽不易褪色,薯形规整,休眠期长,较耐贮藏,幼芽粗壮,这类块茎具有健壮的种性,可长出茁壮丰产型的植株。壮龄薯在植株上的生育期较短,但薯块较幼龄薯个大,薯形整齐,其他特点与幼龄薯相同,特别适于作种薯。老龄薯在植株上的生育时间最长,通常是随着茎叶枯黄而收获的,薯块大小均有,小型的老龄薯质量更差,所以老龄薯不适宜作种薯。

2)种薯处理。种薯一定要选择脱毒种薯,一般在播前出窖,通过人工去除病虫薯、创伤薯、畸形薯,挑出良好的品种作为种薯播种使用。对挑选好的种薯在温度15 ℃左右时,经过平铺向阳进行催芽晒种,当发现薯芽长到0.5 ~1.0 cm 时,进行分类切块。切块时一定要事先将刀和相关工具用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全部进行消毒,防止病菌感染种薯,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减轻田间发病率、提高产量品质。切块时要保证每一个薯块重量小于30 g,对超过30 g 的薯块一定要进行切种,保持在30 ~50 g、2 ~3 个芽眼为宜,目的是为了出苗整齐。对切块的种薯需要使用多菌灵、甲霜灵、代森锰锌等药液浸种5 ~10 min 左右,并使用草木灰拌种。

2.3 选地整地

1)选地。种植马铃薯的地块,以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涝能排水、旱能灌溉,土壤砂质、中性或微酸性的平地与缓坡地块最为适宜。因为这样的地块土壤质地疏松,保水保肥、通气排水性能好,土壤本身能提供较多的营养元素;另外,春季地温上升快,秋季保温好,不仅有利于马铃薯发芽和出苗,而且对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都极为有利。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并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为马铃薯根系发达、植株健壮生长,多结薯和结大薯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般情况下马铃薯栽培在轻砂土壤上,发芽快、出苗齐、植株生长旺、结薯大而光洁美观、品质良好。还应该注意,多雨和潮湿季节是病害发生最严重的时期,多发烂种、烂薯问题,需要预先做好排水除涝工作,确保马铃薯无病害。如果是种在偏碱土壤中的马铃薯,需要预防块茎疮痂病。一般选择的地块是前茬种植禾本科、豆科的地块,千万避免重茬,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翻使土壤晒熟。

2)整地。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差,在块茎播种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发育得越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长势越强,产量越高,特别是前期生长比较缓慢的品种,尤为重要。所以,深耕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深耕最好是在秋季进行,因为耕地越早,越有利于土壤熟化和曝晒垡子,使之可接纳冬春雨雪,有利于保墒,并能冻死害虫。深翻要达到20 ~25 cm。应做到地平、土细、上实下虚,以起到保墒的作用。因此,最好是机翻,不会出现犁底层,这样深度有保障,耙压质量好。根据黑龙江、甘肃和山西等省的研究报道,耕深15 ~18 cm时,松土层可达30 cm 左右,在同样条件下种植马铃薯比浅耕的增产10%左右;深耕36 cm 与18 cm的相比可增产63.1%。

2.4 播种与施肥

1)播种。播种温度要适宜,温度过低则生长不利,通常选择气温在6 ~8 ℃、土壤深度为10 cm 处地温在10 ℃左右时进行播种。对地块进行整治需要严格要求,一般情况下要进行宽窄行起垄。大垄能够方便田间作业和管理,能够自行调节周围土壤温湿度,保证小范围土质良好,有效避免疫病为害,保证成长条件。大垄光合作用强、边际效应大可按地块,采取不同的播种方式。一般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块采取双行起垄的方法,以垄高30 cm、垄宽80 ~90 cm、垄距40 cm 为宜,每垄种2 行、株距25 cm、深度8 ~10 cm 为最佳。而旱地就需要进行平浅种,种薯覆土以8 ~l0 cm(昆明要浅些)、行距30 cm、株距20 cm 为宜。

