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角下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2019-12-09 15:42杨学达刘向东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学校

杨学达,刘向东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健康中国”始于当下,发展于未来,这就对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发展提出了时代使命,体育与教育以及健康之间的纽带联系,奠定了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1]。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基础,从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极大的拓宽了对学校体育的功能认识,从单一的生物观视角向全方位、多层次转变,从教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角度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功能[2],对个体健康、群体健康、社会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对我国体育内涵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与发展。但也不能忽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一次次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中,凸显出一些新的时代问题。学校体育教学课时仍然出现挤占挪用,师资缺编不能有效配比,体育课在一些地方被认为仍然是副课,处于边缘地位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等现实问题。同时,也出现了学校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错配、时代脱节等问题,学生离开校园后竟与体育分手了。所以,在今天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要反思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要在哪些方面与全面健身有机融合[3],发挥学校体育在国民体育中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在认真查阅有关学校体育方面著作及数十篇参考文献中发现,缺乏对不同时代环境以及学校体育所处的时代环境认真研究与分析。脱离学生成长的时代环境,研究学生健身能力、健身意识、健身习惯的养成培育是脱离实际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学生是身体素质却愈发引人担忧。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探究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和谐推进,共促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1 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大量的学校体育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今天的社会各方面对体育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这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一大进步,脱掉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暴认识。但也可以从近些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看出,与社会进步相悖的学生体质下滑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实现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还有一定差距[4]。硬件设施的不断提高,本应为学生体质增强提供基础性保障,现实中硬件设施的不断提高并没有换来学生体质的不断提高,形式上改观与内核未变不相匹配这一现象,必须要认真反思在现实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全面起航起到引领与帮助作用。

1.1 学生主体地位还原与学生评教结果存在失真

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是课堂主人,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实施者,体现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进步。但是出现学生喜欢什么就上什么,怕学生累着了、伤者了、晒着了、冻着了等等,为了迎合学生胃口,体育课堂教学的确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为获取好的评教成绩,很自然的造成了教师不想、不敢批评学生、家长舍不得管,课堂教学无强度、无运动量、无对抗,造成了学生不想上、不想学,老师不想教、不敢教,彼此得过且过,失去了体育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技术,失去了培养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养成,更是失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培养的本源,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完全是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致。体育教师是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输出者,违背了教育是大爱这一初心,自然造成了教学双向沟通的本末倒置。诚然也不能说评教机制一无是处,但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自身思想认识发展的实际和控制力的自身局限性,教务主管人员不能一味的盯着评教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忽视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与实际工作对象的特征,去单纯看待学生评教而论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高低可信度不高,要认识到评教是诊断与改进,而不是证明。

1.2 师资培养与职业环境需求存在错配的问题

体育教师要做体育与健康的引路人,要在体育教师培养方面要设置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有助于青少年体育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的学校受经费限制,只有个别教师有机会参加相关骨干教师、省培、国培等培训活动,仅靠少数教师参加培训活动来带动教育改革的全面性,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受经费制约,参加培训机会少之又少,可谓力量单薄,影响作用甚小。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培训完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跟进措施,来保障培训效果得以贯穿应用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或制定一个培训诊断跟踪考核方案进行评价,不能把业务技能培训当做是一种应付差事。尽最大努力定期组织有关体育教师参加的教研培训活动,学校派体育教师轮流参加培训,或者采用顶岗置换的方式让更多的老师有机会亲历改革的洗礼,享受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红利给予学生。

再者,当前体育师资培养与就业路径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是每年有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走向市场,而学校体育师资匮乏这一怪状始终悬而未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想成为一名体育老师的当不成,存在体育教师的编制被主干课老师所挤占现象。一方面是义务阶段体育教师职业成长环境相对较差和社会地位仍然不高有直接的联系,体育老师的自身职业认可度不高,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动严重,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由于职业幸福感低,大量的体育教师跳槽转行现象日益涌现与增多,这一点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客观看待而不能回避,而且在对已从教的学生访谈中得到充分印证。

