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12-10 10:26杜文洁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杜文洁

【摘要】随着培智《生活数学》新课标出台,培智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推广运用。本文从培智数学教学特点着手,剖析当前培智数学教学模式的现状,研究了“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在“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智障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地提高。

【关键词】知行合一  教学模式  培智数学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过程。基于培智数学教学特点以及智障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赋予“知行合一”新的意义:在培智数学教学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充分结合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更便捷的实现生活数学教学要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智障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是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在“行”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知”中的抽象内涵,也能挖掘出数学教学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知”的过程中,借助“行”中的教学资源,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使智障学生更易接受。

一、当前培智数学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针对培智生活数学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是上海《实用数学学本》教材以及浙江版培智教材,这两套教材均偏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与完整性。例如:第四册上海版教材,第一单元教授5以内数的减法,第二、三单元教授10以内数的分与合,以及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法。由于学生在教学中缺少对所学内容的实践应用,学生因抽象的运算知识而丧失学习兴趣,进而对数学学习望而却步。在教授这些内容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这些简单枯燥的运算,应当加入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能使学生巩固新知。

(二)教学过程,重灌输轻探究

在35分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讲着每个数学知识点,而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有的甚至离开座位开始捣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的参与机会少,学生无法参与进课堂教学探究中。教学过程应当轻教师灌输,重学生的主观探究,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每个层次学生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直观体验探究新知,内化新知。

(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较单一,重结果,考验学生是否学会本节课知识点,教师常常在下课前十分钟进行练习,例如计算,出示1+2=,学生如果无法直接算出结果,常常被判定没有掌握,其实学生在图片的提示下,数形结合能够算出该题。《生活数学》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生活数学的学习评价要加强过程性、诊断性评价,把握不同评价方式的特性,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在“知行合一”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评价不仅对“知”进行评价,更对“行”进行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下客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能体现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顺应主体,激发学习内驱力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并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新课标的要求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顺应以智障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能够让知识更加具体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自主探索,推动学习内驱力,让智障学生更加主动地求知。

(二)内化新知,更易启发创新思维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具活力,将“知”融入“行”使学生们更易内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实践中,给学生创设了更全方位的表现环境,让其在活动中更易启发创新思维。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某天让学生运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加法算式,某位学生计算完后,运用小棒在摆汉字,摆的很标准,这样的创新能力只有在给其足够的空间后才能被激发。

(三)回归生活,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培智數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多样的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知行合一”中的“行”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紧扣生活主题,不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应社会的平台。在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的熏陶下,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社会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增强了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分析

本文以《实用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钟面的认识》为例,进行“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实践案例的探究。本节课以有关钟面的生活现象、生活实践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经过细致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性教学,以及融入具体性的生活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一)以行促知:整合生活性数学资源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活动进程中,熟悉的生活场景更易激发学生学习探知的积极性。因此,培智数学“以行促知”,在生活实践中,整合生活性数学资源,贴近智障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培智数学学科生活性的特征作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获得新知的有效着力点。

《钟面的认识》课前准备,布置了课外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实地观察邮局、公交车、银行、超市等公共场所每天的营业时间;收集车票、校车、班车等时刻表。这三项课外实践任务用拍照或者直接带实物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生活性数学资源,有效地运用于数学课堂中。这些数学资源由于都是学生亲身体验捕捉到的生活信息,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更主动地去探索本节课的新知,达到“以行促知”的效果。

(二)以知促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应在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客观科学性的数学知识还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堂实践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钟面的认识》用课前学生收集到各种各样的钟表导入新课,在新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指认等方式深度“解剖”钟面,认识钟面的构造。此时,利用小游戏“小小修钟匠”,将破坏的钟面修理完整。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认识整时,同时利用软件“调整时间”将错乱的钟面调整正确。两个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达到“以知促行”的效果。

(三)知行并进:促进课堂教学时效性

一堂培智生活数学课不应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开放成完全活动性课堂,应当“知行并进”,理论结合实践,根据学生实际课堂表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时效性。

《钟面的认识》新授环节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完全认识钟面的构造以及表达整时,此时再次将学生引入生活实践中。首先,展示学生课前准备的数学资源,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营业时间和班车时刻表,并且融入德育知识:珍惜时间,做个守时的好学生。接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校门口公交车时刻表以及附近超市、零食店的营业时间表。让学生融入生活大课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布置课外活动,在家长的辅导下制作自己的一日作息时间表。“知行并进”提高了培智生活数学的课堂效率。

智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借助掌握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探究等过程,获得新知,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践行“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生动表现。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