2)追肥。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在生长期中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因此,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马铃薯的基肥要占总用肥量的3/5 或2/3。基肥以腐熟的堆厩肥和人畜粪等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一般亩施有肥机1000 ~1500 kg,过磷酸钙15 ~25 kg,草木灰100 ~150 kg。基肥应结合作畦或挖穴施于10 cm 以下的土层中,以利于植株吸收和疏松结薯层。播种时,每亩用腐熟的人畜粪尿20 ~30 担,或氮素化肥5 ~8 kg 作种肥,使出苗迅速而整齐,促苗健壮生长。

2.5 合理密植

构成马铃薯的产量因素是单位面积株数与单株产量的乘积,单株产量是由单株结薯量与单薯重确定的,而群体增产与单株增产之间是矛盾的。当单位面积株数增加时,单株产量相应降低,两者都与栽植密度存在着一定关系,在一定密度的范围内,群体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株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确定密度必须考虑群体产量与个体产量两个相矛盾因素协调统一,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单位面积内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既能使个体发育良好,又能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从而获得高产。从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考虑,马铃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亩种6000 株左右,以每株2 ~3 茎较为适宜。

2.6 中耕培土与追肥

1)中耕培土。中耕是在马铃薯整个生长过程中进行的,通常要进行2 ~3 次。第1 次要在出齐苗时进行,同时也要把杂草进行铲除,确保地温有所提升,能够有效促进作物发育;第2 次是要在苗高10 ~15 cm 时进行,这时就需要进行浅培土;第3 次选择在封垄前进行,培土厚度保持在10 ~20 cm、垄高35 ~40 cm,避免出现不合格的绿薯。适当的定期培土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使植株根系的生长,增加匍匐茎的数量,使块茎增大;用稻草包芯可以提高地表的抗拉性,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播种之后可在土层表面覆盖一层稻草,第1 次培土可随即进行,培土厚度在6 cm上下;等到植株长到15 cm 左右时可进行第2 次培土;第3 次培土要在封垄前进行。培土宽度要适当加宽,土层要加厚。

2)追肥。马铃薯是一种高产农作物,需要大量的有机肥,在播种时可以施足基肥,保证幼苗的正常发育生长,在后期时要再次进行施肥,满足生长过程中养分的需要,主要的有机肥以钾肥、氮肥、磷肥为主,钾肥占大多数,氮肥和磷肥占少量即可,按照不同地质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一般施肥要在行中间进行,避免肥料与薯块直接接触。合理追肥、适时浇水,追施氮肥不能太多,为了满足结薯需要,亩施硫酸钾5 ~8 kg,配合适量氮磷肥进行,追施后要马上进行浇水稀释。

3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农作物最大的为害,一定要预先进行防治,不能出现以后再治,那样就会形成不良产品,一般需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尽量采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必要时才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法,保证产品品质优良。

1)农业防治。这种方法包括合理轮作;小整薯播种;挑选无病、抗病脱毒种薯;严禁使用疫区种子;播前淘汰病薯,防止传染;清除杂草和病株。

2)物理防治。使用银灰色膜驱避蚜虫;用黑光灯或糖醋诱杀有机肥虫卵和成虫。

3)化学防治。马铃薯病害一般是晚疫病,如果在田间发现病株就需要马上进行清除。把感病植株装好,带出田间集中销毁或深埋,同时需要喷施58%甲霜灵锰锌400 倍液、64%杀毒矾500 倍液喷2 ~3 次防治。当田间发现晚疫病病株和环腐病病株时,应立即拔除,整株带出生产地外处理。结薯期根据情况,每隔7 ~10 d 喷施瑞毒霉锰锌10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500 ~700 倍液防治1 次,共防治3 ~5 次,喷雾时加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

4 采收贮存

马铃薯的安全贮藏,关键在于控制好温、湿度,温度2 ~4 ℃,相对湿度在85%~90%时是马铃薯贮藏的最适范围。要选择良好的天气进行大面积收获,最佳收获时期为叶片枯黄、匍匐茎干缩、块茎易从匍匐茎上脱落的时期,这时候产品已经成熟,如果使用机械进行收获,则需要避免出现机械损伤的情况发生,对大量挖出的薯块不能随意堆放,而是要铺平摊晒2 ~3 h,进行人工筛选,把表面泥土抹净、扔掉病虫薯、创伤薯、畸形薯等等级不好的,及时进行销售或者窖贮。

猜你喜欢
结薯薯块块茎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压蔓平栽技术对甘薯生长、结薯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