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专业“一体系二能力二平台”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19-12-09 01:55韦妙凤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课程体系

【摘 要】本文阐述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构成,以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述通过“一体系二能力二平台”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即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从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方面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 就业能力 课程体系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9)08B-0030-03

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是落到社会就业的实处,为个人创造幸福的未来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力量。本文阐述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构成,以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探索通过“一体系二能力二平台”模式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一体系二能力二平台”模式是指以学校和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从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方面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着力培养旅游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旅游类学生就业能力构成

本文的中职旅游类学生就业能力是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形成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和理想,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素质。根据该概念将就业能力构成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一)专业能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涵盖了旅游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学习能力及专业素养,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专业能力是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凭借的知识和技能,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求职基础。

(二)通用能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求职技能、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通用能力是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够获取理想工作并更好地完成工作及就业后持续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既要通过公共课程培养,也要渗透在专业课程当中,通过和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将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形成一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一体系二能力二平台”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一)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匹配的课程体系,夯实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对实操型技能课却更感兴趣,知识和技能的接受、内化能力和学习意愿的不同,更多地表现为大部分学生技能操作熟练,而相应的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导致技能和知识两方面的学习效果不同,这样的学生没有形成旅游、酒店行业工作所需的应变处理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一旦面对复杂的工作或是多样化需求的客人时会不知所措,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岗位上持续工作的就业能力。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课程不必多而全,而是数量合适,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将课程整合,秉着让学生将所设的课程学会、学透的理念设置课程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实现精致化教学。学生在这样的精致化教学中,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能够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标准及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的情况来设定,培养主要从事酒店、旅游公司、茶馆等企业服务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通过匹配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根据企业的主要部门及岗位设定了相应课程,如酒店类的主干课程有客房服务、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前厅服务,旅游企业的导游业务,模拟导游,茶企的茶艺服务等,以及专业基础课有普通话、礼仪、旅游地理。专业课程和学校的公共课程整合实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形成完善的就业能力体系。

(二)打造“产教融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具体如下:

1.建设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推行“1+X证书”制度。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养成专业能力及专业素养的主要教学场所。旅游专业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应集仿真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于一体。在专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秉着与行业发展接轨,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理念,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旅游专业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育人水平。先后建设了中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实训室、西餐实训室、3D导游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和礼仪实训室。实训室的企业文化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决定的,再结合学校日常教学需要,形成了校内实训室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旨在引导学生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更好地进入岗位角色。

在实训室的建设上,与行业发展趋势结合,打造更加仿真的教学环境,易于学生进入行业情境,营造“学习即是工作,工作即是学习”的教学环境。比如中西餐增加了智能点餐系统,不但要求学生会使用 iPad 为客人进行个性化点餐服务,还能够在 iPad 里进行菜单设计,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再如,茶艺实训室增加了生活品饮的茶具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还能和各类茶企对茶艺师的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校内实训室的实训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从学校进入企业、行业的通道,也为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力量。对于学生来说,有了这个通道,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行业精英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从而养成自身的旅游行业“工匠精神”。

要将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培养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利用,是推行“1+X证书”制度的基础。目前,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已完善了7个专业实训室,同时也从茶艺实训室开始发挥其组织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功能。根据目前的职业资格证管理制度,能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有茶艺师和导游证,在校内能够组织学生考取的是中级茶艺师。导游资格证要参加全国统考,如何组织学生考证需要探索。

通过实训室课程的熏陶,有的学生考取了职业资格证,有的学生参加了校级、市级、区级的技能比赛,比赛成绩很好地反映了教学质量。学生取得梧州市中职旅游专业多个比赛项目参赛资格,代表梧州市旅游专业参加区级技能比赛,同时也取得了二、三等奖的成绩。我们不但从学生形象上看到其散发出来的行业所需气质,更从其展现出来的自信上看得出实训室不但是新手到专业技能人才的修炼场,更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小舞台。校内实训室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从而培养其就业能力的主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完善的实训室,完善其功能设备(包括信息化教学设备),才能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旅游技能人才。

2.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升育人水平。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提升育人水平。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旅游专业已与酒店、景区景点和茶企等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积极沟通,邀请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教学,在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将企业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学生在酒店各主要部门的各岗位上开展为期 4 个月的生产性实习实训,景区景点和茶企采取见习的方式开展实习实训。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变化的客人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提供条件。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制度,开展规范化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合法权益。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旅游专业合作的酒店为学生提供的薪酬与正式员工同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及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意愿。

校企共研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打造行业精英。旅游业是服务行业,标准化和个性化同时存在于每一位客人的需求中,因此追求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及客人体验价值的最大化,就是旅游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要求旅游产品的差异化、精细化、超前化、舒适化;要求旅游服务规范化、人情化、便捷化、个性化。如何使学生把打造行业内最优质产品和服务作为其自身“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问题。“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校内的培养和企业实习应有一贯性。从服务意识、技能操作、团队协作能力、职业形象等方面都应有一个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态势,使学生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精神,并在这种职业精神的指导下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作为一种职业实践。

3.建设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团队教学质量。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二是“双师型”教师以“初级—中级—高级”这样的阶梯式发展。目前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中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比例为 33%,2019 年将提高到 66%。取得资格证固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客观原因,总会有专业教师无法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对于这类教师,要求其既懂得理论知识,又能够开展实训教学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基于这样的现实,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将合作企业专家及行业精英引入校内课堂教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教学安排上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每一位教师所教课程都应是最能体现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从而提高其教学的热情和提升自我的意愿。

多渠道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打造高水平的旅游“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方面,定期组织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参加国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形成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有效制度。而教师个人也应通过大学慕课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和完善现有知识系统。这些有效途径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帮助“双师型”教师实现阶梯式发展。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作为新时代旅游专业的教师,信息化教學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新颖和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个技能的习得及其成熟,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学校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及创设所需的教学环境。教师个人学习培训后,更应通过日常教学的不断应用和摸索,以及教师信息化技能大赛的锻炼,来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力。

塑造教师的“工匠精神”,发挥榜样作用。旅游专业教师的“工匠精神”,不但包含旅游行业所需的“工匠精神”,同时包括教师职业所需的“工匠精神”,应促使这两部分很好地融合每一位具体的教师身上,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使每一名学生系统接受“工匠精神”的教育,从而养成自身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

[3]潘 俊.试论旅游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职教通讯,2019(29)

[4]郭曙晖.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5]卢建平,熊 杰.基于提升中职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校企合作探略[J].职教论坛,2013(3)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一般课题(GXZZJG2017B221)。

【作者简介】韦妙凤,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旅游经济师。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