1.3 安全问题仍是困扰学校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学校体育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学校体育发展之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蓄力发展,在指导思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形式上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生活改善,营养结构提高的同时,学生体质下降以及各种意外安全事故不断出现的这一严重事实。社会成员简单的、不理性的把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矛盾转移或者转嫁到学校体育上来,认为是学校体育教育出了问题,是不客观的。体育是以体育人的身体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现今的体育课意外事故的频发导致的纠纷不断,学校烦心,教师担心,家长忧心,致使体育课安全问题成了课堂教学的拦路虎。

学校体育本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身体发育水平,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增强疾病预防能力。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多年重文轻武,认为学校体育是大脑休息、身体活动的机械运动,这是传统认识的典型,忽视学校体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进取、抗压抗挫能力的隐性作用。而学校为了安全起见,规避风险和不影响文化课学习,大部分高校运动会取消了3000 m、5000 m跑的传统项目,部分中小学运动会取消了1500 m,课堂教学一些跳山羊等项目不见踪影。而教师面对现在的学生课堂上怕苦又怕累,怕摔怕擦又怕撞,无奈又无力。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出于各种顾虑减少运动会比赛项目,削减课堂教学难度,以防意外事故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动因存在,纵然也就使学校体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也就造就了教师行业中的体育教师弱势群体地位的存在。这里面存在的不是单一问题,是方方面面造成的结果。所以,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建设,是需要全社会合力共同推进[5]。

1.4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与以学生为中心错位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的健康价值必然是以运动负荷刺激和运动技能获取来促进青少年身体发展的,并通过运动项目的原理、旨趣与规则来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6],这正是学校体育所要面对和要做的,也凸显了学校体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学校体育实际发展过程中,过度以学生为本的现象严重,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片面地曲解为“以学生为中心”[7],这是理念上的错位,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制约今后学校体育教学和发展,也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成长在新时代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教育这一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家庭教育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许多孩子好逸恶劳,体育课堂上出现参与锻炼的学生没有见习的学生多之怪现象[5],孩子运动越来越少,小小胖墩越来越多。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指出:推行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重点人群锻炼,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计划,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8]。从提高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来讲,提高身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就是学校体育也独自承担不了此重任。体育只是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之一,是促进健康一个很好的手段,而不是唯一途径[2,4]。

1.5 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的衔接不畅

体育服务于生活。生存教育则是有计划的培养人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在遇到灾难时,大多数中国学生不知所措,缺乏生存教育实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不仅从学生的应急避险、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营养、自救逃生的、技能进行理论教育,还要利用体育实践教学室外开放性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游泳、武术等具体的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本身就是在提高预防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知识的巩固与记忆。

再者,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各阶段体育教学内容衔接和协调发展的程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重复,且基础掌握不够牢固,不同学段技术难度划分不清。沉重的考试压力、学生家长重视文化课成绩和校领导过度看中升学率,各种文化课补习班占据了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鲜有家长去带着孩子去运动场锻炼。使学生不愿也没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竞赛,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展示自我的自信能力,忽视了体育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大中小学学校体育不能形成“一条龙”教学,严重影响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需站在体育对人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课程体系的调整和重构的问题,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严格课程管理、配套教学设施以及提高教师素质等一系列的变革和推进,而不是完全单纯的由教师去开发、引进与创生。

1.6 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日益增多与执行力存在错位

体育之于健康,健康来自青少年,青少年健康出于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关乎国家健康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国家制定推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课程标准与地方资源相结合,以及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教研指导机构共同担负起课程建设的职责,并指导学校和教师也参与到课程结构中来,目的是发挥课程体系各个方面的合力,推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但是,按照规定认真贯彻的学校并不多,老师去开发课程和利用课程资源,却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和各机构人员的相互配合,没有相关配套的培训和一些物力、财力支持,缺乏实际行动,没有真正落实三级课程的标准。相关机构人员应各司其职,充分协调配合,把每个可行合理的计划方案尽最大可能落实到各区域,让广大师生切实体会到课程改革带来的益处及亲身参与的重要价值,要加快建立健全与健康中国战略精神与要求的可操作化学校体育教师研修体系,破解学校体育政策与法规落地难的问题,实施多样化的学校体育法规制度政策监督机制,确保学校体育课程管理落地生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国家部委到地方省市有关学校体育政策的文件规格之高,发文之多,且多以红头文件为指引、动员、规范,足以体现了党与国家对学校体育以及青少年健康的重视。众人皆知,法律是具有刚性约束力并带有强制力的。但是,随着政策文件的不断增多增加,高开低走,重拿轻放,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不争事实,学校体育收益却日渐减之的现象陡增。究其原因是各种类型的文件与政策缺乏活力,操作工具缺失,监督与创新乏力所致。因此,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无论从教育价值,还是文化价值上,都应承担起健康传播与培育功能,推动人人参与健康,人人享有运动,特别是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落到实处,是当务之急。因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导致的学校败诉现象屡见不鲜,缺乏专门调整学校体育领域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法律法规,难以保护学校体育所受的侵害。目前行之有效的《体育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应根据社会矛盾转化契机,进行修改修订,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际手段[9]。积极科学健身,构建安全运动的学校体育内容体系与保障,促进学校体育良性发展,解决意外事故造成学校体育发展举步维艰的不争事实。

2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

2.1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融进国家事业发展

从社会个体的健康维度来讲,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是社会整体健康的素质基础[6],要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进程中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与作用。“体质不好,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学校体育得以有效贯彻的实施载体是体育课程教学,是构建基石的基础中之基础。要开足开齐体育课,要通过课内课外一体化联动的体育活动开展,是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通道口,才能有效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反观当下,学校体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问题产生的动因,要从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改革与发展学校体育教学。要充分转变传统体育观念,顺应全民健身的发展需求。努力改变学校体育政策高举轻放、高开低走的现实问题,只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融入到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整体布局中去,让每位国民都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有力措施,只有有了青少年的健康,才能彰显学校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全民小康。

2.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发挥体育育人作用

体育不仅仅是育体,更是育心、育智,还能有效的增强人的心理和社会健康。要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体育带来的喜悦,与失败后耐挫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能力、兴趣、习惯的激发培养,比如近些年倍受学生关注的网球运动、休闲体育、户外拓展等项目更具时尚性和自由性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的空间。[7]将来走向社会时,可以健身、娱乐,还可以通过参与运动以个体带动群体,促进整体,充分展现体育的共体性、人际性。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积极参加运动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人一生都保持运动热情,这恰恰的说明了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和实际作用。重教必尊师,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重视与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有利于体育教师幸福指数增长的同时,更能促进体育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能以积极的心态从尊重学生主体需要出发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让我练,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我要练”,让学生很好地感受体育课带来的运动快乐,并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标,构建学校体育自身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体系。

2.3 提高政策保障监督执行力度,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人民身心健康是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应以《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为指导,做实做强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体育强国梦做出积极贡献[4]。而经过学校教育的学生最终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推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而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服务。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者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实施的政策保障力度,密切关注体育课教学的发展特征与趋势,注重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只有将学校体育的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提升学校体育社会价值与功能认识,促进全民健身健康发展

全民健身惠及广大国民,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坚实基础,是促进形成全体国民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只有各级政府和学校重视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才能为实现全民健身出力,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困难与挑战。[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进学生健康,是夯实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重视全民健身的主要出口之所在,要落在实处,增进实效。要改变学校体育政策抽象化、口号化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继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10]。全面地看待学校体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顺应新时代发展诉求,才能发挥学校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价值。各地根据本地域实际,建立完善学校体育法规规章制度,[9]通过创新驱动增强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动力。优化学校体育与社会资源配置,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要盲目行动,促进学校体育与全民参与健身深度融合,形成双方共建共赢、资源共享的强大合力。

3 结语

健康是最大的生产力。健康中国的基础在于每个人的健康,可以说没有学校体育的大发展,就难以有中国人民的大健康,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国民的全面健康为基础。处在新时代的起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与全民健身和谐融入,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是提升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作用重大机遇与挑战,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有效实施载体。学校体育要融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学生终身发展中,有助于提高国民体质水平,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侵蚀”,形成互促共进的发展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加强学校体育师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度,引入自甘风险,破解学校体育安全的制约瓶颈。充分考虑各地区、各民族、学生人群参与活动的需求,适应和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系统工程的深度融合。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康发展为中心,与地域发展相结合,相互促进与发展,开启学校体育体育发展惠民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学校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